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厢记

西厢记


清代梁廷楠《曲话》卷五
世传实甫作《西厢记》,至“碧 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 飞”,构思甚苦,思竭扑地,遂死。
鉴赏方法
• 体味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 曲词抒情性和音韵美 • 意象、意境 • 丰富的修辞手法
请你在课文中找出你认 为是本折写得最好的曲词, 通过诵读体会其中意蕴, 并与小组成员分享你的鉴 赏思路。
拓展探究: 对比《苏幕遮》和《长亭送别》
在写景抒情方面的异同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 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 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 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 肠,化作相思泪。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 “斜阳”点出所状乃薄暮之秋景,此 此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 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 句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 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 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 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 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 重情。 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 一折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 成一套曲子。 •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 一套曲子的唱词再加上相应的 “科”“白”就是“一折”,一 折表现全部剧情的一个重要发展 阶段。
元杂剧的结构 2
为了把四折难以纳入的剧情插叙 进来,有的杂剧还有“楔子”,它的 篇幅比较短小,位置也不固定,一般 在第一折的前面演出,对故事由来作 简单的介绍,也有在折与折之间演出 的,交代不可忽略之关节,作用和后 来的过场戏相似,用来衔接剧情 。
试回忆唐诗宋词中用这些 意象写“愁”的名句。
青山: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林逋《长相思·吴山青》)
古道:
•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 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 • 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 村。 (秦观《满庭芳》)
张生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 率兵前来相救。杜确率兵至,平定了 乱兵。解了普救寺之围。不料老夫人 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门不当户不对, 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 兄妹相称。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 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 传递书简,两人背着老夫人私下幽会, 结为夫妻。
后两人来往之事被老夫人发现了,便 把红娘叫来拷问。红娘反责老夫人 出尔反尔,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 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若 答应两人的婚事。老夫人无奈,只 得答谢了张生与莺莺的婚事。但老 夫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 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试 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
一曲【端正好】,诗意浓郁, 哀愁绵长,通晓流畅和秀丽华美相 互统一,堪称“情景交融”的元曲 绝唱: 一在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 一在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 一在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
因景生情
【滚绣球】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恨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 恨
住斜晖。马儿迍迍 的行,车儿 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 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 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 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恨 ?

剧本中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 舞台效果,叫做“科范”,简称 “科”。
元杂剧的角色
分为末、旦、净三大类。
正末、副末、外末、大末、小末;
正旦、副旦、贴旦、老旦、小旦、花旦;
副净、二净
正末是男主角,正旦是女主角。 孛老-老年男子
洁郎-பைடு நூலகம்尚
卜儿-老年妇女
驾-皇帝 孤-官员
元曲的分类
杂剧
• 元曲
散曲
小令 套数
宝黛共读《西厢记》
长 亭 送 别
王 实 甫
了了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理解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古 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 特色。 3.分析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4.了解戏曲的相关知识。
古代戏曲常识
中国古代戏曲定义
• 有人演,有人看,表现了一定内容 (故事情节)的,就是戏剧。 • 中国的古代戏剧与音乐有着密切的 关系,因此,一般称为“戏曲”。
二、《西厢记》的形成
王实甫《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 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该剧取材于 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 编的《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 厢》)。
唐·元稹《莺莺传》《西厢记》故事 演变(亦名《会真记》 )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亦名《董西厢》)
元·王实甫《西厢记》(亦名《王西厢》)
重爱情 轻功利
【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 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①举案齐眉:表现崔莺莺对 张生的体贴之心。 ② “望夫石”:表现崔莺莺 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满庭芳】“蜗角虚名,蝇头 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 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 语出苏轼《满庭芳》词。 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 恨态度。
送 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 课堂检测:
•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谂知(nià n) 暮霭(ǎi) 胸臆(yì ) • B.泠泠(lí ng) 相偎(wè i)栖迟(qi) • C.赓续(gēng)玉醅(pè i) 揾做(wè n) • D.萧瑟(sè ) 憔悴(cuì ) 顷刻(qǐng)
滚绣球
直 抒 胸 臆
1、恨归去得疾
2、恨不倩疏林挂住 斜晖 3、此恨谁知
依 恋 惜 别
为 伊 消 得 人 憔 悴
由情及景
合作 讨论: 【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 修辞手法?几个叠词?这 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 有何艺术效果? 排比,叠词。排比和叠 词的运用音韵和谐,回环流 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 艺
《西厢记》的主要内容: 写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 寄宿普救寺。适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 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 借宿于此。一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 相遇,两人一见倾心。时蒲州有孙飞虎 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 莺为押寨夫人。老夫人在危急之中许下 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 为妻。
元杂剧的结构 3 题目正名:元杂剧剧本的末尾或开头有
两句、四句或八句韵语,用以概括全剧 内容,叫做“题目正名”。
如《西厢记》结尾的“题目”是“老夫 人闭春院 崔莺莺烧夜香”,“正名” 是“小红娘传好事 张君瑞闹道场”。
元杂剧的内容构成:
曲: 白: 科:
剧中人物的唱词。
人物的对白、独白和旁白 。 人物的动作和表情。
• • • •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两项是 A.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B.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C. 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 回来者。 • D.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 E.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
《西厢记》故事演变
•唐•元稹•《会真记》(《莺莺传》) 崔莺莺性格软弱,屈服于命运; 张生始乱终弃。有“女色祸人”之论。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男女主人公为争取婚姻自主,共 同抗争;“才子配佳人”。
元•王实甫•《西厢记》(《崔莺 莺待月西厢记》) ——提出“有情人终成眷属” 理想,突出双方纯真爱情;表现 男女主人公反抗封建势力,追求 婚姻自由的自觉要求。
• 【一煞】描写了怎样一幅画面?曲中作者 是如何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
• 这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 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 和【端正好】中的清晨景象相比,氛围更 加萧瑟凄凉。这支曲子以景衬情,化情入 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 渐无穷的心境
[一煞] 写“别愁”,使用了“青 山”、“古 道”、“夕阳”、“烟霭”四种意象。
戏曲的大致发展脉络:
宋元南戏 元杂剧 明清传奇
近现代京剧及各种地方戏
元杂剧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
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 于中国北方。是歌唱、说白、舞蹈 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
元杂剧的结构 1
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 只有个别的是一本五折、六折(如《赵 氏孤儿》、《秋千记》),或多本连演 (如《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 。
夕阳:
•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刘长卿《长沙王贾谊宅》 • 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 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灏《黄鹤楼》
烟霭: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 愁。(崔颢《黄鹤楼》)
•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 天阔。(柳永《雨霖铃·寒蝉凄 切》)
【收尾】“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 向东流” 李后主《虞美人》 •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江城子》
•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 愁” 李清照《武陵春》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 儿如何载得起”
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 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 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 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将愁 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 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 且意境完整。
元曲四大家
《窦娥冤》《救风尘》
关汉卿:
《蝴蝶梦》《望江亭》
《倩女离魂》 《墙头马上》《梧桐雨》 《汉宫秋》
郑光祖:
白 朴:
马致远:
一、王实甫与《西厢记》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元杂剧作 家,约生活于1260-1336年间元杂剧的鼎 盛时期。剧作有《西厢记》《破窑记》、 与《丽春堂》等传世,大都以青年女性反 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 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中 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也是以爱情为题材的元 代杂剧的高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