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让德育充满活力

如何让德育充满活力

让德育充满活力----马渚镇中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专题培训 讲课人:宋桂香 一、班主任培训的背景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的通知: 1.从2006年12月起,建立中小学班主任岗位培训制度。

今后凡担任中小学班主任的教师,在上岗前或上岗后半年时间内均需接受不少于30学时的专题培训。

2.2006年12月底之前己担任班主任工作,但未参加过班主任专题培训的教师,需在近年内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补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2月)中指出:要完善学校的班主任制度,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2006年6月)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独特的教育作用。

二、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意义 “六个工程”:举国关注的民心工程、着眼未来的希望工程、精神文明的基础工程、齐抓共管的社会工程、协调推进的系统工程、振兴中华的世纪工程、班主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1.班主任工作与授课同样是教师的主业; 2.能当教师,但当不好班主任,就不是好的老师; 3.班主任是教师队伍中的排头兵,他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不仅要教育学生成才,更要培养学生成人; 4.班主任是在学生心灵上耕耘的人;是学生成长的领路人。

5.有人说,班主任工作是伟大的,因为他把未来作为自己的创造蓝本;因为他把学生的心灵作为自己的雕塑对象;因为他是引领学生走向成功、走向幸福的人。

也有人说,班主任工作是平凡的,学生的道德教育、日常的管理、文体活动、班集体建设等,都是平凡而甚至有点“婆婆妈妈”; 6.让学生影响最深、永远不能忘怀的是班主任;让学生最能感受师生情感温暖的是班主任;让学生最爱直接效仿的榜样还是班主任。

三、目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现状 (一)我国中小学德育在改革与发展中,取得了多方面的新进展,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基本方面:◆思想观念上的进步;◆德育学术思想的进步;◆德育理论自身建设的进步;◆德育实际工作的进步。

(二)我国中小学德育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 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临严峻挑战。

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统计资料表明,近年,青少年犯罪总数已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几个让人触目惊心的特点: 发案数量大幅上升;低龄化势头明显;犯罪手段日益智能化,成人化;团伙犯罪特征明显。

原因分析:长期以来,我国虽然一直十分重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然而,德育的缺陷不可忽视。

德育工作与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实际、现实生活相差甚远。

德育工作简单化、概念化、口头化、成年化的现象有所存在。

这种脱离现实生活、脱离学生思想实际的所谓德育,只能是收效甚微。

(三)学校德育所面临的问题 1、地位不明:应试教育观念没有转变,德育位置未能真正落实。

2、方法不灵:德育方法陈旧呆板,没有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机统一。

3、针对性不强:“高、大、空、远”缺少“近、小、实、亲”,缺乏针对性。

4、效果不佳:“是一壶永远烧不开的水,难以达到沸点”。

(四)学校德育所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1、德育定位:把德育从完整的教育中抽离出来,造成德育地位的游移和偏失。

德育与智育水平不协调,缺乏正确的德育观 2、德育目标:强调听话顺从,造成自主、自觉、自尊的独立人格难于确立。

德育目标的过于理想化、共同化和一般化 3、德育内容:德育内容泛政治化,脱离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不能适应时代要求;陈旧僵化,与社会现实反差巨大,造成学生的怀疑和反感。

4、德育方法:说教式、灌输式、封闭式,造成教育与生活相分离、知与行相脱节。

5、德育评价:德育评价主观性和随意性,缺乏科学性、层次性和具体性;模式化、片面化,造成人格扭曲。

6、社会家庭环境:良莠混杂,不良影响无法设防。

德育实效性“低下”的根本原因:忽视了德育对象——人;忽视了人的生活。

“人学空场”(鲁洁) : 简而言之,就是“人”的不在场。

也就是说,德育不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不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终极目标,德育过程中缺少人性关怀,缺少人的尊严,我们可以称之其为“人学空场”。

我们要走出“人学空场”德育,实现德育的主体论、人本论、生活论、情感体验论等,真正使德育成为“人的德育,成人的德育,生活的德育。

” 四、德育的改革与创新 新教育实验“主张无限相信学生与老师潜力,力求应该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从实践的角度看,它是实现素质教育理想的路径之一。

何谓新德育?关于“德育”,从概念上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德育就是指“道德教育”。

●广义的德育,则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五育一体的教育。

旧德育的特点: (1)旧德育是“单向教育”;(2)旧德育是“非人教育”;(3)旧德育是“顺民教育”;(4)旧德育是“封闭教育”;(5)旧德育是“他律教育”;(6)旧德育是“单独教育”;(7)旧德育是“灌输教育”;(8)旧德育是“客体教育”。

时代呼唤“新德育”。

新德育的特点: (1)新德育是“互动教育”;“互动”,指的是师生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新德育把教师和学生视为共同成长的同伴。

(2)新德育是“人性教育”;所谓“以人为本”,决不只是写在纸上的文字或贴在墙上的口号,而应该体现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甚至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3)新德育是“公民教育”;新德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共和国培养现代公民;“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

”----(陶行知)所谓“公民教育”,就是培养“公民意识”的教育。

公民意识,其核心是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

 (4)新德育是“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指的是把德育贯穿于学生的生活全过程,把德育的时空扩展到人生、社会与自然,把德育视为一种实践活动,让孩子去体验。

(5)新德育是“唤醒教育”;新德育赞同这样的观点:“教育是一种唤醒。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6)新德育是“渗透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所做的一切都应当包含深刻的道德意义。

”也就是说,学校的每一项工作都应该充满德育因素。

新德育认为,每一个教师的言谈举止都是教育行为,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此外,“渗透德育”还应该善于营造自然而然的教育情境,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被感染和感动,进而受到教育。

(7)新德育是“活动教育”;无数成功的德育证明,没有活动便没有教育。

班级活动尤为重要。

(8)新德育是“自主德育”。

新德育把学生也看教育的主体,而德育过程是一个主体自我建构的过程。

新德育是“真教育”。

新德育不是“标新立异”的教育口号,而是一种朴素的教育回归。

新德育所追求的,就是陶行知所说的“真教育”:真诚、真实。

■新德育所造就的学生,应该是:行为规范、心灵自由、感情丰富、思想充实、胸襟开阔的现代人! 五、让中小学德育充满活力 (一)树立新的德育观念1、德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观念。

2、德育要与各育共同发展的观念。

3、德育必须回归生活的观念。

4、德育是为学生提供服务的观念。

5、德育的真正主体是学生的观念。

6、师生在德育过程中共同成长的观念。

7、德育的最佳方式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观念。

8、充分尊重保护学生心理权益的观念。

9、充分尊重满足学生合理需求的观念。

10、重视德育科研的观念 (二)中小学德育的任务 1、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2、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

3、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4、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 (三)学校德育的实践内容 1、养成教育:开展学会吃饭、学会睡觉、学会说话、学会学习、学会爱护环境、学会爱护公共财产、学会节俭的习惯养成教育。

目的: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请记住:栽种行为,成就习惯;栽种习惯,成就性格;栽种思想,成就行为;栽种性格,成就命运! 2、信心教育: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生命态度教育,磨砺教育、抗挫折教育、自理自主自立自强教育等。

目的:珍惜生命、挑战自我。

我们要永远牢记:虽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我却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

3、尊重教育:进行宽容、理解、关心、友爱、合作、诚信、大气的教育。

目的:学会宽容、真诚合作。

宽容别人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一种接受、一种爱心,有时候宽容更是一种力量。

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宽广的胸怀;是对人对事的包容和接纳;是一种高贵的品德,崇高的境界。

4、感恩教育:开展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社会的系列教育。

目的:培养爱的情感。

5、责任教育:开展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环境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系列教育。

目的:增强责任意识、实现和谐发展。

(四)中小学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途径:规范育人、读书育人、活动体验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

方法:道德讨论、道德体验、合作学习、平等对话、榜样学习分析辩论、角色扮演等方法。

德育途径和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必须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追求实效。

切忌形式主义。

 ◆必须在学校德育实施过程中多种途径和方法有机配合,灵活运用。

切忌形式呆板。

◆必须增强直观性和可操作性。

切忌抽象空洞。

班主任的基本素质:■坚定的教育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真挚的情爱世界■较高的教育能力■较强的协调管理能力■处理危急事件的能力■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中小学班主作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途径与方法讲课人:陆浙燕一、什么是心理辅导(一)“灰色区”理论(二)心理辅导的七个“≠”1、心理辅导≠心理治疗2、心理辅导≠生活辅导3、心理辅导≠社交谈话4、心理辅导≠逻辑分析5、心理辅导≠交朋觅友6、心理辅导≠安慰他人7、心理辅导≠替人解难(三)什么是心理辅导心理辅导是指辅导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行为科学及其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个别辅导、团体辅导、教育教学中渗透、家庭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充分开发自身潜能,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其心理健康与人格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个别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一)受导者自愿原则“来者不拒,去者不追”(二)保密性原则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包括以下基本内容:第一,不在任何场合谈论受导学生的隐私。

第二,不向受导学生的学校领导、其他教师、同学、父母、家人等谈及受导学生的隐私。

第三,不允许任何人(包括学校领导及其他教师)查阅心理咨询档案。

(三)真诚理解的原则1、同感罗杰斯:同感是指体验他人的世界犹如自身的精神世界。

所以,同感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不要求赞同,但必须理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