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文学第三章

比较文学第三章

第三章平行研究第一节类型学一、类型学的定义与特征1、在世界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些产生于不同时空、文化、民族、语言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彼此之间并无事实联系,或虽有所接触而并未构成其内在动因,却往往存在着或明晰或隐微的共通处和契合点,类型学(typology)研究的目标就是对这种相似的文学现象加以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和规律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2、类型学中的“类型”是指具有某种通约性特征的文学要素,这种“类型”的构成虽然不排除作家作品渊源及流传的接触影响的情况,但绝大多数是其间并无事实联系存在的,所以,比较文学学者一般将类型学划入平行研究范畴之内,类型学成为比较文学平行研究中最基本也最常见的一种研究方式。

3、类型学的学科渊源俄国比较文艺学之父、“历史诗学”奠基人亚历山大·维谢洛夫斯基一生致力于建立科学的总体文学史的学术理想,这种历史诗学理论对日后以日尔蒙斯基、康拉德、赫拉普钦科等为代表的独树一帜的俄苏比较文学历史类型学研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就整体而言,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研究的方法论与美国学派倡导的平行研究宗旨非常相近,从较宽泛的意义上讲,平行研究对于跨越国界、民族、语言、文化的无事实联系的相类似的文学现象的联类比较亦可称作类型学研究。

俄苏学派的历史类型学研究则旗帜鲜明地反对“欧洲中心论”,重视东西方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认为真正的总体文学必须把整个人类文明的文学全都纳入研究的轨道,其学术视野远比美国学派弘通。

二、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类型学的研究范围广阔,角度多样,大体而言,我们可以将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分为内容题材、人物形象、表现手法、思潮流派四个方面。

(一)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如古罗马作家奥维德《变形记》中有一个关于皮格马利翁的故事,皮格马利翁狂热地爱上了自己雕刻的一尊美丽的少女像,祈求爱神将其赐予自己为妻,爱神满足了他的要求,令他美梦成真。

唐杜荀鹤的《松窗杂记》记载了进士赵颜苦恋一幅画中的丽人并与之终成眷属的故事,与皮格马利翁的故事颇有神似之处。

(二)人物形象的类型学相似: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莱蒙托夫的《恶魔》都描写了一个强有力的精灵如何奋起反抗宇宙间的秩序。

(三)表现手法的类型学相似:《红楼梦》里的大观园、《莫比·迪克》里的大海、《哈克贝里·芬》里的密西西比河都提供了一个和外界开放世界相对的封闭世界,每本书的主角(贾宝玉,哈克贝里·芬,埃哈伯)都选择了一个封闭的世界而背离了那开放的世界,以追求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这是三部名著所体现出的共同的结构原则。

(四)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现象在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文坛有最典型的体现。

如西班牙的贡戈拉风格、英国的夸饰风格、法国的典雅文学、德国的夸张风格等,存在着共同的“巴罗克”式的类型学的相似。

三、跨文明语境下类型学研究的问题与前景随着比较文学研究发展进程中欧洲中心论的步步失势和瓦解,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意识到突破单一欧洲文化体系局限的重要性。

在打通类型学相似的前提下强调研究对象的“异质性”——这是跨文明语境下类型学研究的新特色。

如果我们不能清醒地认识并处理中西文学中的异质性问题,就很可能使异质性相互遮蔽,而最终导致其中一种异质性的失落。

这种“异质性的失落”的危机在中国的东西比较文学类型学研究中大致有两方面的体现。

一是一度颇为流行的被称为“X +Y式”的东西方文学的浅度比附,二是把西方文学思潮流派或文学理论中一些特定的类型学术语牵强生硬地套用来阐发中国文学。

第二节主题学一、主题学概述1、定义目前,中外学者对主题学的定义是人言言殊、界定不一。

概言之,有以下几种观点。

法国著名学者梵·第根认为,主题学是研究“各国文学互相假借的题材”,确立“对共同主题创造性的变化”,探究“天才、理想以及艺术所起的作用。

”美国学者佛里特里希和马龙合编的《比较文学大纲》写道:“主题学是研究打破时空的界限来处理共同的主题,或者,将类似的文学类型采纳为表达规范。

”法国1978年版的《拉罗斯百科全书》为主题学下的定义是“主题学是比较文学惯于探索的领域,譬如某一神话(俄狄浦斯、伊尼德),某心理典型或社会典型(修女或盲人),某文学人物(唐·璜),某些历史大人物(拿破仑、苏格拉底),某些环境或物件(莱茵河流域、某城市)的影响的消长。

”国内学者对主题学也分别下了不同的定义。

乐黛云、陈鹏翔、谢天振等都下过定义。

主题学的定义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从影响研究出发,首先强调的是相同主题的跨民族跨国家的流传和演变。

二是从平行研究出发,着重强调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作家对相同主题的不同处理。

因此,我们的主题学的定义是:主题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门类,它主要用变异学去研究同一母题、题材、意象、情境、套语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的流传、演变和成因,以及它们在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不同作家笔下的不同处理,从而去理解这些不同作家的各自风格以及不同民族和国家相互之间的交往、影响及其文化的异质特征。

2、主题学的发展主题学的产生主要是德国的民俗学研究,19世纪末,德国学者弗里德里希·史雷格尔和雅科布·格林、威廉·格林等对民俗学开始进行研究,这为主题学的产生开辟了通路。

德国这些学者的民俗学研究起初主要是研究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演变情况,以后逐渐扩大研究范围,诸如友谊、时间、别离、自然、世外桃源、宿命观与神话传说关系等均成了他们研究的课题,并且,探讨了相同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笔下的不同处理方式,给一大堆支离破碎、流传混乱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在文学主题方面进行了正本清源。

德国学者民俗学的这种研究具有了比较文学的性质,开了主题学之先河。

法国学者梵·第根将比较文学研究范畴分类时,把题材、主题、典型的研究类别称为“主题学”,即“流传学”,特别强调主题学研究要对对象的渊源性、相互之间的流传、关联和影响等进行实证性考究,逐渐形成了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的特征。

例如桑丘·潘沙的故事及涉及的民俗母题。

此类故事分布甚广,在旧梵文本《僵尸鬼故事五十则》出现过,在《天方夜谭》、《犹太寓言》、《丹麦历史》中也有。

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灵活运用此母题成功地刻画了桑丘人物的性格。

1929年至1937年期间,法国学者保尔·梅克尔编辑了一套主题学丛书。

二战后,德国学者弗伦泽尔开始编纂文学主题词典,1962年,他出版了主题学专著《文学史的丛剖面》,1966年,他又出版了主题学理论专著《题材与主题史》等,推动了主题学的发展。

主题学在美国的发展作为里程碑的是1968年美国著名学者哈利·列文发表的专论《主题学和文学批评》。

同年,美国著名学者韦斯坦因在其专著《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中专门辟出“主题学”一章。

主题学在国内的发端也是民俗学。

1924年,顾颉刚在《北京大学歌谣周刊》上发表《孟姜女故事的转变》文章。

此外,钟敬文的《中国印欧民间故事之相似》、赵景深的《中西童话之比较》等采用比较的方法对中外民间故事进行研究,使我国主题学研究在20年代的民俗学研究的基础中发展起来。

70年代末,钱钟书的巨著《管锥编》为我国主题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70年代以来,我国的主题学研究日趋活跃。

台湾学者陈鹏翔、马幼垣、李达三等在台港地区明确启用了“主题学”术语,大力开展了主题学研究,出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成果。

如王秋桂的《中国俗文学里孟姜女故事的演变》、潘江东的《白蛇故事研究》等。

80年代以来,我国主题学作为比较文学学科的一部分得到了深入的发展。

引人注目的成果有陈鹏翔主编的《主题学论文集》、季羡林的《〈罗摩衍那〉在中国》、刘守华的《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比较·故事学》、谢天振的《主题学》、顾彬的《中国文学中的自然观》、李福清的《中国历史演义与民间文学传统的关系》等。

1990年,王立出版的主题学专著《中国古代文学的十大主题、原型与流变》影响较大。

1995年,王立又推出了一套四册的系列专著《中国文学主题学》(含《意象的主题史研究》、《江湖侠踪与侠文学》、《悼祭文学与丧悼文化》、《母题与心态史丛论》)。

主题学在发展中曾经遭到有关学者的质疑。

意大利著名学者克罗齐认为所谓主题学研究是“旧批评最喜爱的题材,”克罗克认为主题学根本不值得展开。

法国比较文学巨擘巴尔登斯贝格认为主题学研究缺乏科学性。

代表新批评派的美国著名学者雷纳·韦勒克把主题学视为历时研究的外部研究,对其采取排斥态度。

在美国比较文学界流行甚广的书《比较文学:方法与展望》(1961年)收了许多有关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文章,唯独没有收有关主题学的论文。

主题学遭到上述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学者的质疑非议的重要原因是主题学研究具有多重的、相互交叉的学科特点,其研究方法既可以是事实关系的影响研究,又可以是具文学审美性的平行研究。

但就在一片非议声中,法国、美国的主题学研究仍然逐渐发展为比较文学的一个领域。

1954年,基亚出版了《法国小说中的大不列颠:1914—1940》书,书叙述了英国牧师、作家、歌女、商人等如何出现在某一时期的法国小说里,构成了一部几乎不加掩饰的主题史。

最近一二十年国内外比较文学界出现了主题学研究的“复兴”,研究者们在主题学研究这个领域里有了明确的方法论,逐渐淡化了对主题学研究的种种质疑。

二、主题学研究范畴从主题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主题学研究范畴为母题研究、题材史研究、情境研究、意象研究、套语研究五个方面。

1、母题研究母题是文学研究中最具有特色的范畴。

母题是一篇文学作品中较小的单位。

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通过若干母题的组合表现出来,并且,母题具有客观性。

倘若将母题与主题相比较的话,其主要差别就是,母题是具体的、主题是抽象的,母题具客观性、主题具主观性,母题是基本叙事句、主题是复杂句式。

比如同样展示战争的两部电影文学作品《红日》与《珍珠港》,前者的主题是通过解放军打垮国民党王牌师的事件,宣扬了革命战争的正义性。

后者的主题是通过日本军国主义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的事件,渲染了战争摧毁人性美好的东西。

而前者后者的母题就是两个字:战争。

再如《伊索寓言》中“农夫和蛇”的故事也可以分析出母题与主题的区别。

该故事由若干情节构成:蛇被冻僵在路上,农夫见了用胸膛体温来救蛇,蛇醒来咬农夫,农夫死去。

这故事的母题是“农夫被蛇咬”。

2、题材史研究题材史研究指研究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作家对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不同处理。

例如方重对“赵氏孤儿”故事研究即是一例。

方重分析了元杂剧《赵氏孤儿》及法国文豪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对《赵氏孤儿》题材的再处理,指出伏尔泰的剧本与原剧出入颇大:由两家的冤仇改为两朝更替;中国剧主旨在忠字,法国剧主旨在爱字;中国剧是善恶之计,法国剧是表明两民族的接触调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