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量子力学-第十章 散射

量子力学-第十章 散射


e
i
(
1 2
l

l
)
Pl
(c
os
)

(2-12)
l 0
l 0
在(2-12)式两边乘以 Pl' (cos ) 并对 从 0 到 积分,且利用勒
让德多项式正交性

0 Pl (cos )Pl' (cos ) sind

2 2l

1
ll
'
得到:

(2l

1)i l
目的是求 Al , f ( ) 。
利用公式 sin (ei ei ) / 2i ,即
sin(kr 1 l )
1
i(kr 1 l )
[e 2

e
i
(k
r
1 2
l
)
]

2
2i
sin(kr
1 l
2
l )

1 [ei
(
kr
1 2
l

l
)
2i
, e ] i
粒子数 dn 应与 d 成正比,还与入射粒子流强度(密度)N
成正比。
3.定义 N:在垂直入射粒子流前进的方向取一单位面积 S0 ,单 位时间内穿过 S0 的粒子数就是入射粒子流强度 N。
即: dn q(,)Nd , q( ,) 是一个比例系数。 (1)
4.微分散射截面:q( ,) dn 是一个入射粒子散射到 , 方

f ( , ) eikr
r
,因体系的
波函数与 无关,即

r eikz

f
( ) eikr
r

(*)
把(2-8)式写成上式的形式并进行比较就可求得到 f ( ) 。
利用数学知识将平面波 eikz 按球面波展开(公式见梁昆淼
P410)

eikz eikr cos (2l 1)il jl (kr)Pl (cos ) , l 0
(2-9)
其中 jl (kr) 是球贝塞尔函数,它与贝塞尔函数 J l1/ 2 (kr) 的关系以
及它的渐近形式是:
jl (kr)

2kr
J l1/ 2
(k r)
r
1 kr
s in(k r

l
/
2)

(2-10)
则把
e ik z
eikr cos

r (2l
z

* 1
1
z


i
2
eikz (ik )eikz
eikzikeikz

k 11
k
(5)
v

N

2

几率流密度=入射粒子流密度,这是因为每单位体积内只有一 个粒子。
散射粒子的几率流密度:
Jr

i
2
2


* 2
r

* 2
2
r
代入(2-11)式并利用 il
l 0
l 0
方程两边 eikr 和 eikr 前面的系数应分别相等,即有
i2kf ( )

(2l

1)i
l

e
i 1l 2
Pl
(cos
)

Al
e
i
(

1 2
l

l
)
Pl
(c
os
)
,(2-11)
l 0
l 0

(2l

1)i
l
i
e
1 2
l
Pl
(c
os
)

Al
用趋于零。则波函数 (r ) 在 r 时的渐近形式为:

r 1
2

eikz

f
( ,) eikr
r
(8)
其中1 eikz 为入射粒子的平面单色波,这个形式用的是单位
体积的( L 1)箱归一化( 2 1),它描写的入射束是每单位
体积内只有一个粒子。 2
在 §3.3 讨 论 过 该 方 程 , 方 程 的 一 般 解 为 :
(r, , ) Rl (r)Ylm ( , ) (没有 n ,因为 E 已知且连续),因
lm
为势场与 , 无关,且入射粒子束与 无关,故波函数与 无
关。即 Lz
(r
p) z
0 ,即 m 0 ,角动量垂直
一、薛定谔方程在 r 时的渐近解
具有能量为
E
的粒子在靶粒子的势场 U
(r )
中运动,U
(r )


r
的大小有关(奏力场的特点),其定态
Schrodinger
方程为
(6.1-7)
2 [k 2 V (r)] 0
(2-1)
Lˆ2 , Lˆz 与 Hˆ 可对易,在它们的共同本征态中,三者可同时具有确 定值。取沿粒子入射方向并通过散射中心的轴线为极轴,这个 轴是旋转对称轴。
(
kr

1 2
l

l
)

则: (2l 1)il
l 0
1
[eikr
e
i
1 2
l
2ikr

eikr ei
1 l 2
]Pl
(cos
)

f ( ) eikr
r
=
l 0
Al
[e e ikr
i
(

1 2
l

l
)
2ikr

e e ]P ikr
i
(

1 2
l

l
)
l
(cos ) ,
V (r)

l(l 1) r 2 ]ul
(r)

0

(2-5)
当 r 时,上式的渐近形式为(因为U(r) 未知,做一般讨论,
但知U (r) r 0 )
d
2ul dr
(r
2
)

k
2ul
(r)

0
,其解为
ul
(r)

Al'
s in(k r


' l
)
。(2-6)
为讨论方便我们引入 Al
二.散射截面 1.散射中心:设靶粒子 A 的质量远大于入射粒子的质量,形成
所谓固定的散射中心,A 称为散射中心。
2.散射角:粒子被散射后的运动方向与入射方向之间的夹角为
,称为散射角。
单位时间内散射到面积元 dS 上的粒子数 dn dS ,而
dn
1 r2
,故 dn
dS r2

d ,即:单位时间内散射到 d 内的

v r2
f ( ,) 2 dS v f ( , 2 d N
f ( , 2 d (9)
与 q( ,) 的定义(1)式比较得 q(,) f (,) 2 ,即微分散射截
面等于散射振幅绝对值的平方。
总之,在具体问题中,如能求解得 (r ) 解,并得到在 r 处的渐近形式,即求得 f ( ,) ,可得 q( , ) 和 Q 。散射理论的 任务就是在给定 E 和U (r ) 后求 q 和 Q 。
形象解释:在靶粒子处,垂直入射束有 q( ,) 大小的面积, 凡通过这个面积的粒子就应该散射到, 方向单位立体角
内;如又取 Q 大小的面积,则通过这个面积的粒子全部被散 射,靶粒子的作用相当于这样一个靶面,截面单位用“巴 (barn)”表示,1 巴=1024 cm2 。
三.波函数在 r 处的渐进形式及其与 q( ,) 的关系
i
e
1 l 2

0 Pl' (cos )Pl (cos )sind
l 0

A ei
(

1 2
l

l
)
l
0
Pl '
(cos
)Pl
(cos
)
sind

l 0
(2l

1)i
l
i
e
l 2
2 2l 1

A ei
(
l

l 2

)
l
2 2l 1

(2-13)
则得 Al (2l 1)i l eil

i
2
f
(
,
)
2

ikr

1

ikr

1
1 r3

2k
2r2
f ( ,) 2 k
f ( ,) 2
r2

v r2
f ( ,) 2
又是散射波的粒子流密度,它表示单位时间内穿过垂直 径向的单位球面面积粒子数,所以单位时间穿过球面积 dS 的 粒子数是:
dn

J r dS
U
(r )
(决定
了靶粒子的性质和结构)有关。通常总是对
U
(r )
作出假设,
解定态薛定谔方程求角分布,再与实验结果比较,从而了解
U
(r )
,并进而了解靶粒子的性质与结构。
2.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弹性碰撞:入射粒子与靶粒子只有动能交换,内部结构状态 并无变化(此时体系的机械能守恒,本书只讲此 种情况)。 非弹性碰撞:粒子内部状态有所改变(如原子的电离或激发, 核与粒子的激发),系统的机械能部分地变成粒 子的内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