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教学目标】1.在特定语境中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指导解题方法,学会知识迁移。
【教学过程】一考点阐释理解常见.....的含义..文言实词在文中⑴常见:文言文中出现频率高的实词,主要有两类:1.古代汉语常用而现代汉语不用或不常用的词。
比如,觐:朝见2.古今都常用但意义有区别的或有联系的词。
比如,“让”现在还有“谦让”的意思,但“让”在文言文中还有“责备”的意思。
⑵在文中:在语境中理解实词的含义⑶实词的考查: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等知识点。
二指导解题方法(一)阅读以下文言文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世为著姓。
祖父堪,蜀郡太守。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文多,故不载。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衡少善属.文属:写作B遂通《五经》,贯.六艺贯:学习C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拟:仿照D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奇:认为……奇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动词连接举酒属.客(《赤壁赋》)动词劝酒屈原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屈原列传》)动词写作乃以秦王属.吏《高祖本纪》动词交付、委托时为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动词隶属、归属(佛印)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动词类似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过秦论》)名词类、辈方法一:语境分析法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但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含义。
实际上这里要求考生具备的是一种根据上下文推断词语含义的能力,在推断的过程中始终要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方法二:语法结构分析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一般从谓语的位置判断较多。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
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判断位置词语的词性、词义。
练习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过秦论》)方法三:代入检验法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
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即为正确答案。
奇:认为……奇词类活用的考查也比较常见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练习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小:认为……小使动,动作由宾语发出……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活(二)阅读下列文言文(07年高考辽宁卷)冉氏烹狗记……刘位东①谓余曰:“余尝夜归,去家门里许,群狗狺狺吠,冉氏狗亦迎而吠焉。
余以柳枝横扫之,群狗皆远立,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数矣。
余且斗且行,过冉氏门而东,且数十武.,狗乃止。
当是时,身惫甚,幸狗渐远,憩道旁,良久始去,狗犹望而吠也。
既归,念此良狗也,藉令有仇盗夜往劫之,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入咫尺地哉!闻冉氏颇患苦此狗,旦若遇之于市,必嘱之使勿杀;此狗,累千金不可得也。
“居数日,冉氏之邻至,问其狗,曰:‘烹之矣。
’惊而诘其故,曰:‘日者冉氏有盗,主人觉之,呼二子起,操械共逐之,盗惊而遁。
主人疑狗之不吠也,呼之不应,遍索之无有也。
将寝,闻卧床下若有微息者,烛.之则狗也。
卷屈蹲伏,不敢少转侧,垂头闭目,若惟恐人之闻其声息者。
主人曰:嘻!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以是故,遂烹之也。
’”嗟乎!天下之勇于搏人而怯于见贼者,岂独此狗也哉!今夫市井无赖之徒,平居使气,暴横闾里间;或窜名②县胥,或寄身营卒,侮文弱,凌良懦,行于市,人皆遥避之;怒则吸其群,持械圜斫之,一方莫敢谁何,若壮士然。
一旦有小劫盗,使之持兵仗,入府廨,防守不下百数十人;忽厩马夜惊,以为贼至,手颤颤拔刀不能出鞘,幸而出,犹震震相击有声。
发火器,再四皆不然.。
闻将出戍地,去贼尚数百里,距家仅一二舍,辄号泣别父母妻子,恐不复相见,其震惧如此!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
嘻,过矣!虽然,畜猫者,欲其捕鼠也;畜狗者,欲其防盗也。
苟其职之不举.,斯固无所用矣;况益之以噬人,庸可留乎!……。
(本文有删节)[注]①刘位东:人名,崔述的朋友。
②窜名:冒领空名。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苟其职之不举举:称B再四皆不然然:这样C烛之则狗也烛:照D且数十武武:步秦有虎狼之心,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尽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发动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拿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被攻占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史记·屈原列传》)全吴广以为然.。
(《陈涉世家》)正确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荀子·劝学》)这样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史记·项羽本纪》)连词然而其声呜呜然.。
(《赤壁赋》)助词……的样子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
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
”(《史记·韩长孺列传》)通假字通“燃”,燃烧注:在意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根据语境,我们可以考虑是否有通假。
练习:1.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2.倍.道而妄行,则天下不能使之吉。
三总结代入检验法、语境分析法、语法结构推断法,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要学会触类旁通,融会贯通。
四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08年高考江苏卷)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
汉为人质厚少文。
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
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
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
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
”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
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
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
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
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
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
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
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
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
遣轻骑烧成都市桥。
帝戒汉曰:“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
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废,乃可击也。
”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
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
”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
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
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成败之机,在此一举。
”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
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
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
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
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及薨,赐谥曰忠侯。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听:准许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迫:逼近C.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壁:营垒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度:考虑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动词越过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李龟年》)量词次数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论积贮疏》)名词标准、限度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答司马谏议书》)名词法度、制度群成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刺客列传》)名词气度、风度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动词估计【答案】D【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解析】A项:“听”是“准许”的意思,在李密《陈情表》(苏教版必修五)中学过,其句为“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可译为“希望陛下怜悯我愚拙的诚心,准许(或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
B项:“迫”是“逼近”的意思,在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苏教版必修三)中学过,其句为“时北兵已迫修门外”,可译为“当时元兵已逼近临安城外”。
C项:“壁”是“营垒”的意思,在司马迁《项羽本纪》(苏教版《〈史记〉选读》)中学过,其句为“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可译为“等到楚军攻打秦军,诸位将领都在自己的营垒上观看”。
D项:“度”,一词多义,自然有“考虑”这一义项,但这里应该是名词“姿态”的意思,我们曾经在司马迁《刺客列传》(苏教版《〈史记〉选读》)中学过,其句为“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可译为“许多臣子都愕然,事情突然发生而没有料到,都失去了他们的常态”。
【简评】四个词语,都是常见的,在教科书中都能找到使用依据,难度不大。
“听”和“迫”在句中是动词,“壁”和“度”在句中是名词,考查了不同的词性,有代表性。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2010年高考江苏卷)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欧阳修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
”丐我以铭而葬焉。
予未暇作。
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讳涛之女、希深之妹也。
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
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
卒之夕,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然谢氏怡然处之。
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卑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
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
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
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
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
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惟文字可以著其不朽。
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