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信息技术教学过程设汁一、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教学过程是指教学从开始到结束的实施过程,即教师有目的、有让划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体力,并形成一龙的思想品徳的过程1。
教学过程即包括教师的活动(教),也包括学生的活动(学)。
教学是一个在动态中预设、生成和转化的过程,具有多元任务追求,正确的教学过程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现有知识的掌握,还能够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2。
(二)现代教学过程的主要教学环节1.广义的现代教学六个环节:现代教学设计认为教学的起点应该是教学目标的设计,而终点是教学目标的达成评价(1)陈述目标。
尽量用可观测的行为术语陈述预期学生要获得的学习结果。
(2)分析任务。
分析目标中暗含的学习类型,分析从学生的原有水平到达教学目标之间需要的从属知识和技能,并确定它们之间的层次关系。
(3)确定学生的原有水平。
测评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态度等水平。
(4)教学策略设计。
根据任务分析和学生知识水平以及教师教学风格,选择或开发适当的教学手段,安排学习活动。
(5)实施教学。
英一般模式是呈现教学内容、学生反应,教师提供反馈。
(6)评价。
对照预先设宜的教学目标,确定学生达标的程度。
2.以教为主的教学环节(1)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分析的目的是了解学习者地学习风格、学习准备状态、一般特征等,涉及智力因素分析与非智力因素分析两个方而,主要包括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学习兴趣、动机、情感和性格等。
(2)学习需求分析。
学习需要是指学习者学习的当前已经具备的学习水平与预期将要达到的学习水平之间的距离。
因此,学习需求分析是一种差距分析,英结果是提供尽可能准确的“差距”资料,从而指导后续的教学目标的分析与设计、教学内容的分析等。
(3)教学目标的分析与设计。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将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标准。
教学目标分析是为了确立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与主题,即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对教学将要达到的目标进行一个整体的描述。
主要包括学生通过本课学习之后将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增强哪些方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4)教学内容的分析。
学习内容是学科教学的基本素材,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主要来源。
选择和确立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5)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用。
教学策略则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
教学策略主要是解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设计主要包括对教学活动的安排,对教学资源、教学信息表现方式(媒体)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等。
(6)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评价对教学材料及运】张焕庭,李放等主编:《教育辞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 [前苏联|凯洛夫等主编:《教育学》,陈侠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第130〜147贞。
2王道俊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97〜200页。
2王嘉毅主编:《课程与教学设il*岛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32〜133贞。
彳王嘉毅主编:《课程与教学设il%尚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38〜139贞。
作模式进行检验,改进教学的效果。
3.以学为主的教学环节(1)教学目标分析,确定知识主题。
(2)情境设计。
情境即学习环境,是指与学习过程直接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
学习总是与一左的“情境”相联系的,情境设让可以帮助学习者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习者思维的发展和意义建构。
情境设汁是指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真实完整的问题背景,以此为支撑启动教学,使学生这产生学习的需要,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3)学习资源设汁。
学习资源是指所有用来帮助学习者学习的有形和无形的资源的总和。
学习资源的设计是为学习者提供与学习主题和解决问题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源和学习工具。
(4)学习策略设计。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若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以及学习调控方法。
主要包括自主学习策略设计、协作学习策略设计、探究学习策略设计。
(5)学习评价设计。
学习评价主要采用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方式,采用多种途径在非结构化的情境中评价学习者地学习效果。
(三)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模式1.赫尔巴特的课堂教学过程模式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明了一一给学生明确的讲授新知识:联想一一使学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系统一一指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基础上作出槪括和总结;方法一一引导学生把所学用于实际。
同这四个阶段对应的心理状态是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
后来,赫尔巴特的弟子将他的教学四阶段改为五段教学模式:预备、提示、比较、概括和应用2.凯洛夫的课堂教学过程模式凯洛夫将教学过程概括为六个环节:组织上课,检查复习,提出上课的目的、内容和要求,讲授新教材并明确内容要点,检查巩固所学的知识和布置作业。
后来,凯洛夫的课堂教学过程模式被改为五个环节,省去了“提出上课的目的、内容和要求”3.加涅的课堂教学过程模式加涅认为学习过程是加工系统、执行控制系统和预期系统三方面协同活动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加涅描述了他称之为学习过程的认知加工过程中的八个重要而有序的阶段。
这八个阶段依次是注意、选择性知觉、复述、语义编码、检索、提取、反应和反馈驚具体内容如下:(1)注意。
决定了接收输入刺激的程度与性质。
(2)选择性知觉。
将刺激转化为客体特征的形式,以便在短时记忆中储存。
(3)复述。
为保持信息而进行多次复述,使短时记忆的项目得以保持。
(4)语义编码。
为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作准备。
(5)检索。
在长时记忆中搜寻,使学习过的材料得以复现,使所储存的材料变得更易于理解。
(6)提取。
使储存的信息返回到工作记忆或反应发生器。
把所学的知识提取出来并把它运用到新的不同场合,这种现象叫做学习的迁移。
(7)反应。
指通过反应发生器表现出的对已习得的知识进行操作的过程。
学生的操作证实学习已经发生。
4[徳I赫尔巴持着:《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扎李其龙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52〜53贞。
s皮连生主编:《教学设il•一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九商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96~97页。
°皮连生主编:《教学设计一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九商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98〜99页。
(8)反馈。
为学生提供了有关操作的信息,并起到了强化的作用。
(四)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及其特点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是一种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实践与认识相统一的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提高学生智力与能力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使学生在初步认识计算机的基础上,通过上机实践,学握计算机科学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技术操作的基本技能,同时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个性的发展,并为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基础7。
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具有发展性、周期性、整体性、个性。
信息技术是•个不断发展的综合科学,随肴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也在不但发展。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是一个螺旋式的不断上升的过程,教学过程的构成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是一个统i的整体。
此外, 信息技术教学是i个相对富有个性的教学过程。
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的基本要素教学过程设计就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对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形式,以及教学过程屮教学资源和媒休的使用等要素进行系统安排, 形成系统化、程序化的教学结构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设计作为对教学活动系统规划和决策的过程,主要用绕教学目标的分析和设定,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策略以及媒体的选择和应用,教学评价的设计和实施展开,教学过程的设计就是対这四个基本要索的整合和规划。
而教学环节是教学过程以时间序列具体展开的阶段,也是教学过程设计实施的集中体现。
(二)讲授型课堂的教学过程设计讲授型课堂以陈述性知识的教学为主要,教学的主要冃标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在理解的慕础上促逬学生对知识的保持。
讲授型课堂教学町以进-步划分为逻辑归纳和逻辑演绎两种类型的课堂模式,逻辑归纳型课堂教学过程是一种有指导的学生发现或探究性学习方式,主要运用于槪念和简单规则的学习,学生通过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提出或理解学习的问题,在教师进行事实列举、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或者通过学生做练习或实验,归纳概念或规则要点,最后通过强化训练达到知识与技能习得的目的:逻辑演绎型课堂教学过程则是从点到面的教学方式,主要运于规则的使用、问题的解决等的教学,教师通过呈现典塑案例、分析案例、解释现象,推理出原理并用之丁•解释同类爭例,并通过反馈和强化达到能力习得目的8。
7鲁正火、孙名符主编:《信息技术教学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26〜27页。
14王毎殺主编:《谍程与教学设计》,高等教胃出版社2007年版,第146〜147页。
练习型课堂适合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示范。
练习型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的模式是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模式中突出现代教学媒体的示范作用,学生通过模仿、反复操练,习得知识和能力,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将习得的槪念和规则在新情境中运用,所以教学设汁的第一个重要环右是保证学生习得所交的概念和规则,接着第二个环盯是设讣变式练习,使习得的规则转化为智葱技能。
概念和规则的巩固和转化阶段,应用阶段的教学设计主要应处理好变式练习与反馈的问题。
在概念和规则习得阶段的教学设计主要应处理好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关系。
探究型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发现问题,以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从而是问题得到解决和获得知识的学习活动过程。
探究发现型课堂教学过程模式主要运用于概念和规则的学习,学生通过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或提岀的学习问题,通过列举事实、做实验或发现线索,主动归纳总结概念或现象规律,形成归纳能力,最后通过强化练习或情境迁移达到习得知识技能的目的。
1.探究学习的主要环节探究学习活动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主要包括探究问题的生成与确定、探究方案的策划与设计、探究方案的实施与开展、探究结论的交流与评价=(1)探究问题的生成与确定教师通过引导、启发等方式,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特泄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
探究的问题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或与学生自身有密切关系的,亟待解决的,或是一种有矛盾的事件。
(2)探究方案的策划与设计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人员分工,说明探究过程和规则,并提供必要的探究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