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30年代小说一
《无轨列车》《新文艺》和
《现代》等刊物,主要作家
是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
此外还有黑婴、徐霞村等。
新感觉派小说表现半殖民地大都市形形色色的日常现象 和世态人情,并侧重展现都市生活的畸形与病态,从而 提供了另一类型的都市文学。
从自己的直感出发来描写近代都市的“新事物”,他们
最热衷的是烟酒、汽车和舞场,这是他们笔下的都市文
蒋光慈(1901—1931, 笔名光赤,安徽六安 人)是普罗小说的代
表作家。1925年,出
版新诗集《新梦》 《哀中国》,较早提 出“革命文学”的口 号。
蒋光慈
第一部中篇小说《少年飘泊者》,作者自称这是“粗暴的叫 喊”。小说写佃农的儿子汪中在社会的迫害下逐渐觉醒、最 后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故事,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激情。 1927年4月,他完成中篇小说《短裤党》,对刚刚过去的上海 工人武装起义作出了迅疾的反映。 《丽莎的哀怨》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描写了白俄贵族妇女丽莎 在十月革命后流亡中国、被迫卖淫的痛苦经历。 1930年3月起发表代表作《咆哮了的土地》(1932年出版单行 本时易名为《田野的风》)。这是作者的最后一部长篇,是
1. 虚伪狡诈的地主官僚形象,如《砥 柱》。
2. 庸俗可鄙的小知识者、小公务员和 小市民,如《出走以后》中的姑太太、 七叔。
《包氏父子》。这篇作于1934
年的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
小说以讽刺的笔法表现了一个 下层小市民的悲喜剧。门房老
包把改变自己低贱的社会地位
的希望寄托在儿子包国维身上, 费尽心机地借债供小包上洋学
普罗小说的重要作品。
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福, 浙江宁海人)。《二月》(1929) 描写他所熟知的青年知识者的生 活,思考知识分子的道路。鲁迅 作序,称主人公萧涧秋:“极想 有为,怀着热爱,而有所顾惜, 过于矜持,终于连安住几年之处,
也不可得。”
《为奴隶的母亲》(1930年)以 深沉的忧愤描写了浙东故乡罪恶
其收在《桃园》《枣》等
集中的短篇小说和长篇小 说《桥》,以朴讷简约的
诗化语言和散文化的笔法,
描写了故乡黄梅优美的田 园风光,显示出了荡漾在 乡村朴野之间的平和的人 性之美,具有冲淡、典雅、 宁静的情趣和意境。
废名
所谓“海派”,最初源于晚清画坛,将一批寓居上海、变革 传统画法以因应时代与新的欣赏受众者的画风,称为“海 派”,如吴湖帆。后来又称重做功的上海新派京剧如汪笑侬、 周信芳一路为海派京剧,相对于谭鑫培为代表的正统京剧称 为“京朝派”。 “海”者的另一含义为海上,即受到西洋风影响,变革传统 的,迎合市场与受众的,带有明显的贬义。清末民初,“礼 拜六”派即鸳鸯蝴蝶派小说崛起于上海,是最早的海派小说, 可称为旧海派小说。现代文学史上,通常指出现在上海的、 从20年代末一直延续到40年代的新小说流派群。
他醉心于描写都市的爱情生活, 表现爱情与死亡的主题。
《公墓》以流畅、细腻的散文
笔调抒写了一个凄凉感伤的爱
情故事,具有浓郁的抒情气息。
穆时英写得较多的是“十里洋 场”上海畸形的“风景”,这
里充满着“战栗和肉的沉醉”。
《夜总会里的五个人》将五个 人物聚集到周末的夜总会,展
示了他们的不同命运; 《上海
早期普罗小说家主要是太阳社成员,如蒋光慈、洪灵菲、楼建南、 戴平万,还有后期创造社成员郭沫若、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
他们高举普罗列塔利亚文学的旗帜、标明革命立场,描写现实革命 斗争题材,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劳苦大众生活的痛苦不幸和走 向革命的必然历程,并试图将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真实的历史人 物摄入了创作视野。
丁玲(1904—1986,原名 蒋冰之,湖南临澧人), 出生于一个破落的封建世
家,早年在湖南常德、长
沙等地求学;1922年入上 海平民女子学校,1923年
就学于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4年到北京,次年秋天 与文学青年胡也频结合。
丁玲
1927年12月和1928年2月, 在《小说月报》发表处女 作《梦珂》和成名作《莎 菲女士的日记》。她的早 期小说主要收入《在黑暗
小说以第一人称日记体的形式,饱含感情地对女主人公 的内心世界作了深入细腻的揭示,显示出了作者擅长心 理描写的出色才能。
丁玲小说创作中仍然具有一以贯之的特色:
首先,丁玲小说显现出了强烈的叛逆意识。
其次,作为一个女性作家,丁玲一直对女性
命运给予极大的关注,表现出了鲜明的女性
主义色彩。
张天翼(1906—1985,原名张 元定,祖籍湖南湘乡,生于南 京),(图,张天翼)是左翼 优秀的讽刺小说家。30年代出 版了《小彼得》《从空虚到充
堂。但小包却沾上纨绔习气,
最后走上堕落的道路。小说讽 刺了小市民一心往上爬的庸俗
电影《包氏父子》剧照
观念,但老包理想的破灭,也
反映了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华威先生》
1. 《文艺阵地)半月刊,1938 年第1卷第1期,后收人《速写 三篇》。
2. 华威可说是作家对那个时代 的新官僚们进行高度概括性的
1932年5月,《现代》杂
志创刊,标志新感觉派小说 作为一个流派已经形成。 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作有 刘呐鸥的《热情之骨》《都
市风景线》,施蛰存的《将
军底头》《石秀》《春阳》, 穆时英的《公墓》《上海的
狐步舞》《白金的女体塑像》
等。
“新感觉派”,是活跃于20
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的一
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有
实》《畸人集》等10余部短篇
小说集,《清明时节》《鬼土 日记》等中长篇小说多部。经
过初期小说创作的实践与探索,
他在30年代中期形成了长于讽 刺的艺术个性。
反虚伪、反庸俗、反彷徨是张天 翼这一时期讽刺小说的基本主题。 他在别具一格的喜剧世界里展示 千姿百态的社会众生相,这些讽 刺性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活,写出了大都市的病态和糜烂。
(1912—1940),浙江慈 溪人。毕业于光华大学 中国文学系。1929年开 始小说创作。小说集主 要有《南北极》《公墓》 《白金的女体塑像》 《圣处女的感情》等。
穆时英
“中国新感觉派圣手” 小说集《公墓》和《白金的女
体塑像》集中反映出穆时英小
说的新感觉派特征。
《莎菲女士的日记》:
主人公莎菲是丁玲早期作品所塑造的叛逆、苦闷的青年 知识女性形象系列中最成功、最突出的典型。 作品以大胆直率的描写,通过她在爱情追求上的复杂矛 盾的心理和行为,展示了她的叛逆、病态的心灵。 莎菲的矛盾和苦闷,是经历过五四个性主义思想洗礼的 觉醒青年在时代低压下陷入彷徨状态的真实写照。
.
“京派”,是指1930年前后新文学中 心南移上海后继续在北平(北京)活 动的自由主义作家群。有周作人、俞
平伯、闻一多、废名、杨振声、凌叔
华、沈从文,后起的林徽因、曹禺、 芦焚(师陀)、何其芳、李广田、卞 之琳、萧乾、郑振铎、章靳以,理论 批评家陈西滢、朱光潜、梁宗岱、李 健吾(刘西谓)等。
同人刊物——京派的《骆驼草》《文 学杂志》《大公报▪文艺副刊》《水 星》等。
海派小说有四大作家群:
20年代末及以后的张资平、叶灵凤等性爱 小说作家群; 30年代的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新感 觉派; 40年代张爱玲、徐訏、无名氏等,以及予 且、苏青等新市民小说。
京派不妨说是古典的,海派也不妨说是浪漫的。 (曹聚仁《笔端》) “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 (鲁迅《“京派”与“海派”》)
3,在审美趣味上,京派小说家崇尚 和谐,鼓吹“情感的节制与艺术技 巧的恰当”。
京派小说体式较为醇正,他们把东方情调的诗
情画意融合在乡风民俗的从容隽逸的描绘之中, 形成一种洋溢着古典式的和谐和浪漫性的超越 的人间写实情致。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冯文炳,湖北黄梅县人),
明的象征。
都市中各种时髦男女的“恋爱”或婚姻,是现代派小说 所热衷的题材。
对于恋爱,在各种形势下恋爱,无理解力,无
描写力。作者所长,是能使用那么一套轻飘飘 浮而不实的文字任意涂抹。 (沈从文《论穆时英》)
1905—1940,原名刘灿 波,台湾台南人。1920 年人日本青山学院,毕 业后即插人上海震旦大 学法文班学习。1928年
“京派”人学观与文学的基本特征:
1,在艺术观上标举健康与纯正,反对 “文以载道”的浅陋,拉开与现实政治 的距离,去关注纯朴、原始的乡村世界, 寻找和挖掘人性美、人情美。
2,在文化思想上继承了新文学改造国 民性的传统和人文主义理念,以人性的 价值尺度严肃地表现着“民族品德的消 失与重造”的主题 。
开始创作,著有短篇小
说集《都市风景线》和 未成集的《赤道下》等 少量小说。
刘呐鸥
刘呐鸥是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开山 作家。收人《都市风景线》中的
8篇小说也是较早运用感觉主义
写出的作品。
采用与现代都市生活快速节奏相 适应的跳跃手法(电影蒙太奇手 法)、意识流手法着重暴露了资
产阶级男女放纵、刺激的色情生
的典妻习俗。
柔石
艾芜(1904—1992,原名汤道耕, 四川新繁人)早年曾漂泊于中国 西南边境和东南亚一带,归国后 立志把“身经的,看见的,听过 的,——一切弱小者被压迫而挣 扎起来的悲剧切切实实地绘了出 来”。 《南行记》依据自己漂泊期间的 所见所闻,叙述了边疆异域特殊 的下层生活。
艾芜
中》《自杀日记》《一个
女人》等三个集子中。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