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次科技革命专题复习

三次科技革命专题复习

三次科技革命专题复习姓名:张霞 单位:安徽省无为襄安中学专题解读:(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把生产力进步作为认识和评价历史的根本尺度,从人类文明演进的高度看历史,关注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变迁,是当前史学研究的热点,也是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的重要选点。

(二)“神五”、“神六”的飞天成功及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构想,使科技革命与自主创新愈来愈成为高考考查的热点内容。

(三)在2006年高考中,全国卷Ⅱ考了“苏联工业化资金的来源”题和“10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的差异”题;江苏卷考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题;天津卷考了“两次科技革命中科学发明的区别”题。

不难看出近年高考主要集中在对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和特点考查。

命题预测:本专题是高考命题的重点部分。

命题重点主要集中在三次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主要成就、主要特点及重大影响。

各种题型都有,尤其是图片、文字题经常涉及。

从专题角度看,本专题内容可同中国史联系在一起,考查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可联系现实生活考查与三次工业革命的关系以及三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环境的影响等等,这些极有可能成为命题的着眼点。

预测2007年高考中可能会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背景来设计题目,所以对于三次工业革命及相关内容必须要有一个全面的复习。

高考点击(近五年高考题统计):时间内容题型02上海文综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单选02全国文综第一次工业革命;日本单选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03北京春季第三次科技革命问答04江苏第一次工业革命单选04天津文综第三次科技革命单选05北京春节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单选05上海单科美国工业革命的特点单选06江苏单科第三次科技革命单选06四川文综近代科学技术单选06全国Ⅱ中西科技比较材料复习目标:1.通过专题复习,系统掌握三次科技革命的背景条件、主要成就、特点和影响;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整合能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应用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3.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复习设计:运用投影辅助教学,增大课堂复习容量;采用学案导学,以学生自学为主,进行分层递进教学;采用比较法推进课堂教学,展开知识的纵横迁移,帮助学生形成对三次工业革命的整体认识;精选高考典例剖析,渗透学法、解法指导。

复习时数:一课时。

复习流程设计:(一)自主温故,构建知识结构利用《学案》,检查学生的自主预习情况。

指导学生从5个方面把握每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情况。

(二)知识迁移与整合设计一:请学生回答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展的必要性条件?又为什么会首先在英国展开?(由具体到一般)投影表格一:“三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次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第项目背景条件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2、资本-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3、劳动力-圈地运动;4、技术-工场手工业积累丰富生产技术知识;5、市场-先后打败西、荷、法,国外市场不断扩大 。

1、政治保障-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2、生产技术-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展;3、资金-资本的积累和对殖民地的掠夺;4、市场-德、意、日等国的统一开辟了国内市场;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

1、政治保障-资本主义发展相对稳定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2、先决条件-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3、必要手段-科学技术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4、推动力-社会需要(二战中的军事需求、战后军备竞争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规律探寻:阅读表格一,归纳三次工业革命有哪些共同背景?(背景条件基本相同,主要不同是科学技术的地位日益突出)设计二:投影表格二:“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况”表格二:“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况第一次科技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时间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中期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20世纪40、50年代~至今标志机器的发明使用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及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及化学工业的建立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及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蒸汽时代”①首先发生在英国,由一国向多国扩展;②从发明和使用机“电气时代”①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② 科学开始“信息时代”①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②科学与技术特点器开始到机器生产机器;③发明机器者大多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师,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④开始于轻工业(棉纺织)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③某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交叉进行;④重工业发展较快。

密切结合,相互促进;③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④军事技术率先突破,而后带动民用技术。

学生活动探究:对照表格二,归纳出三次工业革命分别产生了哪些新兴工业部门?开发了哪些新能源?人们的生活方式又发生了哪些新变化?(就“教室”这个现实的情景,请学生表达出每次科技革命成果所在。

)典例剖析,能力提升:注意“成就”的区分,可能创设情景。

(培养学生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例:1912年,世界第一艘超级豪华游轮——“泰坦尼克”号在大西洋沉没。

由于该船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通讯方式,使一些人得救。

当时这种最先进的通讯技术最有可能是( )A.电话通讯技术B.有线电报技术C.无线电报技术D.电子信息技术解析:本题创设新颖情景,解题时注意抓住重要的关键性词语。

本题关键词“当时最先进的通讯方式”然后根据“1912年”可知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由此可排除D项。

而电话与有线电报与“大西洋”这一特点不相符,据此又可排除A、B。

选C。

变式题(举一反三):1.下列人物中,不可能坐火车旅行的是( )A.达芬奇B.恩格斯C.马克思D.列宁2.每次技术革命中,都出现了一些新名词。

下列名词的出现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直接有关的是( )A.坦克B.工厂 C .无线电 D.互联网3.假如你生活在十九世纪末的美国,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A.汽车交通事故B.纽约街头的电灯C.航天飞机升空D.邻居乘火车去旅游设计三(思维拓展) :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畅谈三次工业革命究竟给世界带来了哪些方面的影响?(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投影表格三:“三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表三:三次工业革命影响比较 次第项目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 1、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与广泛建立;2、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3、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开始了城市化进程;4、世界格局发生变化 ,东方从属于西方;5、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殖民侵略进入以商品输出为主时期。

1、生产力迅猛发展;2、社会关系: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帝国主义阶段;3、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世界,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4、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力量对比格局发生改变。

1、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改变;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变革;3、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扩大了发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规律探寻:归纳三次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了哪些共同影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之上归纳提示:①生产力;②社会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③国际政治经济格局;④生活方式;⑤社会环境等。

(三)思维拓展1.探讨三次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我们为何错过了机遇?面对方兴未艾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我们应如何应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投影)影响:第一次:①欧美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②近代工业产生,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第二次:①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加紧资本输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

第三次: ①新中国成立后,面临极端困难的国内国际背景,一度与世界科技潮流失之交臂;②我国也取到了与世界同步的重大科技成就。

随着改革开放,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重新追赶世界科技革命潮流。

应对: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搞上去,为科技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②大力发展科技文教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③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作用。

④建立知识创新体系,鼓励知识创新。

2.结合地理学科知识,思考科技革命对世界工业布局有何影响?3.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你可得出哪些哲学启示?(四)专题小结:通过本专题复习,希望大家能清晰地把握三次工业革命共性与个性的地方,同时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努力学好科学技术,坚定不移地走科教兴国之路。

(五)高考演练:(2002年高考全国卷)近现代的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

回答1~5题。

1.下列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它开始于英国,18世纪末向外扩展B.一些国家的工业革命主要是靠从英国引进技术进行的C.它使各国迅速实现工业化 D.英国由此成为“世界工厂”2.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①主要发生在基础工业和重工业领域②科技含量大为提高③推动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④确立了资本主义在世界的统治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与欧美相比,日本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在于()①由国家主导进行②两次工业革命交叉完成③国营企业比例不断增大④基本清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因素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4.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这表现在()A.卡特尔、辛迪加和托拉斯开始形成B.直接物质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C.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幅度增加 D.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5.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大国。

加入WTO后,我国制造业的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这主要是为了()A.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竞争力 B.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C.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收入 D.加速第三产业发展,增加就业6.(05天津)极大促进机器制造业发展并推进机器普及的是()A.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B.机器部件标准化生产的采用和推广C.铁路大规模修建D.工厂成为工业化生产的组织形式7.(05北京)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产生的重大影响不包括()A.西方殖民扩张加剧B.工业无产阶级产生C.环境污染问题严重D.美国成为世界霸主8.(06江苏)与前两次技术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是()A.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B.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C.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D.技术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参考书目:1、《2007年全国文综历史考试大纲》2、《世界近现代史》(上、下册)3、《5年高考3年模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