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几个互相 关联的意义。在古今汉语中都有,文言 文中,由于单音词多,这种现象更普遍, 这是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难题。把握一词 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 比喻义和假借义。
实 词
一词多义现象示例 例句 译文
计亦死。《陈涉》 今复十年,存亡不 可知。《苏武传》
实词释义
郡中的贤德人士向当政者 请求,立即清理废弃的魏 忠贤祠堂的旧址以埋葬五 位壮士。
清 理
予除右丞相兼枢 我被封官为右丞相兼枢密 拜 密使 使。 官 掌握一词多义需多读、多查字典、多积累。
另外,要掌握一些多义词词义推断方法。
多义词词义推断方法
字形推断法
语境推断法
课文迁移法
成语印证法
对句判断法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 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 西洲。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点分析: 1、“常见文言实词”指文言文中出现频率 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 2、“在文中的含义”指实词在具体语境中 的意义; 3、重点掌握多义词、古今异义、偏义复词、 古字通假等实词知识。 本考点不仅考查考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 情况,还考查考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2、语境推断法
高考考查的实词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 翻译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理解推断。 如某年高考试题要求选择文末"子访得之"的"访"字 的意思: A、咨询 B、探望 C、寻求 D、访问 联系上下文内容,李衡临终告诉儿子,自己生 前曾购置有"千头木奴",只有"寻求"一义合适,其 余三个义项均不合文意。
语法分析法
1、字形推断法(形训法)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 “形旁” 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有利的条件。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 从“钅(金)、木、氵(水)、(火)、土”者词义与五 行有关; 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u)” 者与兵器有关, 从“马、牛、羊、豕 、犭、 鸟、虫”者与动物有关。 从“(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 行为有关。 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 皿--器具、 纟 --丝 麻、宀--房舍、 求--毛皮、隹(zhui )--鸟雀、冖--笼罩、 歹--死亡、 月--肉、 页--首、 、 目---眼、 尸 --身 体„„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 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 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 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如《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字,它 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 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促织》中"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中"高"字上带宾语,用如动词,联系原文,可推断 为"抬高"。 2000年试题13题"取樵炊灶"中的"樵"前跟动词, 因此应是名词,译为"柴薪"
对一词多义,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相当数 量实词的多义项,更需要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
新大纲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 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 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 举绝堪克类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 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 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 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1.荆轲顾笑武阳。《荆轲刺秦王》 回头 2.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伶官传序 》 看 3.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 访问 4.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 顾念关心 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考虑顾及 回还 6.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屈原列传》 谢绝 7.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孔雀东南飞》 8.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信陵君窃符救赵》 辞别 9.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谢罪 10.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信陵君窃符救赵》 感谢 11.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孔雀东南飞》 告诉 凋谢 12.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 《芙蕖》
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
单音性──单音词占绝大多数,双音词主要是联绵词、 叠音词、象声词、 偏义复词以及外来词,为数不多。 多义性──这和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原则上是一样的, 但现代汉语用几个不同的词来表达的意义,在古代汉 语中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 近义性──现代汉语中有不太区分的概念,古代汉语 中可能分得很细,形成一系列近义词,如关于"看"的 动词有20多个;"马"的名词也有20个以上。 活用性──可以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 词类,名词可用作动词、副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 又可以活用为名词,又有使动、意动等特殊的动宾处 置关系。 通假性──用语音相同,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这在今 天看来类似于写错别字,但在古人是一种习惯
辨析下列一组“信”字的词义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信义著于四海 分析: “信”在“知”前,作状语 “确实” “犹”是副词 ,“信”处在谓语位置, 是动词“相信” “信义”处在主语位置上,“著”是谓 语,“信”为“信誉”
巩固练习:指出下列句子中红色字的多种义项
如《念奴娇》"樯橹灰飞烟灭"中的"橹":木 制的船具。 "不刊之论"中的"刊"从形旁上看应该与"刀" 有关; 再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 字的意义。“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下 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 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的意思,“造” 的其它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 符。“过”也同理,也可译为“拜访”之义, 如《过故人庄》。
5、对句判断法(语言结构推断法)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 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 。我们可据之进行判断。
A、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B、追亡逐北(亡 .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 北即败) C、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对应"用",被任用) D、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腰"与戴对应,动 词,腰戴) E、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 (族“字义同”灭“字) F、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忧劳:忧思劳苦;逸豫:安逸享乐)
实词 例句
译文
赵王命人打扫台阶亲自迎 接,按主宾之礼导引公子 走西面的台阶。
释义
除
赵王扫除自迎, 执主人之礼,引 公子就西阶。
台 阶
去掉 而燕国见陵之耻 那么燕国被欺凌的耻辱也 清除 除矣。 就除去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 在爆竹声响中一年过去了。 逝去
郡之贤士大夫请 于当道,即除魏 阉废祠以葬之。
亡 1.今亡亦死,举大
现在逃跑也是死,发动 逃跑 起义失败了也不过是死。 现在又过了十年,是活 着还是死了都不了解。
死亡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也。《出师表》 暮而果大亡其财。 《智者疑邻》
这真是决定危急存亡的 时刻。 晚上,果然大量地丧失 了财物。
灭亡
丧失、 丢失
生之有时,而用之 万物的生长是有季节、有限 通 亡度,则物力必屈。 度的,如果无限度的滥用, “无 那么物质财力就必然短缺。 《论积贮疏》 ”,
又如:"顽鲁者亦当矜怜"中的"顽鲁"义: A、愚笨而鲁莽 B、固执而粗鲁 C、顽皮而愚蠢 D、愚昧而愚蠢 孤立地看似乎都讲得通,但由于这句话同 下面"贤俊者自可赏爱"构成整句。因此,你只 需了解"贤""俊"是在古文中是"有才能"之义, 就很容易能选出D项这一正确的答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6、 语法分析推断法
例如: 1、借助内部语境来推断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随着、和着) 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应答) 2、借助外部语境来推断 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叙述)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用文字记载)
3、课文迁移法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 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 如:94年高考“扬州辟从事吏”同课文的“连辟 公府不就”中的“辟”; 97年高考“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同课 文的“沛公不胜杯杓”中的“胜”; 上海卷中“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同课文“向使 六国各爱其地”中的“爱”;“既有令名,复求 寿考”同课文的“便言多令才”。 2001年高考“城之不拔者二耳”基本与 “拔石城” 同; “齐人追亡逐北”完全同《过秦论》中的 “追亡逐北”同
4、 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 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 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 腥操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接近)。 括号 内词语加点字的意义是我们平时熟悉的,借助熟悉 的成语词义,就能推断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义。 又如:“在官清恪,未尝闻私”中的“恪”是 “谨慎而恭敬”意,同成语“恪守不渝”中的“恪” 同; “吾亦望汝副其心”中的“副”与成语“名副其 实”中的“副”同(符合)。 "或妄嗔怒"中的"妄"与成语"轻举妄动"中的"妄 "义同。(胡乱),文句翻译题解题时可用代入成语 的方法检验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