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比较文学发展史
(3)赫尔德
认为文学史应该是一个整体,由不 同的民族文学构成,在某种程度上 孕育了歌德的“世界文学”设想。 其《民歌集》,收集了多个国家民 族的民歌,是第一本较为丰富的 “世界文学”选集。
(4)歌德
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概念,表达了各民 族文学互相接近、交流的愿望,憧憬有朝 一日各民族文学会结合为一个统一的、相 互联系的整体。这种观念对早期比较文学 的萌芽具有启示作用。
(5)1900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性 文学会议上把“各国文学的比较历 史”正式列入议题,并进行了讨论; 同年贝茨编订了《比较文学书目》。 1954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成立。
3、学科的发展历程
(1)早期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世 界大战时期): 出现法国一批理论家。 (2)危机及转向期(第二次世界大战— —20世纪50年代):研究方向调整,研 究中心转移到美国。 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在美国北 卡罗莱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第二次 大会,耶鲁大学教授韦勒克论文《比较 文学的危机》。
过分强调理论而忽视了对文学作品 的研究,将对比较文学产生不良后 果。理论探讨不能代替文学作品的 具体研究,不能取代对文学内在因 素的审美分析。比较文学是“文学” 研究。
②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
欧洲中心论 西方学者的自觉,美国学者奥尔德里奇、 法国艾田伯、荷兰佛克马等学者充分认识 到东西方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性。把目光 寄托在中国、日本、印度的学者身上。 率先开展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是旅居海外 的华裔学者,刘若愚、叶维廉等,港台学 者的努力。
(4) 19世纪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交叉、 关联与边缘学科的启示(解剖学、生理 学、语言学、经济学、哲学等皆如此) (5) 文学史研究深化的必然要求(来源 与影响;西方文学“两个源头”;历史 线索) (6 )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对比较研究方法 的初步采用(英国豪勒姆的文学史、法 国史达尔夫人关于“南方”与“北方” 文学的划分与论述)
马克思和恩格斯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 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 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 由许多种民族的文学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 一种世界的文学”。
(3)比较文学的萌生和成长离不开中 外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大背景— —中外文化交流的四次高潮: 张骞通西域和佛教传入——唐太宗执政 达到极盛 1840鸦片战争后的救亡图存 “五四”新文化运动——上世纪30年代 达到定点 文革后的改革开放
2、中国比较文学渊源
最迟在汉代,中国比较文学出现萌芽, 司马迁《史记》。 在佛教传入中土之后,对翻译佛经的 研究:探讨如何翻译佛经; “格义” 研究法;梵汉文体比较;佛经故事与 中国文学题材。 古代中国文论中的跨学科研究:诗画、 诗禅。
(1)伏尔泰
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和作家,比较文学 理论和实践的远祖之一。其《论史诗》 首先提出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欧洲各 民族史诗的意见,并将中国元杂剧 《赵氏孤儿》,按照自己的启蒙思想 和理性原则,改编为《中国孤儿》, 在欧洲文学界引起强烈反响。
(2)莱辛
《汉堡剧评》是用比较的方法讨论欧洲戏剧的一 部杰作。书中比较了亚里士多德和法国古典主义 的理论,并就具体的《哈姆莱特》和伏尔泰《塞 密拉密斯》中的鬼魂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伏尔泰的鬼魂只是一部艺术机器,它只是为情节 而存在,我们对它丝毫不感兴趣。莎士比亚的鬼 魂则相反,是一个真正行动的人物,我们关心它 的命运,它唤起恐怖,但也唤起怜悯。
伯恩海默:1992年发表一个《跨世纪的比较 文学》报告,提出比较文学中心向比较文化 转移的报告。 1993年, 英国伦敦大学副校长,该校翻译和比 较文化研究中心教授苏珊· 巴斯奈特出版 《比较文学:批判性介绍》,宣称“今日比 较文学在某种意义上死亡了”。2003年印度 裔学者佳亚特里· 斯皮瓦克出版《一个学科 的死亡》,直接宣布:比较文学已经死亡。
康奈尔的卡勒: 仍以文学研究为中心。 加拿大学者莫泽: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可以 紧密结合,但比较文学应保持其相对独立性。 文化与文学毕竟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文化研 究与文学研究也是两种不同的学科,它们不 可能也不应该互相取代。应从文学出发,又 回归文学,不应丧失文学研究的基本特征— —立足比较文学,求取二者结合,以引进比 较文化来促进比较文学的深化和发展。
(5)施莱格尔兄弟
进一步发展了赫尔德和歌德的观念。奥 威 施莱格尔的《论戏剧艺术和文学》把西欧 文学分成古典的和浪漫的两个部分,并进 行比较。弗 施莱格尔的《论印度人的语言 和智慧》是一本比较语言学的巨著。
(6)斯达尔夫人
《论文学》中提出了文学取决于社会生活 和地理环境的著名论点;《论德国》对德 法两国的文学传统、社会生活和客观环境 作了比较。
2、中世纪,意大利诗人但丁在《论俗 语》中按方言的不同把欧洲文学分成北、 南、东三个部分,并加以对照。 3、文艺复兴运动,标志着各民族文化 的相互借鉴和启发,许多作家都是在对 中世纪文学和古典文学比较的基础上继 承古代传统。
古今之争:激进派代表是批评家兼诗人 夏尔 贝洛,反对厚古薄今;保守派以布 瓦洛为代表,心悦诚服的学习古人。这 场论证一直延续到18世纪。 4、启蒙运动,思想家们不仅在欧洲范 围内为自己寻找理论支持,更将目光投 向东方哲学和文化,开始形成了东西方 文化的交汇,对下一世纪比较文学发展 成为一门学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二章 比 较 文 学 发 展 史
一、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
比较文学创建于19世纪末的欧洲,其发展分 作两段:史前史、学科史。 在史前阶段,研究者的比较意识是自发的, 零散的,肤浅的,他们只注意到了不同民族 文学及其作家作品间的类似、差异和互相关 系,并无理论上和方法上的自觉。学科建立 之后,研究者对这些类似的差异和相互关系 的研究,就不再是盲目的、自发的,而是在 一定理论指导下的、目的明确、系统的研究。
歌德在《歌德谈话录》中 对于“世界文学”时代到 来的预言;我们德国人如 果不跳开周围环境的小圈 子朝外面看一看,我们就 会陷入上面说的那种学究 气的昏头昏脑。所以我喜 欢环视四周的外国民族情 况,我也劝每个人都这么 办。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 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 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 (歌德,1827年)
比较文学各种类型的研究都有了萌 生的痕迹,然而这些痕迹毕竟是零 散的、微弱的、不易觉察的。内容 丰富、跨学科研究较多,源于中国 学术传统——“通”,缺乏自觉的 专业意识。
(二)中国比较文学的建立
在中国,作为一种理论概念上的“比较文学”大概 到五四时期才介绍进来。 1、中西文学比较研究在现代中国的滥觞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明不仅仅是一种新奇的“外 来文化”,而且是一种在政治、经济上影响中华民 族生存的一种力量。一批知识分子认识到开展思想 启蒙运动和进行东西方文化比较的重要意义。其中, 林纾、梁启超、马君武、伍光建、苏曼苏等人不但 介绍和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并且常常进行中西文学 的比较,以图找出改良的办法并且探索中国文学发 展的道路。
③文化研究
冷战后东亚崛起,一个多元文化共存、平 等对话,既互相冲突又相互融合的时代已 经开始。国际文学研究的“向外转”。 在文本研究中引进文化比较视角,在文化 层面上探寻根源,追求具有文化意义的结 论,呈现出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相结合的 趋势。
比较文学与文化相结合的趋势,国际比 较文学学会从1985年后历次大会的议题 与讲座,表明了这一趋势。12届“文学 的时间与空间”,13届东京会议“欲望 与幻想”,1994年加拿大埃德蒙顿会议 “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学”,15届荷兰 莱顿“作为记忆的文学”。
二、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
(一)中国古代的比较文学 1、探索中国史前史的原则: (1)按照比较文学定义,只有跨民族、语 言、学科等界限的比较研究才是比较文学。 因此《诗经》中二雅二南等比较不能看作 比较文学的渊源。 (2)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因此对外 民族文化和文学的介绍不等于比较文学, 如《大唐西域记》。——研究不是介绍。
在某一层意义说来,东西比较文学研究是, 或应该是这么多年来(西方)的比较文学研 究所准备达致的高潮,只有当两大系统的诗 歌互相认识,互相关照,一般文学中理论的 大争端始可以全面处理。 ——美国学者纪廉 中国人在经历数载文化隔绝后对文学的比较 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兴趣,是预示人类复兴和 人类自我弥补的潜力的最有希望的征兆之一。 ——佛克马
19世纪70-90年代,比较文学才正式 诞生,其标志是: (1)杂志出现 1877年匈牙利 梅茨 尔《总体文学比较报》,1887年德国 科赫 《比较文学杂志》 及《比较文学 史研究》。 (2)理论著作问世 1886年波斯奈特 《比较文学》。
(3)课程入学堂 1870年,俄国学者维谢 洛夫斯基在彼得堡大学创立总体文学讲座, 1871年,意大利学者桑克蒂斯在那不勒斯办 讲座。同年,谢克福德在康奈尔大学创办 “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讲座,1897年法国 学者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讲座。 (4)学位论文,学术专著与工具书的出现。 法国学者戴克斯特1895年完成法国第一部此 类专著。丹麦学者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 主潮》。
①理论大潮
比较文学理论化,一指研究对象从传统研究 的课题转向理论性课题拓展,探讨文学的共 同规律,二是侧重于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论 基础,它的理论指导、理论基础与理论架构。 佛克马认为比较文学的理论化倾向反映了比 较文学发展的趋势,理论可强化推进比较研 究,比较文学不应局限于原定的界限。持相 反意见的有韦勒克、雷马克、维斯坦因、奥 尔德里奇等。维斯坦因认为新理论没多少新 东西,雷马克认为新理论经不起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