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DHP 1304.06.05 -20112011-06-20日发布2011-06-30日实施内蒙古岱海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发布QB前言保证设备检修符合检修工艺质量要求、文明生产管理标准。
所有参加本项目的工作人员,质检人员必须遵循质量保证程序,安监人员必须遵循安全保证程序。
起草单位:设备部。
起草人:安子健初审人:白伟审核人:白德龙批准人:郭养富委托设备部负责解释。
目录1 目的 (1)2 适用范围 (1)3 作业条件 (1)4 风险分析/危害辨识 (1)5 组织及人员分工 (3)6 能源控制与环保 (3)7 工具、材料和备件明细 (6)8 检修工序、工艺及质量标准 (6)9 检修历史记录 (11)10 连续运行时间统计 (11)11 修前运行状况 (12)12 设备存在缺陷 (12)13 检修质量记录及验收 (12)14 更换备品备件及材料检验记录 (15)15 试运记录 (17)16 完工报告单 (18)17 设备检修不符合项目处理单 (19)18 承包商经验反馈 (20)19 业主检修经验反馈 (20)Q/DHP 1304.06.05-2011给煤机检修作业指导书我厂一期给煤机为沈阳STOCK公司产品,为皮带称重式给煤机。
通过变频器控制皮带速度从而控制给煤率。
可就地运行,也可接收远方给煤率指令。
通过称重传感器与皮带速度的运算可计算出当前给煤率,与给煤率指令形成闭环控制,保证给煤率准确。
称重传感器故障时可通过容积式给煤计算方式计算出当前给煤量。
称重传感器可定期标定,保证称重准确。
1 目的1.1 保证STOCK给煤机控制系统检修符合检修工艺质量要求、文明生产管理要求。
1.2 为所有参加本项目的工作人员,质检人员确定必须遵循的质量保证程序。
1.3 保证给煤机稳定可靠运行。
1.4 保证给煤机的给煤率测量准确可靠。
2 适用范围适用于内蒙古岱海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一期STOCK给煤机控制系统检修、标定工作。
3 作业条件3.1 办理检修工作票。
3.2 确认所有措施到位,给煤机及控制系统完全隔离。
3.3 机械检修完毕。
3.4 给煤机两侧人孔打开。
4 风险分析/危害辨识4.1 检修总体危害辨识4.1.1 参加检修的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达到上岗条件。
4.1.2 给煤机系统完全解列,控制回路停电。
4.1.3 使用电气工具时,要安装漏电保护器和绝缘手套,防止人员触电。
4.1.4 所带的常用工具、量具应认真清点,绝不许遗落在设备内。
4.1.5 各作业过程作业组长要进行安全交底,做好危险预想。
4.2 解体阶段的风险分析4.2.1 检修场地应敷设胶皮或塑料布,防止污染地面,做好三不落地。
Q/DHP 1304.06.05-20114.2.2 使用电动工器具必须带绝缘手套,防止触电。
4.2.3 检修用工器具要全部进行登记。
4.2.4 检修时拆下的接线和控制元件要全部进行登记,变频器内的报警历史及参数设置也要进行登记。
4.3 检修阶段的风险分析4.3.1 每次开工前工作负责人向工作班成员及临时工交代安全注意事项,工作结束后,总结当次的安全工作情况。
4.3.2 使用电动工器具必须配用漏电保护器。
4.3.3 检修现场严禁吸烟,一经发现严格处理;检修时所有工作人员要认真负责,杜绝带情绪和饮酒后作业。
4.3.4 给煤机控制柜进行检修时,严格执行检修工艺规程和零部件保管制度,保证检修工作顺利进行。
4.3.5 给煤机变频器检修时,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避免触电或人为原因导致变频器故障。
4.3.6 严格按照检修工艺和工序进行施工,防止设备损坏事件发生。
4.3.7 检修发现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向甲方反映,以制定处理措施。
4.4 回装阶段的风险分析4.4.1 系统标定完毕后,所有检修试验全部合格。
4.4.2 拆下标定探头时,必须断电;认真检查电气回路的所有相关零部件安装可靠,控制柜与变频器接线正常,方可送电。
4.5 试运阶段的风险分析4.5.1 给煤机试运前必须认真检查供电系统,全部恢复完毕后,方可进行。
4.5.2 给煤机本体等其它专业设备恢复正常。
4.5.3 给煤机启动后检查DCS系统显示情况,检查其工作参数是否正常,否则检查处理。
4.5.4 给煤机启动后检查变频器有无报警历史,各参数设置是否有变化,速度及电流是否正常。
4.6 文明施工作业措施4.6.1 严格按《检修工序、工艺及质量标准》和《检修质量验收卡》开展工作。
4.6.2 所有工作必须坚持“四不开工、五不结束”。
4.6.3 现场和工具柜工具、零部件放置有序,给煤机系统拆下的零部件必须用塑料布包好并作好记号以便回装。
4.6.4 给煤机工作区域卫生干净、整洁,每天开工和收工必须打扫一次卫生。
4.6.5 工作结束应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给煤机控制回路和检修零部件整洁干净。
4.6.6 检修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工作纪律,严禁工作现场打闹、嬉戏等造成不良影响事件发生。
Q/DHP 1304.06.05-20115 组织及人员分工5.1 组织措施5.1.1 各小组成员,按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不得随意离开检修现场。
5.1.2 所有在场的工作人员必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5.1.3 所有的组织措施、安全措施、技术措施准备就绪后方可进行工作。
5.2 用工人员组织对称重系统标定时要求机械检修人员配合。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精心组织合理分工,所有作业人员必须服从工作负责人的统一指挥和调配。
组长:1名检修工作负责人,协调指挥工作人员:技工2名5.3 进度计划6 能源控制与环保6.1 能源控制6.1.1 总则根据能源方针、目标、指标,识别、策划与所确定的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相关的作业,以确保它们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6.1.1.1 对缺乏文件程序而可能导致偏离的作业过程,应制定、提供和执行形成文件的程序和/或操作指导书。
6.1.1.2 在作业过程中严格执行能源管理绩效的评价方法。
6.1.1.3 当这些作业控制涉及对相关方的要求时,应将适用的程序和要求通报相关方。
6.1.2 检修过程控制在检修过程中,应考虑能源的合理利用、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改进能源管理绩效,并在实施前得到有效的评审和(或)确认。
适用时,应:6.1.2.1 考虑所使用能源的种类、经济性、质量、环境影响,以及可获得性等。
6.1.2.2 合理匹配各系统和设备/设施,优化用能。
6.1.2.3 借鉴节能新技术和方法、最佳节能实践与经验。
恢复Q/DHP 1304.06.05-20116.1.2.4 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
6.1.3 设备、设施配置与控制应确定对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有重要影响的设备、设施,并对其采购、使用和处置进行有效控制,包括:6.1.3.1 在新设备和替代设备选用时,充分考虑能源利用效率。
6.1.3.2 定期监控重点用能设备、设施的能源利用效率,确保其经济运行。
6.1.3.3 进行合理的设备维护、保养和更新,以确保能源的有效利用。
6.1.3.4 对重点用能设备、设施操作人员的资格进行鉴定。
6.1.4 能源采购控制应确保采购和配置适宜的能源,达到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目的。
应:6.1.4.1 根据满足组织要求的能力评价和选择能源供应商。
6.1.4.2 制定标准或规范,其中应考虑能源质量、可获得性和经济性等因素。
在发布前评审其适宜性和充分性。
6.1.4.3 对采购的能源产品进行计量和(或)验证。
6.1.4.4 规定相关能源的输配和贮存要求。
6.1.5 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控制应确定和控制对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有重要影响的过程,使其在受控状态下运行,可包括:6.1.5.1 评价生产工艺的耗能状况,淘汰落后的工艺。
6.1.5.2 识别能源管理方面的最佳可行技术和良好操作规范并予以实施。
6.1.5.3 监测过程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定期进行能源统计和消耗状况分析。
6.1.5.4 有效利用余热、余压及其他废弃物等。
6.1.5.5 对能源计量器具和监测装置进行维护,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或在使用前进行校准或检定,并保存相关记录。
6.1.6 应急准备和响应6.2 环境控制6.2.1 环境因素识别针对设备停运、检修、试运的不同情况,以及可合理预见的紧急情况,识别环境因素,并确定其中的重要环境因素。
这些重要环境因素应当成为环境管理体系的优先管理事项。
常见的环境因素包括:6.2.1.1 向大气的排放。
6.2.1.2 向水体的排放。
Q/DHP 1304.06.05-2011 6.2.1.3 向土地的排放。
6.2.1.4 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使用。
6.2.1.5 能源使用。
6.2.1.6 能量(如热、辐射、振动等)排放。
6.2.1.7 废物和副产品。
6.2.1.8 物理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外观等。
6.2.2 环境因素控制除了能够直接控制的环境因素外,还需对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加以考虑。
评价包含重要环境因素的维护过程,并确保在过程中能够控制或减少有害的环境影响,以满足环境方针的要求、实现环境保护目标和指标。
应当考虑的与设备检修有关的环境控制因素包括:6.2.2.1 设备的设计和开发。
6.2.2.2 制造过程。
6.2.2.3 包装和运输。
6.2.2.4 承包方、分包方和供方的环境表现(行为)及作法。
6.2.2.5 废物管理。
6.2.2.6 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获取和分配。
6.2.2.7 设备的使用和报废。
6.2.3 应急准备和响应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确定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潜在的紧急情况或事故,并规定响应措施。
响应措施内容需考虑:6.2.3.1 现场危险的类型,如存在易燃液体,贮罐、压缩气体等,以及发生溅洒或意外泄漏时的应对措施。
6.2.3.2 对紧急情况或事故类型和规模的预测。
6.2.3.3 处理紧急情况或事故的最适当方法。
6.2.3.4 内、外部联络计划。
6.2.3.5 把环境损害降到最低的措施。
6.2.3.6 针对不同类型的紧急情况或事故的补救和响应措施。
6.2.3.7 事故后考虑制定和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的需要。
6.2.3.8 定期试验应急响应程序。
6.2.3.9 对实施应急响应程序人员的培训。
Q/DHP 1304.06.05-20116.2.3.10 关键人员和援助机构(如消防、泄漏清理部门等)名单,包括详细联络信息。
6.2.3.11 疏散路线和集合地点。
6.2.3.12 周边设施可能发生的事故。
6.2.3.13 邻近单位相互支援的可能性a)应对实际发生的紧急情况和事故做出响应,并预防和减少伴随的环境影响。
b)应定期评审其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必要时,特别是在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后,对其进行修订。
c)可行时,还应定期试验上述程序。
7 工具、材料和备件明细8 检修工序、工艺及质量标准8.1 修前准备□准备图纸、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