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本体论【学习要点】关于“比较”与“文学”这两个概念的语言分析;比较文学重要概念的介绍及其定义分析;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五种相关学科的概念界分及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的本体论与方法论。
第一节关于“比较”comparative与“文学”literature这两个概念的语言分析1、从汉语字面上对“比较”产生误读的两种可能性2、在印欧语系下对“比较”理解的困惑与误读3、在东西方语境下“文学”被误读的语言修辞原因参考书目:思考题:第二节比较文学重要概念的介绍及其定义分析1、法国学派(French School)关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2、美国学派(American School)关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参考书目:思考题:第三节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1、比较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主体定位比较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主体定位,这是比较文学的科学特征之一,而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客体定位。
2、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objects):学理关系及其三种类型的意义the disciplinary principles relationship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是介于两种民族文学或两种国别文之间的学理关系,或是介于文学与其它相关学科之间的学理关系。
3、比较文学与“四个跨越”的内在意义链“四个跨越”: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参考书目:思考题:第四节五种相关学科的概念界分及比较文学的定义1、民族文学与国别文学的界分(National literature)2、总体文学(General literature)及其两个层面意义的整合3、世界文学(World literature)及其四个层面的理论分析4、关于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的定义参考书目:思考题:第五节比较文学的本体论(ontology)与方法论(methodology)1、什么是比较文学的本体论2、什么是比较视域(comparative perspective)3、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不是文学比较(comparison of literary works)比较文学界面临的最大困惑就是把“比较文学”被误读为“文学比较”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东西方学术界共同存在的现象。
4、比较视域的内质与可比性原则(the principle of “comparableness)可比性原则:一个本体、两个学贯、三个关系、四个跨越、汇通性、体系化5、比较文学属于本体论而不属于方法论参考书目:思考题链接的词条1、从汉语字面上对“比较”产生误读的两种可能性比较文学不是原创于中国本土汉语语境的学术概念,这个概念是东方中国学者从西方欧洲学术界那里接受过来的。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一般地认为,傅东华于1931年在翻译法国学者洛里哀(Frederic Loliée)的《比较文学史》一书时,第一次把法语“littérature compar ée”翻译为汉语“比较文学”。
在这里,我们首先应该对以汉语书写的比较文学做一次语言上的释义,以便初学者能够进一步准确地对这一概念进行学理上的理解与把握。
按照汉语比较文学从印欧语系所翻译过来的意义上解释,比较文学作为一个组合的概念,是一个偏正词组;从词性上来分析,“文学”是名词,而“比较”则是一个形容词;从语法修辞上来分析,“文学”作为名词是一个被形容词“比较”所修饰的中心词。
在这样一种分析的层面上,如果仅从比较文学这一概念的语法修辞上再做一般常人理解的细读,比较文学在字面上的意义往往被释义为“比较的文学”。
当然,这种理解在误读的意义上已经偏离了比较文学这一学科规范的本体论意义。
那么,在中国汉语学术界,对比较文学的理解为什么会偏离这一学科的本体意义而产生误读呢?首先,症结之一在于,就算我们在字面的意义上把比较文学释义为“比较的文学”,在日常用语的意义上这是准确的,那么,我们又能够从“比较的文学”这一意义结构中提取怎样一种学科的含义呢?什么是“比较的文学”?不要说布吕奈尔把法语“littérature compar ée”称之为一个“有缺陷的词”,在我们看来,汉语“比较的文学”在表明学科的意义上也是一个“有缺陷的词”,这个词语在学科意义的传达上很含混,因为作为一种学科概念的内涵,“比较的文学”的确让人很费解,很容易引起人们在日常用语上望文生义的误读。
正如布吕奈尔所言:“说它(“littérature comparée”)是有缺陷的词,因为它很含混。
”1其次,症结之二在于,在比较文学这一概念的字面上还存在着一种误读的可能性,即“比较”往往被释义为动词作为谓语,“文学”被释义为名词作为宾语,这样把比较文学释义为一个动宾词组;然后,再度遵循汉语的语用习惯,用一个介词“对”把宾语“文学”前置,于是把比较文学误读为“对文学比较”。
在现代汉语语境下,“比较文学”为什么会产生种种偏离这一学科本体论意义的误解,其原因更多在于这两种语言释义的误读结果。
上述两种症结都可能把比较文学误读为文学比较。
2、在印欧语系下对“比较”理解的困惑与误读如果我们对比较文学的英语概念──“comparative literature”做一次语言分析,不难见出,把“comparative literature”翻译为比较文学,在字面的意义上是准确的,因为英语“comparative literature”也是一个偏正词组。
“literature”是一个名词,“comparative”是一个形容词以用来修饰“literature”这个中心词的。
在字面上,从英语“comparative literature”这个概念上所提取的意义也是“比较的文学”。
也就是说,在比较文学的英语概念那里也存在着容易使人望文生意的困惑。
所不同的是,在英语“comparative literature”这个概念的字面上,其误读的可能性比汉语比较文学少一个层面,人们无法象汉语比较文学这一概念那样,把“比较”误读为动词,从而把比较文学误读为一个动宾词组,直接提取“对文学进行比较”的歧义。
但是在某种程度上,“comparative literature”还被误读成了“文学比较”。
在印欧语系那里,比较文学也是一个有缺陷且含混的概念术语。
比较文学是东方中国学人从西方拿来的一门学科,并使其逐渐应顺中国汉语学界文化背景而得以发展。
我们把汉语比较文学这一概念在字面上提取意义的困惑还原给西方,主要是为了说明汉语比较文学从字面上可能提取意义的误读与困惑,也是这个概念在印欧语系下的本然所属,这一现象并不完全是东方中国汉语比较文学界本身的错误。
3、在东西方语境下“文学”被误读的语言修辞原因在东西方文化传统的早期,由于文学在学科和审美的观念上还处在朦胧与朴素的形态,。
因此文学是一个具有大文化形态的非常宽泛的词语,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大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还不是一个在学科意识上有着相对自觉性、独立性和纯粹审美的概念。
在东西方文学发展史上,文学的内涵与外延已随着学科意识的职业化大大缩小,仅限于指涉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创作及文学作品了,即纯文学。
准确地讲,比较文学的“文学”既不是指宽泛的“大文学”,也不是指“纯文学”,是指文学研究。
首先,比较文学在学科概念上把文学创作及文学作品排除在外,只是纯粹的文学研究;这种文学研究不同于民族文学研究或国别文学研究,是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国界与跨学科的意义上完成的。
其次,从目前国际与国内比较文学研究正在发展的主流态势来看,比较文学正在从文学研究向文化研究的领域扩展,因为随着当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倾向及后工业文明高科技电子传媒对整个地球村的覆盖,东西方文化对话与交流的频度愈发的加快,所以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野透过审美的文学形式,分析、讨论东西方文学背后的文化交流与文化对话,已成为重要而有效的研究走向。
并且对文学现象的读解与剖析也要求研究主体深入到产生文学现象的文化大背景中,去挖掘更为深刻的材料价值内涵、美学价值内涵与阐释价值内涵。
因此在比较文学领域中,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有着相当密切的交叉性。
4第一节参考书目:思考题思考题:1、思考比较文学的“比较”这个词语在东西方语境下容易使初学者产生误读的语言修辞原因。
2、思考比较文学的“文学”这个概念在东西方语境下容易被初学者误读的语言修辞原因。
3、请对“比较”和“文学”这两个概念进行语法修辞上的分析,指出把“比较文学”误读为“文学比较”的原因。
4、为什么正确地理解比较文学这一学科概念的字面意义,对掌握这一学科的基础原理和规范的学科意识是至关重要的?5、为什么说汉语“比较文学”从字面上提取意义的误读与困惑,也是这个概念在印欧语系下的本然所属,其并不完全是东方汉语比较文学界本身的错误?参考书目:1、《比较文学:名称与实质》[法]巴尔登斯伯格著,见于《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干永昌等编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2、《我们:从何来,是什么,去何方──比较文学的永久危机》[美]乌尔利希·韦斯坦因著,见于《新概念·新方法·新探索──当代西方比较文学论文选》孙景尧选编,漓江出版社1987年版。
3、《什么是比较文学》李赋宁著,见于《国外文学》1981年版,第1期。
5.法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在法国学派中,较早给出相对完整定义的学者是梵·第根。
梵·第根在《比较文学论》中认为: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份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总之,“比较”这两个字应该摆脱了全部美学的涵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涵义的。
而那对于用不同的语言文字写的两种或许多种书籍、场面、主题或文章等所有的同点和异点的考察,只是那使我们可以发现一种影响,一种假借,以及其它等等,并因而使我们可以局部地用一个作品解释另一个作品的必然的出发点而已。
梵·第根的定义在伽列(J.M.Carré)那里被进一步得到了丰富。
伽列在为基亚《比较文学》第一版所作的《序言》中,曾给比较文学下过一个定义: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拜伦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瓦尔特·司各特与维尼之间,在属于一种以上文学背景的不同作品、不同构思以至不同作家的生平之间所曾存在过的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事实联系。
在伽列看来,比较文学的“比较”就在于研究国际间的文学交流关系。
关于这一点,基亚在《比较文学》的第二章《对象与方法》给予进一步的明确:我们曾说过,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的关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