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简介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简介

广西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简介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原为广西大学土木系)始建于1932 年,是我校创建最早的工科类院系。

在20 世纪50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土木系并入中南土木建筑学院(现湖南大学)等院校。

1958 年9 月土木系随同广西大学一道在南宁恢复重建,并从此走上稳定发展之路。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28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4名,教授30 名,副教授36 名。

在校本科生近1500人,博士、硕士研究生近350 人。

设置有土木工程系、建筑及规划系、水利工程系、基础教育部及实验中心。

有计算力学与结构仿真分析研究所、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岩土研究所以及包括工程结构防灾减灾与安全性研究、结构构件和材料破坏机理试验、岩土工程灾害与防治研究、水利水电工程防灾减灾研究等研究分室的“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 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拥有建筑设计研究所、土木工程检测中心。

学院已建立了完善的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土木工程(含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两个专业方向)、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等四个本科专业,拥有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结构工程博士点、土木工程一级硕士点以及固体力学、水工结构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拥有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

目前学院拥有国家重点学科“结构工程学科” 、“211 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结构工程和红水河流域水利资源开发”以及“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学院拥有一幢80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实验室总面积达9157平方米,仪器设备先进。

构建有包括工程结构抗震研究、土木工程环境模拟研究、建筑结构耐腐蚀研究等大型、高水平科研平台。

水利水电实验研究基地则是全国最大的水利水电实验基地之一。

近5年承担有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攻关等国家级科研项目达十多项。

在水利水电、桥梁、建筑工程领域,承担了包括长江三峡在内的国家和地方重大、重点工程科研项目,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一些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年来获得了国家级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6项以及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多项。

2007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建院以来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近两万名,从这里走出了包括国家和省级领导干部在内的一批行政管理人才,锻造了一大批土木建筑、水利水电、道路桥梁等专业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工程管理和技术人员。

导师情况简介:男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结构工程教授、校领导研究方向:水工结构、计算力学、结构工程、结构与地基基础相互作用分析方法及应用燕柳斌,河北昌黎人,1955年11月生,教授,工学博士。

现任广西大学党委副书记、纪检书记。

广西水利学会、广西建筑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骨干教师,广西大学科协副主席。

曾获教育部优秀教师、广西有突出贡献专家、广西“百名青年科技标兵”、广西高校“三育人” 先进个人、广西大学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两次获广西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

1985-1986 年在英国威尔士大学斯旺西学院进修访问,1996-1997 年在丹麦奥尔堡大学土木系合作访问,先后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8 项,其他科研生产课题21 项。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43 篇。

出版专著两部,主编教材一部。

主要成果有:1、主持项目“映射无限元方法应用”获2000年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

2、主要负责自治区重点建设课程“结构力学”获2002 年广西第四届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二)。

3、致力于结构与地基共同作用的无限域的模拟问题,提出了平面,空间映射节理、夹层无限元,用于模拟基岩中(无限域)的节理、软弱夹层或者断层,提出了用于模拟无限域地基岩体中的断层、节理和软弱夹层的非线性映射节理无限元及非线性映射夹层无限元。

4、利用波动理论建立了一维及二维无限介质波传动问题的波动方程,以及无限元中波传播函数的位移模式。

提出了平面问题的两种超参映射动力无限元。

张仲卿,男博士生导师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土木结构张仲卿1940年出生。

教授。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97年获广西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第1)。

主持设计大中型水利工程4 项(已建2项),主持三峡、龙滩等大型水电站科研项目15项(其中三峡电站科研项目5项),国家八五'九五'攻关子课题3项。

在碾压混凝土拱坝筑坝技术和仿真结构模型试验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主要成就和贡献有:1、提出碾压混凝土拱坝理论,率先研究碾压砼拱坝筑坝技术,在国内外已获广泛推广应用;2、在国内外首先将仿真结构模型试验用于高碾压混凝土拱坝及重力坝。

研究方向:水工结构在研项目:三峡项目2项、国家及广西重点项目2项。

主要成就:80年代中期结合坝高111m的岩滩碾展混凝土重力坝和54m高的碾展混凝土拱形围堰,研究碾展混凝土筑坝技术,设计和计算理论,1986年在红水河杂志发表论文《碾展混凝土拱形围堰设计与试验研究》,1992年在水利学报上发表论文《碾展混凝土拱坝设计与应力分析研究》,论文被俄罗斯《动力杂志》所摘录,这些论文早于南非,是具有开创性的。

负责完成的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子题《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承载能力研究》,揭示了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沿层面呈台阶式破坏两种模式,对设计有启迪和指导作用。

经电力工业部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94年开始承担的三峡水电站坝后背管两个科研项目--《钢衬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道研究》、《三峡水电站压力引水管道结构模型试验研究》,重点研究钢衬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道的裂缝开展、承载能力及温度应力,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在温度英里方面有所突破。

在进行这两个课题研究的同时,获得了第三个三峡科研项目《碾展混凝土拱形围堰研究》,1999年7月与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签定了第四个科研合同--〈三峡水电站压力引水管道大比尺仿真结构模型试验研究〉,2002年与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签定了第五个科研合同《三峡厂房振动分析研究〉。

截至2002年,关于三夏水电站的科研合同一共签有五个。

近几年来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电力工业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二十年来指导硕士研究生20余名,培养博士研究生6名。

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同年获广西先进工作者称号。

2004年4月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张克实,男博士博士生导师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结构工程、固体力学教授研究方向:材料及构件的变形、损伤与破坏;材料的力学行为及工程结构破坏过程的数值仿真张克实,男,1954 年出生于广西桂林市。

1982 年在西北工业大学获航空发动机专业学士学位,1982 年曾在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工作半年,1985 年在西北工业大学获航空发动机结构强度专业硕士学位,1988 年获固体力学博士学位;1990 年底完成博士后研究被聘为西北工业大学工程力学系副教授,1992 年初被破格聘为西北工业大学工程力学系教授,1995 年初被聘为西北工业大学固体力学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2004 年底受聘于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力学教研室),2005 年参与广西大学“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筹建工作,2007 年聘为实验室副主任。

先后4 次应邀赴德国、法国和美国进行合作研究(细观力学、粘塑性力学、微观塑性计算、材料力学行为的数值模拟等领域)。

负责了4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 项航空基础科学基金课题、1项清华大学教育部开放实验室基金课题及若干项横向科研课题。

已培养博士8 人,其中两人后来获聘教授并被聘为博士生导师(1 人曾获德国洪堡研究基金)。

合作或单独发表论文计100 余篇,他引120 余次,其中SCI 他引60次(单篇他引最高14次)、SCI索引27次、EI索引55次、ISTP索引3 篇,与郑长卿教授、周利教授等合写学术著作3 部。

任固体力学学报编委、兵工学会应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塑性力学学组成员。

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 次(第2 完成人)、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 次(第1 、第3 完成人)1996年被评为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做出突出成绩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1993年起获政府特殊津贴。

邓志恒,男博士博士生导师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结构工程教授研究方向:结构体系与抗震分析、混凝土结构、结构施工控制研究、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邓志恒,1984.7广西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本科毕业,1989.4 东南大学结构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2002.6广西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现任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世界地震工程杂志编委,广西高层建筑超限审查专家委员,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长期从事结构控制及抗震研究;结构施工力学及控制研究。

2001年-2003年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跨度钢管拱桥施工过程变形及应力混凝土巨型框架施工力学研究。

2001-2004负责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预应力巨型框架施工力学研究(桂科自0135049),目前已完成横向研究项目十余项,目前正在承担1、螺丝岭柳江特大桥施工仿真分析及施工控制;2、南宁市仙葫特大桥施工仿真分析及施工控制;3、南宁市葫芦顶特大桥施工监控大型项目、4、2005.8-2008.12负责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桂科基0575011)组合连梁控制结构体系动力性能研,研究经费4万,5、2005.8-2008.8参加广西科技攻关项目(桂科攻0574007)钢骨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应用研究,研究经费10万。

6、负责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研究项目:地方综合性大学土木工程精品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

2001年获建设部优秀设计三等奖,2000 获广西优秀设计二等奖一项,完成研究论文40余篇,其中EI收录4 篇,ISTP收录3篇。

男博士生导师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工程力学、结构工程秦荣1936年出生。

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大学计算力学与结构仿真分析研究所所长,中国力学学会理事,曾任国家级重点学科结构工程”学科带头人。

曾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国家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省级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称号。

1991 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持过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

公开发表论文178篇,出版专著7部, 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第1),1996获广西自然科学优秀论文成果一等奖1项,2001年获全国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1项。

主要成就和贡献有:1创立了结构力学新方法;2、创立了样条边界元法;3、创立了样条加权残数法;4、创立了结构非线性分析的新理论新方法;5、创立了高层建筑结构分析的新方法,6、创立了智能结构力学的新方法,开拓了结构力学新领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