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与备考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 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 作者的观点态度
据《考试说明》规定,应该包 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 是评价。
鉴赏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形
象、语言、整理表ppt 达技巧。
1
明确诗人、诗歌、生活、寓意的关系
生活
提供 源泉
诗人 含情
创作
诗歌
凝结 寓示
(5分) 整理ppt
10
▪ 【答案】
▪ (1)描述了木芙蓉耐寒的自然属性。 运用了拟人手法。
▪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 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 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 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 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 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 A《木》:一种傲然独立、挑战困难而 不受人摆布的充满自信的形象。
▪ 是否矛盾?为什么? ▪ 答:
整理ppt
4
1、答: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 伤。
▪ 2、答:后两句不矛盾。
▪ 两句的意思是:即使家乡已无兵马战 乱,但归家之路仍愁绪万千。愁是因为战争。 诗人这两句看似矛盾的话,突出了诗人对战 争留下的悲痛及现实的不满,表达了一种思 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之情。
整理ppt
5
2009江西卷1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 答问题。(6分)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 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 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表亲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
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
无论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枯 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之类的景象,还是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 只有香如故”之类的物象,都归为景物形象的范 畴。这些艺术形象,同样也是客观事物与作者主 观的心灵相互交融的结果。
整理ppt
20
温故知新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整理ppt
8
▪ 【答案】
▪ 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 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 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 与无奈;
▪ 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 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 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整理ppt
9
2008【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整理ppt
17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填空:诗中塑造了一个 悠闲的隐者 的
形象。(2分)
整理ppt
18
二.景物形象
整理ppt
19
二.景物形象:是客观事物在作品中的反映。
1、鉴赏的依据——景物形象的自然属性; 2、鉴赏的角度——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 借此表达的情感、抒发的寓意)
▪ B《窗》:一种历经辛苦孤独后能够坦
然面对生活的坚韧、淡定、安闲的形象。
整理ppt
11
古代诗歌鉴赏
形象
----
整理ppt
12
•形象,即意象。 •诗歌形象的分类:
从鉴赏的角度可分为三种类型: 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动作形象
整理ppt
13
一.人物形象
整理ppt
14
一.人物形象:包括作品刻画的客观人物形象, 作品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
木芙蓉 吕本中
▪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 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意义 整理ppt
品读
读者
鉴赏
2
(2011.江西)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 答问题。
▪
送人归京师(1)
▪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 注:⑴京师;北宋都城汴梁。⑵陈与义:南 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整理ppt
3
⑴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象征意义。 答:
▪ ⑵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 段愁”
(1)鉴赏依据——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 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
(2)鉴赏角度——所写人物身份性格、所写人物的 思想感情、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
整理ppt
15
例1. 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 者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 什么思想感情?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 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 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 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折柳”这首曲子富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 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 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 键。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 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 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整理ppt
21
“折柳赠别”是唐代著名风俗,《折杨柳词》 是唐代赠别思乡名曲。“羌笛何须怨杨柳”“客 舍青青柳色新”等唐代名句中都涉及这一风俗, “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词。
整理ppt
16
本词所塑的人物形象如下:
少年得志的英雄周瑜——(客观人物形象):雄 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感慨、叹息的“我”——(抒情主人公):多情应 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答案:通过周瑜形象和自我形象的对比刻画,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人生易老而壮志难酬所 表现的抑郁难平的思想感情。
整理ppt
7
▪ 2008【江西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 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
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
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 作诗以抒怀。
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4)
整理ppt
6
▪ 1 答: 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 (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 2 答: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 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 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景物中)。
▪ 解析:这首诗的“雨中黄叶树,灯 下白头人”在高中语文第二册《说 “木叶”》中出现过。学生如果熟 悉课文,对作品的感情把握会有益 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