2014年高考备考:古代诗歌鉴赏资料高考研究2014-12-27 16042014年高考备考:古代诗歌鉴赏资料一、考点解说与解答的前提条件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必考的考点之一,主要涉及四个小考点(见后面解说)。
要做好古代诗歌鉴赏题,必须要做好以下工作:1、知人论世。
尽可能多的掌握古代诗人(词人)的生平、生活的时代背景或本人不同生活时期的特点,了解本人诗词创作的主要风格特点等。
这是准确鉴赏古诗的重要前提。
九死不悔:漫漫长路的探索(屈原)世外桃源:疲惫灵魂的皈依(陶渊明)诗中有画:描摹景物的顿悟(王维)笑傲公卿:傲岸人格的张扬(李白)漂泊天涯:大唐衰微的见证(杜甫)强者宣言:永不放弃的追求(刘禹锡)明白晓畅:现实主义的革新(白居易)放浪形骸:盛事难再的挽歌(杜牧)委婉隐晦:迷惘无助的宣泄(李商隐)2、掌握必要的诗歌鉴赏的方法和答题模式,并在平时的学习、练习中加强针对性训练,才能在正式考试中做起来得心应手。
做题时,问啥答啥,扣句分析,有理有据。
3、正式答题前一定要从诗题、到每句诗词甚至每个字词去咬文嚼字,采用“翻译+想象”的方式力求理解每句诗词的含义(特别是特定意象的特殊含义,关键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要注意“诗眼”,注意其中的议论抒情句),进而把握整首诗词的意思与情感。
这是准确鉴赏古诗的重要保证。
【诗词后有注释的千万要认真阅读,因为可能从中了解的生平、写诗词时的背景、重要字词的音义和用典(出现引文)等信息】。
具体说“读懂”的八项方法:(1)、关注题目(解释:包含了时间、地点、题材、情感等)(2)、关注首尾句(联)(解释:首句:点题目;尾句:显主旨)(3)、关注表情、表意关键词(4)、关注常用意象及其含义(5)、关注文题间的注释(6)、关注题干提供的信息(7)、关注熟悉的的概况(解释:经历、思想、风格)(8)、关注常用典故的特定含义4、由己推人。
即学会站在诗人(词人)角度去想,如果“我”是“他”,会怎样?5、虽然我们平时学习诗词时(包括考试的题型)有所侧重,但是希望同学们对我们课本上的古代诗词(3、5册)都能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及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四个方面去多做分析与思考,举一反三,熟能生巧。
明确诗歌1.送别诗:①直接写别情;②间接写别情;③写送别时环境;④写送别时场面、人物语言、动作;⑤回忆相聚时的欢娱,遥想分别后的孤寂。
2.怀古诗:①借古讽今;②怀古伤己;③赞美英雄业绩,或羡慕,或自况。
3.边塞诗:①边塞战争;②同仇敌忾、分忧杀敌;③揭露边塞战事给百姓带来劫难或非正义战争、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严重负担和灾祸。
4.思乡诗:①对故乡或故国饱含思念之情;②对亲人故友倍加思念;③出征或他乡为官;④家中思妇。
5.咏物诗:①绘形绘声,逼真传神;②托物寓意,借题发挥,抒情言志;③借物讽喻。
6、写景诗(山水田园诗)。
以山水田园、人文景观作为描写对象,加以生动形象的描摹,来或抒发情怀,或寄托理想,或娱乐遣兴。
7、生活杂感诗:①寄情山水的悠闲;②昔盛今衰的感慨;③青春易逝的伤感;④仕途失意的苦闷;⑤告慰平生的喜悦。
二、指导(一)形象1、形象的:人物形象(抒情主人公);意象(带上诗人主观情感的景物形象和咏物言志的事物形象)2、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诗人形象和诗中塑造的其他人物形象)的类型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是在诗中的“代言人”。
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诗人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
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将士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
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9)积极乐观,笑傲人生的形象。
如苏轼的《定风坡》。
答人物形象分析题的模式:这首(句)诗(词)塑造了一个(性格特点或形象特点)的(身份)形象。
(后两个括号里的内容视具体的诗词内容而定。
还要根据分数确定是否结合诗词具体分析)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答: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
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例2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宋]郭祥正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3分)答: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意思对即可)练习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
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答: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却仍思报国的抗金英雄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练习2:阅读下面这首诗,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南邻杜甫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答:锦里先生是一位安贫乐道、诚恳热情的清寒隐士。
虽有“园收芋粟”,境况却不富裕。
家中的儿童习惯于笑语迎客,可见他虽耿介却不孤僻,是个安贫乐道之士。
他家的庭院台阶上啄食的鸟雀,因平日无人惊扰,见人来也不惊飞,可见他平日生活的和谐、宁静。
锦里行者居家在环境清幽的江村,很满足于朴素的田园生活,客人来访,主人殷勤接待,客人尽日淹留,直至相送于月下,可见主人的诚恳和热情。
3、意象与意境(主要)(1)意象的概念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中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
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愤、倔强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的审美评价的依据。
(2)意象的特殊含义①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②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③以折柳表惜别。
“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
④以蝉喻品行高洁。
⑤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⑥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⑦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⑧松——坚贞高洁。
⑨莲——表达爱情;品性纯洁高尚。
⑩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11)杜鹃鸟(布谷、子规、杜宇)——凄凉哀伤的象征,或游子思乡之情。
(12)鹧鸪鸟——离愁别绪(1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⒁夕阳(斜阳、落日):多表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
⒂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⒃流水:愁思。
⒄竹子:多为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
⒅鹧鸪:满腔的离愁别绪或思念之情。
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情。
⒇霜:常常表现某种特定处境下心灵不能承受之重。
(21)长亭:送别难舍之情。
(22)斑马:别后不舍之情。
(3)意境的概念与常用术语所谓“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
“意境”,就是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
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
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
意境答题常用术语:孤寂冷清、萧瑟凄凉、荒凉寥落、凄清冷寂、苍凉凄美、恬静优美、雄浑壮阔、高远辽阔、幽静宁谧、朦胧渺茫、孤独凄凉、激情飞越、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乐观旷达。
(4)答题方法、模式及近年高考题型分析与解答1.解题步骤:固定模式分为三个部分: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思想或情感。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画面或再现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的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的思想感情。
根据此诗情境氛围的特点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2.答题表述模式:诗歌(词)通过(特点+意象),描绘了一幅的画面,创设了意境,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理想、志趣)。
例: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问题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