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0第七章 30年代小说(一)

30第七章 30年代小说(一)

1938 年8 月与萧军离异, 与端木蕻良结合。
1942年1 月22 日病殁香 港。
.
在短短的8 年创作生涯中,萧红留下了60 万字的文学财富, 她的作品乡土气息浓烈,叙事风格细腻深刻、委婉动人,尤 其是在小说文体上做出了很大的创新。
海内外许多文学批评家认为,萧红以自己的女性之躯跋涉过 漫长的道路,以女性的目光一次次透视历史,终于站到了与 鲁迅同一的高度,达到了同一种对历史、文明以及国民灵魂 的了悟。
小说没有贯串始终的线索,作者对故乡的强烈思念灌注在看 似涣散的叙述中。
鲁迅称它将“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 往往已经力透纸背”
.
第七章 30年代小说(一)
第一节 30年代
小说概述
30年代小说的 特点
1、30年代中国现代小说进入一个成熟与繁荣的时期, 小说家风格多样而具个性,流派特色鲜明,标志着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艺术样式的成熟。
2、 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 结果。
3、30年代的小说家们对文学中的传统与现代、Hale Waihona Puke 国与 西方诸方面的关系作了新的省视。
萧红与母亲
萧红1930年在北京
.
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 同年10 月与萧军自费出 版了第一本作品合集 《跋涉》。
1934 年春“两萧”取道 大连流亡至青岛,萧红 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 中篇小说《生死场》。
.
1936 年7 月,为摆脱精 神上的苦闷,萧红只身 东渡日本,同年年末返 回上海。抗战爆发后即 辗转汉口、临汾、西安、 重庆等地。
《八月的乡村》
.
长篇小说《第三代》 在艺术上更为成熟,它史 诗般地将东北人民自辛亥革 命以来的生活与对压迫者的 反抗深广地展现开来,众多 分属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 气势恢弘的场面,显示了作 者驾驭大型题材的能力。
《第三代》
萧红
1911 年6 月2 日 生于黑龙江呼兰 县。原名张迺莹, 笔名萧红、悄吟 等.
柔石
柔石
中篇小说《二月》通过一位“极想有为,怀着热爱, 而有所顾惜,过于矜持”的 青年肖涧秋在一江南小 镇 的 情 感遭遇,表现了大革命风雨到来之前知识 分子 的 曲折仿徨 的 心灵世界。
短篇《为奴隶 的母亲》描写了农村骇人听闻 的“ 典 妻”习俗,揭示了农村妇女连人身权利都丧失了的 悲惨境况。
蒋光慈
(1901-1931,又名光赤) 以写情绪激昂的新诗踏人文 坛,1926年以后主要从事小 说创作。
蒋光慈
.
他十分赞同早期革命文学的“文学就是宣传”的文学主张。 其中篇小说《少年飘泊者》和短篇集《鸭绿江上》充满诗情 与浪漫色彩,《短裤党》着力描写上海工人的武装起义。
后期的中长篇小说《丽莎的哀怨》、《冲出云围的月亮》、 《野祭》、《菊芬》、《最后的微笑》等开始描写革命者的 恋爱故事。
蒋光慈当时在普罗文学中有较大的影响力,而“革命”与 “恋爱”又颇符合当时的一些革命青年的口味,所以这种模 式一经问世便在左翼文坛中迅速蔓延开来。
左联青年作家
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福, 又名赵平复、赵少雄,笔名金桥、 赵璜、刘志清等。浙江宁海人。 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主持左联机关刊物《萌芽》月刊编 辑工作。 1931年1月17日,因叛徒告 密被捕。2月7日晚,被敌秘密集体枪 杀于上海龙华。
萧军
(1907 -1988),辽宁锦县人。 毕业于东北陆军讲武堂。在鲁迅 领导下参加左翼文学运动,和胡 风等人同编《七月》。1929年开 始发表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八 月的乡村》、《第三代》、《五月 的矿山》,小说散文集《跋涉》 (合作),历史长篇小说《吴越春秋 史话》等。
萧军
.
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 叙述了一支抗日游击队在血腥中 艰难成长的历程,表现了东北人民 誓死保卫家园的坚定决心。 鲁迅曾这样评价这部小说:“作者 的心血和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难的 人民,以致失去的茂草,高粱,姻帼, 蚊子,搅成一团,鲜红的在读者眼前 展开,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 在和未来,死路与活路。”
.
电影《早春二月》剧照
东北作家群
1931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件发生之后,对这一事件反映 最敏感、最直接、也最激烈的当推东北的一批青年作家。他 们日益思念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的故土,一部又一 部的作品在他们的笔下问世,传达出作家们对侵略者的仇恨 和对故乡人民誓死保卫家乡的激赞之情。他们被称为“东北 作家群”,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萧军、萧红、端木尊良、舒群、 白朗、罗烽和李辉英等。,代表作品是被鲁迅编人“奴隶丛 书”的《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
.
《萧红》电影剧照 2013年,宋佳饰演萧红
.
《萧红》电影剧照 2013年,宋佳饰演萧红
《生死场》
萧红的成名之作,写于1934年9月,1935年由鲁迅作序,作为 “奴隶丛书”之一出版。
小说描写1921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初,哈尔滨附近 一个偏僻村庄的人民如同动物一样,在沉滞闭塞的生活中经 历着“生、老、病、死”的轮回,以及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 北后他们遭受到的更深重的苦难和为生存而被迫奋起的抗争。
4、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是创作主体积极探索、并
形成自己鲜明个性的结果。
成熟与繁荣的表现
首先,是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这既表现在对时代风云的及 时反映和对城乡生活多方位的横向展现上,也表现在对历史 材料的纵向开掘上。
其次,是长篇小说的成熟。茅盾的《蚀》、《子夜》,巴金 的《家》,老舍的《离婚》、《骆驼祥子》,沈从文《边 城》、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王统照的《山雨》,萧 军的《八月的乡村》,李劼人的《死水微澜》、《暴风雨 前》、《大波》,王鲁彦的《野火》 。
最后,是小说流派的涌现。文学流派的涌现是文学发展到成 熟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
“革命+恋爱”小说模式
描写革命者的恋爱故事,在革命题材的一贯粗豪的 情感中注人浪漫的柔情,极力为革命者蒙上一层罗 曼蒂克的面纱,内容不是革命如何战胜恋爱、如何 为恋爱所累,就是在革命中情感得到升华,形成了 “革命+恋爱”的概念化、模式化写作,被称为 “革命的罗曼蒂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