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五类。
二、注意:一是“常见实词”。
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是指在文章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
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这主要包括初高中课本、读本及其他课外读物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二是“在文中的含义”,是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有的涉及通假,有的多音多义,有的古今异义,还有的由于活用而意义发生临时变化,因而实词的含义只有根据具体的语境才能明确。
三、文言实词的复习注意:1、不要离开原文2、不要离开课本3、要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四、文言实词考什么?1、选出对词语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2、选出与例句中指定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3、判断各组句子中同一词的词义是否相同;4、语句翻译。
五、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单音性、多义性、近义性、活用性(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通假性。
六、正确理解常用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种词类:1、通假字2、一词多义3、古今异义4、偏义复词5、单音词和复音词6、反训词7、词类活用七、逐类过关(一)通假字:通假,是古文中音同或音近的字通用或借用的现象。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通假字包括通用字、假借字和古今字。
1、它有三种情况:(1)、以声旁代替本字。
(“直”通“值”,“县”通“悬”,“反”通“返”,“禽”通“擒”,“卒”通“猝”)(2)、以同声旁的同音字代替本字。
(“帖”通“贴”,“厝”通“措”,“谕”通“喻”,“说”通“悦”)(3)、没有声旁联系的同音字(“惠”通“慧”,“蚤”通“早”,“要”通“邀”,“裁”通“才”)2、掌握辨别通假字的方法1)一个字,按照它本身的含义(包括本义和引申义),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时,可考虑定为通假字。
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中的“裁”,按其本身含义“剪裁;割裂”、“削减;消除”、“节制”、“估量;识别”等,无论如何也讲不通。
就可根据上下文定为通假字,通“才”,是“刚刚”的意思。
2)通假基本上是同音代替,或完全同音,或读音相近(声母相同,或韵母相同)但由于历史的演变,有的通假字与本字已不同音了,如“弟子趣之”中的“趣”通“促”。
3、注意:(1)、通假字是单方面的,单向的,不能理解为双向相通。
(2)、通假字是约定俗成的。
堂上练习选出全有通假字的一项(C)1、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2、尺蠖之躯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3、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4、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5、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6、君子相送以言,小人相送以财。
7、诸侯已畔,李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8、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想禽以兵。
A.1、3、5、7、8B.2、4、5、6、7C.1、2、4、5、7D.2、3、4、6、7(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一般来说,一个词不管有多少个义项,总有一个义项是基本的,其它义项都是从这个基本的义项中引申出来的,而且各个义项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
例:兵武器——兵士——军队——战争——作战策略——军备1、如何辨别词义?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增强阅读能力掌握一词多义的方法:1、了解词义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2、了解词义的两种引申方式。
3、了解一词多义演变的联想方法。
4、了解一词多义的辨析判断方法。
(三)、古今异义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不相同的词为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的情况:1、词义扩大(如:江、河、雏、诗等)2、词义缩小(如:穷、其臭如兰、金等)3、词义转移(如:走、涕、币、牺牲等)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卑鄙、爪牙等)5、名称说法改变(如:目、日、寡等)6、单音节词变双音节词(如:妻子、亲戚等)堂上练习:完成《创新设计》75页“板块一”的第6、7题。
积累:《创新设计》72页知识整合的“古今异义”;77页“高考常考的文言实词”五到八组(四)、偏义复词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它有三种情况:1、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A、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
B、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两个语素意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例:便可白公姥3、两个语素意义相反的偏义复词。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堂上练习:《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是(C)A.为奸利无所忌B.每宴飨费千金C.刺诸县短长D.必条利病反复A句主述的对象是丹州太守,“奸利无所忌”,是说他无所顾忌地干坏事。
“奸利”是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私利。
B项“宴”与“飨”都是以酒食待客。
C项的主述对象是"警盗",他们干的事是"刺诸县短长,游蠹不归"。
"刺"是"刺探",他们不可能"刺探"各县的长处,因此"短长"一词只偏于"短","短长"是偏义复合词。
(五)、区别单音词和复音词:单音节词占绝大多数,双音节词主要是连绵词、叠音词、象声词、偏义复词以及外来词,为数不多。
警示:1)不要把古汉语中的双音词拆开来理解。
例子:天子足下2)更不能把由单音词组成的短语看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指示中间妻子山东(六)、反训词用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出正反对立的两个意义。
反训词大多是动词。
若所市于人者。
卖责收毕,以何市而反?买奉命于危难之间。
接受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进献因出己虫,纳比笼中。
收进成妻纳钱案上。
交出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邀请秦人开关延敌。
迎击郑人有且置履里。
购置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丢下,放弃文言文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一)类型:.一般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作状语。
(二)名词活用的一般规律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水)(《劝学》)2、左右欲刃相如。
(刃: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3、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下:咽下)(《六国论》)规律二: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种植)(《寡人之于国也》)5、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季氏将伐颛臾》6、驴不胜怒,蹄之。
(驴子很恼怒,用蹄子踢他)7、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先打垮秦王朝进入咸阳的人,就尊他为王)规律三:名词与名词连用,如果二者不是并列、偏正、判断等关系,而是主谓关系、动宾关系或动补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8、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过秦论》)9、吾师道也(师:学习)(《师说》)10、“沛公军霸上”[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11、遂王天下。
(就在天下称王)12、面山而居。
[(愚公)面朝山而居]规律四: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13、范增数目项王。
(目:使眼色)(《鸿门宴》)1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齐桓晋文之事》)规律五: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1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向上,下:向下)(《劝学》)16、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天: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六国论》)17、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南:向南,西:向西)(《过秦论》)规律六: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18、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亲眼,亲耳)19、人皆得以隶使之(像对奴隶一样)20、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21、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张开翅膀一样)22、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舟:乘船)规律七:不能带宾语的名词带有宾语,常常活用为使动或意动词。
23、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臣:使……为臣)(《韩信拜将》)24、吾从而师之。
(师:以……为老师)(《师说》)25、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为宾客)(《伤仲永》)规律八:名词用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
26、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于是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称王”,放在别人捕得的鱼的肚子里)特别说明(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
1、“二月草已芽”(《采草药》)。
“芽”表示“发芽”2、与郑人盟。
(《烛之武退秦师》)(盟约——订立盟约)3、填然鼓之。
(《寡人之于国也》)(鼓——击鼓)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同上)(树木——种植)5、五十者可以衣帛。
(同上)(衣服——穿上)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劝学》)(河水——游泳)7、而后乃今将图南。
(《逍遥游》)(南面——南飞)8、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南面——南行)(二)、名词活用为使动名词活用为有“使......为”意思的动词,通常称为名词的使动用法。
其特点是必带宾语。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之”就是“使他为王”2、既东封郑。
(《烛之武退秦师》)(疆界——使……成为疆界)(三)、名词活用为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
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
1、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退秦师》)(边邑——把……当作边邑)2、吾从而师之。
(《师说》)(老师——以……为老师)3、耻学于师。
(《师说》)(羞耻——以……为羞耻)4、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说》)(老师——以……为老师)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羞耻——以……为羞耻)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镜子——以……为镜子)(四)、名词作状语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
A.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B.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表示动作、行为特征、状态。
C.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D.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
E.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
F.表示事物的发展变化A.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劝学》)(上面——向上)(下面——向下)2、南取汉中。
(《过秦论》)(南——向南)B.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表示动作、行为特征、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