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专业简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成立于1956年,由原东北工学院建筑系、西北工学院土木系、青岛工学院土木系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土木系科合并组成,时为建筑工程系。
1999年在原建筑工程系和总图设计与运输工程专业基础上组建了土木工程学院。
学院现设有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和总图设计与工业运输三个本科专业。
土木工程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和陕西省名牌专业,已连续四次以优秀成绩通过国家专业评估。
交通工程专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
2010年,土木工程专业首批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
2011年,总图设计与工业运输专业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
学院拥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
土木工程学科拥有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六个陕西省重点学科(后两个学科隶属于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同时,结构工程也是国家重点学科。
自主设置了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现代结构理论及建筑智能信息技术等二级学科。
2010年,学院成为教育部首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学院现有教职工183人,其中教授40人,副教授55人;博士生导师38人。
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入选首批“国家特支计划”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1人,教育部霍英东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人,陕西省“百人计划”2人,陕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陕西省科技新星5人。
实验室、地下结构与岩土工程实验室、道桥与交通实验室、计算中心四个实验室,是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土木工程实验室。
近五年来,学院承担纵、横向科研项目856项,科研经费总计16342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17项;授权国家专利134项,其中发明专利38项;出版专著15部,教材87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925篇,其中SCI、EI、ISTP 三大检索收录524篇。
结构工程1、专业概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结构工程学科是1956年由原东北工学院建筑系、西北工学院土木系、青岛工学院土木系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土木系科合并而成,学科历史源远流长,教学和科研实力雄厚。
学科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招收研究生,“文革”期间中断,1981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分别于1996年和1997年被批准为原冶金工业部重点学科和陕西省重点学科,2002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通过国家重点学科复评,是西北地区唯一的结构工程国家重点学科。
1998年获准设立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0年获准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科学研究人才;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服务工程实际的能力,具备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能力。
3、研究方向本学科研究方向特色鲜明,学术水平较高,有较强的整体优势。
多年来,围绕本领域发展的前沿问题和国家及西北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形成了4个相对稳定、富有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钢结构、工程结构耐久性、组合结构与混合结构以及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结构。
本学科学术梯队层次较高、结构合理、整体实力强,逐步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体的学术团队。
目前,学科团队共43人,教授16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21人,其中博士学位占总人数的80%以上。
组建了钢结构、工程结构耐久性与可靠性、混合-组合结构、结构振动控制及健康监测、混凝土结构与抗震等5个科研团队。
2013年,本学科“现代混凝土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科研团队”获批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支持。
学科拥有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科技服务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土木工程实验研究中心。
中心所属的结构与抗震实验室是原冶金工业部和陕西省重点实验室,也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经过多年建设,土木工程实验研究中心已经成为我国学术水平高、技术力量强、功能齐全、设备先进、国内一流的结构工程学科研究基地。
学校的现代化教学中心、网络中心、电子阅览室等配套教学科研平台,拥有完备的现代化信息环境,为本学科的教学科研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4、标志性成果近5年,学科共承担国家、省部级等纵向科研项目236项,总计科研经费3312万元,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973”子课题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等44项,省部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12项;发表论文571 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54篇;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32 部;获国家、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1项;获准国家专利25项;主持或参编国家及行业标准12 部。
5、就业情况主要从业领域为:土木工程相关领域的工程结构设计、技术开发、项目管理等工作。
也可在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1、专业概述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作为土木工程的二级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地震、风、洪水、滑坡、泥石流、爆炸等重大灾害的成灾机理、破坏作用和毁损效应,属土木工程学科中的交叉学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是陕西省重点学科,分别于1993年和2000年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并于1998年与结构工程获准设立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国内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优势特色学科。
本学科有教授11人,副教授14人。
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16人。
近年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6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7项。
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7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1部,发表学术论文367篇,主编和参编各类规范、标准、规程17部。
2、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科学研究人才。
在专业方面应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服务工程实际的能力。
应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备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能力。
3、研究方向围绕学科前沿问题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形成了组合与混合结构体系抗震、工程结构健康诊断与智能控制、中国古建筑抗震与防灾保护及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体系抗震4个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
同时着力发展工程结构抗火、绿色土木工程、特殊土工程等新方向。
4、标志性成果建成4 m×4 m三维六自由度模拟地震台试验系统;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两项。
5、就业情况主要从业领域为:土木工程相关领域的工程结构设计、技术开发、项目管理等工作。
也可在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
6、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招收导师苏三庆: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混凝土结构;工程结构抗震与减震;工程结构加固郝际平: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钢结构;大跨结构;空间网壳成形及承载力分析;复杂钢结构施工过程分析;稳定方程求解白国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混凝土、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与混合结构体系抗震;高层建筑与复杂工业建筑体系灾变效应与设计方法;结构随机地震反应分析与破坏准则牛荻涛: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纤维复合材料及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工程结构抗震梁兴文: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建筑结构性能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混杂纤维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高层建筑结构抗倒塌理论与方法;高性能混凝土、混杂纤维混凝土基本理论及工程应用王社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建筑结构智能监控理论与工程应用技术;智能材料结构系统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复杂结构消能减震及灾变保护理论史庆轩: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超)高层建筑结构;混凝土结构;工程结构抗震与减震;工程结构诊断与加固郑山锁: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抗震;混合结构地震损伤分析与评估;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及应用建(构)筑物结构震害预测与加固方法姚继涛: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结构安全评价及监测;结构可靠度薛建阳: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高层建筑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抗震;组合结构抗火;古建筑结构加固与保护苏明周: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钢结构稳定及抗震;新型钢结构体系杨应华: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钢结构;工业钢结构及复杂钢结构熊仲明: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结构与地基共同作用;大跨结构分析与研究;结构抗震设计;古建筑抗震与加固黄炜: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新型结构体系;工程结构减震、隔震技术;强度理论杨勇: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高层建筑钢—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抗震研究;组合结构抗火周铁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新型建筑结构体系;工程结构抗震李晓文: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惠宽堂: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钢结构稳定及抗震;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设计王先铁: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高层钢结构设计、计算及抗震;空间网架成型及分析;轻钢结构及建筑体系门进杰: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超)高层建筑结构;高性能混凝土结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朱丽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超)高层建筑与复杂工业建筑混合结构体系;新型建筑结构体系李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高层钢结构设计、计算及抗震;空间网架成型及分析;轻钢结构及建筑体系陈向荣: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钢结构稳定与抗震;钢结构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新型结构体系钟炜辉: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高层钢结构设计、计算及抗震;空间网架成型及分析;轻钢结构及建筑体系杨俊芬: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钢结构稳定与抗震;钢结构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新型结构体系申红侠: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钢结构稳定及抗震;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及抗震申跃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钢结构稳定与抗震;钢结构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新型结构体系冉红东: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钢结构稳定与抗震;钢结构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新型结构体系吴耀鹏: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新型建筑结构体系朱军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大跨结构优化分析与设计;智能材料及结构系统理论分析与应用邓明科: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高性能结构材料与新型结构体系;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理论与方法;钢与混凝土新型组合结构李方圆: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理论与方法;钢与混凝土新型组合结构谢启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新型组合结构及混合结构李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钢筋混凝土设计;结构与地基共同作用研究赵歆冬: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工程结构分析与智能控制文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工程结构抗震性能研究;工程结构多灾种耦合作用下的性能研究王威: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建筑结构安全诊断;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王林科:高工,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曾珂: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钢结构优化设计喻磊: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混凝土结构;新型结构体系徐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新型结构体系;工程结构计算董振平:高工,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与寿命预测;纤维复合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徐亚洲: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新型建筑结构体系王秋维: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超)高层建筑结构;高性能混凝土结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岩土工程1、专业概述岩土工程专业成立于1956年, 1981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可授予岩土工程硕士学位,是全国首批硕士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