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复习目标]: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常见”指《考试大纲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指的是语境义。

)2、掌握古汉语中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知识重点]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能力重点]根据语境,正确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复习方法]采用看讲练结合的方法进行复习巩固。

一.考点阐述: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的是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

高考对实词考查常常是固定的唯一的意义,这就是需要具备根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

1.文言常见实词的范围①在文中的含义,这是所给的条件;②常见的实词,这是考查的范围。

2.什么是文言常用实词一般地说,凡是中学教学中不止一次出现的古今词义不同的字均可算是文言常用实词。

3.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①单音性───单音词占绝大多数,双音词主要是联绵词、叠音词、象声词、偏义复词以及外来词,为数不多。

②多义性——这和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原则上是一样的,但现代汉语用几个不同的词来表达的意义,在古代汉语中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

③近义性——现代汉语中有不太区分的概念,古代汉语中可能分得很细,形成一系列近义词,如关于“看”的动词有20多个;“马”的名词也有20个以上。

④活用性——可以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名词可用作动词、副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又可以活用为名词,又有使动、意动等特殊的动宾处置关系。

⑤通假性——用语音相同,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二.命题规律①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一题中考,分值为3分,每年必考。

②题型:a.要求考生直接判断词义的对错;b.判断古今同义或异义的情况。

要求考生以比较来辨别词义的差异,求得正确。

第一课时[复习重点]1、实词的用法和含义是高考的常考题,复习重点是一词多义和通假字。

2、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一.常见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1.一词多义有什么特点?(有多个义项,这些义项之间不是平等并列的关系;一词多义主要指:1、词的本义;2、引申义;3、比喻义;4、借代义;5、假借义;多义词在具体的语境中的意义是唯一的)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很多文言词具有两个以上的义项。

一般来说,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高考要求的常见的多义词共有120个,平时要扎实掌握课本中出现的常用实词的意义,逐课积累,并努力培养根据一定的语境来分析、判断词义的能力。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1)词的本义词的本义指的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本”的本义就是树木的根。

“道”的本义就是指路途、道路。

(2)词的引申义所谓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它意义。

如“道”本义为“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

“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

(3)词的比喻义所谓词的比喻义,就是词的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意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

(4)词的假借义:所谓词的假借义,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字现象。

所谓通假字,就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它的现象。

甲字是本字,乙字是甲字的通假字。

这里的乙字就含有了假借义。

如:“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中“蚤”同“早”,其假借意义为“早一点”;“至莫夜月明”中的“莫”同“暮”,其假借意义为“夜晚”。

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

例:下列名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借)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凭借,借助)C、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假如)D、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不真,与“真”相对)【解析】宽假:宽容,是一个双音复词,“假”的义项有借、凭借、借助、不,真、给与、如果、假如等,这些都是课内所见妁。

在课外文言丈的阅读中,遇到某一个实词,就会联想到这个词在教材见过哪些义项,试着把这个义项代入到具体语境中去判断,则能推断出正确的理解。

记得多了,就会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阅读能力自然会不断提高。

2.怎样熟记课文中常用文言实词的义项?要尽可能地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的知识。

词义的分化衍生是有基本规律的,后起义往往是以原有义为基础扩展衍生的,与原有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意义联系。

词的本义是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比喻义是用比喻的方法形成的新的词义,假借义是借用作另外一个同音的词的意义。

3.实词的语境义的推断技巧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一个词往往有好几个义项。

理解多义词,要把握它的本义,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它在句中的含义。

(1)字形推断法又称为形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解释词的本义。

文字学家凭什么辨别本义呢?主要凭字形。

分析字形能说明字的本义,有助于我们了解词的本义,利于我们去推断词的引申义或其他义项。

例如:“引”,许慎的《说文解字》:“开弓也,从弓从|。

”《孟子·尽心下》:“君子引而不发。

”开弓像是把弓弦拉长了,所以“引”有延长的意义。

《史记﹒秦始皇本纪》:“引兵欲攻燕。

”开弓是把箭导向后方,所以“引”又有“导”“引导”“率领”的意义。

《战国策·赵策》:“秦军引而去。

”开弓既是向后拉,所以“引”又有“引退”的意义。

又如:“责”,《说文》:“求也,从贝,刺声。

”王筠说:“谓索求负家偿物也。

”“责”就是“债”字,但是它在上古可用作动词,兼有讨债的意义。

它之所以从贝,是因为贝表示财。

《左传》昭公二十年:“使有司(主管机关)宽政,毁关(去掉关税),去禁(废除各种禁令),薄敛(减少田租),已责(停止讨债)。

”这是“责”的本义。

(2)字音推断法这种方法就是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

也就是根据同音通假求得本字。

例:“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句中“倍”若释为“一倍,加倍”便无法解出此句的意思,但是“倍”与“背”的读音相近,“背”的含义是“违背”,这样,我们便可以很容易地释出“倍道”就是“违背自然规律”。

(3)融会贯通法要求我们用课内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即当你遇到某一实词,你可以联想到课内曾经学过的这一实词的解释,看用它作为当前句中的解释是否符合。

这种方法是以夯实课内基础知识为前提的。

它在复习备考中尤其值得重视。

因为历年的高考变革均充分体现了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积极导向功能,其“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对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文言文知识考查一直是“题在课外,功在课内”。

例:2003年上海试题文言文阅读22题:指出“延默庵诊之”和“苟不得其情”两句中的加点词的含义。

需要把这个句子这个词放到语言环境中来理解,联系《桃花源记》中“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里的“延”有相同意思,是“请”“邀请”的意思。

而在《涉江》“苟余心之端直兮”中“苟”与题干中的“苟”的意思是一样,是“如果”的意思。

/2004年全国试题文言文阅读的第四小题A项:“食毕,复随旅进道—吃完饭后,跟随旅伴上路。

”推断这句翻译是否正确,难点在“随旅进道”,其中“旅”字与《岳阳楼记》中的“商旅不行”的“旅”意思相同,即指旅客,解题时,如果想到“商旅不行”就不难推断。

(4)成语印证法借助成语来推断实词词义。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

“长期以来习用的”这一定语,说明了成语的含义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

因此,许多成语为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

例:敌则能战之。

(《孙子兵法·谋攻》)[势均力敌(敌:相当、匹敌)]/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的放矢(的:箭靶)]/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短兵相接(兵:兵器)](5)相似结构推断法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对的特点,利用它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例:“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句中“怙”的意义。

“怙”对“恃”,根据相似结构意义相同的特点,可以推断“怙”即为依仗、凭借的意思。

/“振困穷,补不足”句中“振”和对应位置上的“补”意义相近,可推知“振”释为救济。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中的“忧劳”与“逸豫”构成对比,与“忧劳”义相反的“逸豫”就是安逸享乐之义了。

/2001年北京春季试题“贫民虽平价不能籴”,“籴”从“入”从“米”,意义自然与此有关,再结合“粜”字不难推断出“买进粮食”的意思。

(6)语法分析推断法语法分析推断法就是分析所要解的词在句中充当何成分,然后根据成分推断其词性,进而推断出其意义。

语法分析还有助于认识词类的活用,我们判断一个词是否活用主要就是依据语法结构。

例:A烟涛微茫信难求。

/B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C楚王贪而信张仪。

/D信义著于四海。

(在A句中可以推断出“难求”为谓语,而“信”修饰了“难求”,作状语。

状语一般由副词和形容词充当,结合语境就可以推断出“信”是“实在”的意思。

在C句中可以看出“信张仪”是个动宾结构,因而断定“信”作“相信”讲。

B句中“信”也是作“相信”讲。

在D句中可以看出“信义”是句中的主语,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由此可以推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

)(7)语境推断法例:(郭)永以书抵幕府。

(“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

抵,送达。

)(8)代入检验法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最大的,数量最多的是实词。

同一个实词,在不同的文句中又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尤其在高考试卷的阅读过程中,文言实词的理解和运用显得特别重要。

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同时掌握并能综合运用上述几种推断方法,以便增强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解题能力。

[师生互练]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能举例则举例说明)①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本义“身体”,引申义“亲自”(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碴臿以为民先)、“自己”“自身”(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身孕”(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性命”(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等。

②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本义“对男子的美称”,引申义“做官的人”(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读书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有才能的人”(胜不敢复相士)、“士兵”(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