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笔记

文学笔记

一、北宋诗词散文1、基本常识:北宋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特点和南宋时深重的民族危机,使宋诗缺乏唐诗那种恢弘开廓的气象,较少充满青春气息的浪漫歌唱,更多是采用写实的创作方法,痛陈国事,沉郁悲愤。

因此,宋诗大多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体现了诗人关心时政的忧患意识。

宋诗和唐诗相比,也有创作风格的不同。

大体上说,唐诗善于言情,即使说理也用抒情方式表达,以情韵胜;宋诗则多喜说理,尚议论,以理趣胜。

唐诗多以强烈的激情去感受现实生活,重视生活感受的直接抒发和描写,显得浑厚博大;宋诗多以冷静的态度去体察客观事物,“以才学为诗“,比较喜欢用典实,书卷气较浓,显得委曲精深。

唐诗语言流丽;宋诗则往往把散文的章法、句法引入诗中,结构手段、叙述方法和语言风格具有散文化倾向。

以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为代表的诗人,针对“西昆体”的流弊,发动了一场诗文革新运动,清除了“西昆体”的影响,奠定了宋诗健康发展的基础。

他们的创作也初步显示出宋诗的自身特点。

北宋后期以王安石和苏轼为代表的诗人,创作了一批内容深刻、气象一新、境界独辟的诗篇,使宋诗发展出现了第一个繁荣时期。

王安石和苏轼之后,出现了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

此派因南宋初吕本中所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

之所以称为“江西诗派”,是因为此派创始人黄庭坚是江西人。

“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整个南宋诗坛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学习“江西诗派”和反对“江西诗派”的论争。

词发展到宋代进入鼎盛时期,成为宋代文学的主要标志。

据《全宋词》所载,宋词作品近二万首,作者一千四百余位。

北宋前期词的代表作家有晏殊、晏几道、欧阳修、柳永、苏轼等。

北宋词至柳永而出现改观;苏轼的词代表了北宋词坛的最高成就。

北宋后期词坛名家有秦观、贺铸、周邦彦等。

周邦彦是集北宋婉约词之大成的作家。

“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等八位古文家。

宋初仍流行注重形式而轻视内容的骈文,宋仁宗时,欧阳修主盟文坛,发起并领导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诗文革新”运动。

与欧阳修同属“唐宋八大家”的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都先后参加了这场运动,并各自在散文领域取得突出成就。

苏轼是宋代最有成就的散文家。

各体散文都有很高造诣。

(2)主要作品:※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欧阳修的词承袭南唐余风,多为抒写男女恋情和流连光景之作,婉曲深情是其主要风格特色。

识记:“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本词写一个远行者在征途上的感受,借闺中别情抒发离愁。

本词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是以乐景反衬哀情,以递近层深之笔加强感情的表达。

上片开头三句,展开一派初春景色,是旅人途中所见。

第三句承上启下,由春景过渡到离愁;春风已暖,原野上春草散发着香气,旅人正摇动马缰,走上征途。

四、五句写途中所感。

这么美好的季节不能和所爱的人一同度过,却要离别远行,怎能不生离愁呢?这离愁不但没有因路远时长而冲淡,反而随着时空距离的加大而更深了,正像沿途的河流,无穷无尽永不断绝,眼前所见与心中所想再没有这样恰相吻合了。

梅谢柳新、草熏风暖、春水迢迢,是乐景,用来反衬离愁,以情景的反差来增强抒情效果,打动人的心灵。

下片转换角度,就闺中人着眼写离愁。

首二句刻画闺中人形象,以下三句是旅人设想的闺中人心里话。

她说,不要上楼倚栏远望吧,能望到的不过是芳草青青的平原,即使望到平原尽头,又有青山挡住了视线,而人已在青山之外,如何望得见呢?旅人由自己的离愁推想到爱人的离愁,又由爱人的离愁而想到她会登高望远,想到她明知望不见却仍要倚栏凝望,这样就更深一层地表现了他的离愁,而且感情层层加深。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1)词从自然形胜和经济繁华两个角度真实地交错描绘出杭州的美景和民众的乐事。

这都市风情画,前所未有地展现出当时社会的太平气象,而为文人士大夫所激赏。

(2)柳永的贡献①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

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

与柳永同时而略晚的张先、晏殊和欧阳修,仅分别尝试写了17首、3首和13首慢词,慢词占其词作总数的比例很小,而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首调125首。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他现存213首词,用了133种词调。

而在宋代所用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

②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③柳永词还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

柳永长期生活在都市里,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

他用彩笔一一描绘过当时汴京、洛阳、益州、扬州、会稽、金陵、杭州等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游乐情景。

这方面的代表作,首推《望海潮》。

④柳永在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

他不像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那样只是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练高雅绮丽的语言,而是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

柳永为适应慢词长调体式的需要和市民大众欣赏趣味的需求,创造性地运用了铺叙和白描的手法。

※《前赤壁赋》①这是一篇散文赋,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赤壁是指黄州城外的赤鼻矶。

因“鼻”、“壁”音近而讹,非三国时周瑜打败曹操的赤壁。

这一点苏轼是清楚的,但在本赋中他仍把这里当作当年赤壁大战之地,只不过是便于抒发内心,假借赤壁之名而已。

识记:“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籍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解释:“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

”且夫:况且。

造物:指天,大自然。

无尽藏:这里指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

适:享受、满足。

句意为:况且天地之间的东西都各有主人,如果不属于自己所有,即使一丝一毫也不能索取。

只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可以随意耳听眼看,取用不完。

这才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啊,我和你且来共同享用。

②这篇赋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当时他行动不自由,生活较困苦,内心很苦闷。

他在文中借游黄州赤壁,驰骋想象,抒发了在谪居生活中,对人生的见解,表达了复杂矛盾的心情。

作者以水、月为例,认为对于宇宙、人生可以从变与不变两个方面去看:从变的方面看,盈虚、消长、荣辱、得失,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中;从不变的方面看,则一切都无增无减,没有变化,事物都是无尽的,而物各有主,不可强求。

因此,人生应随遇而安,不必介意于生死、荣辱、是非、得失。

这种齐生死、等荣辱、同忧乐、无是非的思想和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成为作者在险恶的境遇中自我排遣的精神支柱,既有一定的消极情绪,又包含了超脱和乐观的情怀。

本文仅仅依托月夜泛舟的特定情景,借景抒情,因景喻理,使诗情、画意、哲理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文章采用主客对话、伸主抑客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来结构全篇,以作者内心矛盾的展露、解决和感情的起伏而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第一自然段)以写景为主,先交代与客人夜游,继而描写清风明月交织成的江山美景,然后写出主人(作者)由此而生的飘飘欲仙之感。

用笔不多,却描绘出一幅恍若仙境般的明月秋江图,为以下的感情抒发和哲理阐发设置了背景。

第二层(二、三自然段)通过客人悲凉的箫声和对历史人物兴亡的凭吊,跌入现实人生的苦闷之中。

客人的议论,是在抱怨个人的无所作为,叹喟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渺小,其实反映了作者思想上悲观的一面。

在客人的议论中,上文所描绘的清风明月的江山美景都染上了悲伤的色彩。

如:“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用以渲染当年曹操被周瑜所困的情景;永恒的长江、明月成了他哀叹人生短暂的对立物;江上的清风在他听来也成了“悲风”,情、理与景物融合无间。

第三层(四、五自然段)主人仍从眼前美景立论,以“水”与“月”的例子,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为自己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找到了支持,反映了作者思想上达观超脱的一面。

听了主人的议论,“客喜而笑,洗盘更酌”,说明主人的议论胜利了。

结果是主客都感到轻松愉快,烦恼烟消云散,表明作者思想感情上达观战胜了悲观。

③本文之所以具有诗情画意之美,还得力于语言上的创造性。

写景、铺叙都能抓住事物特征,用新鲜生动的语言准确地表现出来,不同的语言组合表现不同的感情色彩。

句子骈散间行、韵散结合,流宕灵活,挥洒自如,错落有致,富有音乐美感,与诗情画意相得益彰。

苏轼开拓了词的题材和意境。

举凡吊古伤今、述志咏怀、感叹时政、描绘山川景色、农村风光,以至阐说哲理等题材,都可写入词中,使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苏轼词风格多样,尤其是他率先打破传统的婉约词风,开创了豪放词风。

他的豪放词,具有一种恢弘豪迈、纵放不羁、亢爽劲健的气象,富有激荡人心的力量。

他另有一些词则表现出清旷高远、或婉约缠绵的风格。

二、南宋诗词散文1、基本常识:(1)南宋前期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尤袤四位诗人被称为“南宋四大家”。

南宋后期的“四灵派”和“江湖派”都以反“江西诗派”的面目出现。

“四灵派”又称“永嘉四灵”,是指永嘉(温州)的四位诗人,因他们的字号中都有一个“灵”字,故称“四灵”。

他们是:徐玑,号灵渊;徐照,字灵晖;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号灵秀。

“江湖派”因钱塘诗人兼书商陈起刻印的《江湖小集》而得名。

该集中收录的基本上都是游食江湖的在野诗人的作品。

宋元易代之际,诗坛涌现出了一批爱国的遗民诗人,文天祥是杰出代表。

范成大晚年创作了《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六十首,反映了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成就很高,使他在文学史上赢得了“田园诗人”的称号。

陆游今存诗九千三百多首,其中多数篇章具有鲜明的爱国主题。

或抒发以身报国、驰骋沙场的慷慨情怀,表现请缨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或无所畏惧地揭露、批判统治集团投降政策的罪恶和危害;或对沦陷区人民的苦难寄以无限深切的关注和同情,表达盼望祖国统一的迫切心情。

陆游兼擅各种诗体,而以七律最为出色。

(2)南宋前期词的代表作家有李清照、张元干、张孝祥等。

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他的豪放词代表了南宋词坛的最高成就。

南宋后期词坛出现了求典雅、重音律的词风,代表词人有姜夔、史达祖、吴文英等。

宋元之际著名的遗民词人有周密、张炎、王沂孙、汪元量、刘辰翁等。

(3)南宋优秀散文大都根植于苦难而动荡的时代土壤。

南宋前期能代表自己时代的散文作家当推陆游、辛弃疾、陈亮等。

南宋覆亡前后,文天祥等人,满怀沉痛的亡国之感,和至死不屈的精神,发而为文,显示了宋代散文的最后光辉※《永遇乐》(落日熔金):(1)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流寓南方时某一个元宵节所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