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司法独立之路

司法独立之路

司法独立之路
【摘要】司法独立,源于西方的分权学说。

孟德斯鸠在洛克分权学说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

一方面,司法具有中立性,另一方面,司法具有专业性,同时为了限制立法权和行政权,因此司法必须独立。

而司法独立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外部独立,二是内部独立,三是法官独立。

只有三个方面均实现,司法才真正的独立。

中国要实现司法独立,仍须努力。

【关键词】司法独立;干涉;法院;法官
所谓司法独立,就是司法机关不受其他任何因素的干扰,独立地按照法律进行审判。

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法院的审判不受其他权力机关或者组织、个人的干预,即外部独立;二、法院的审判不受另一个法院的干预,即内部独立;三、法官的审判不受其他法官的干预,即法官独立。

只有这三个方面全部做到,才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司法独立,否则,司法独立只能是个口号。

下面分别就当前这三个方面在我国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探讨。

一、外部独立
我国《宪法》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人民法院组织法》第四条也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我国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法院的外部独立,但法律的规定总是美好的,现实总是残酷的,法院想实现这个权利异常困难。

首先,行政机关的干涉。

表面上看,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将行政和司法分离,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彼此没有关联,法院审理案件不需要考虑行政机关的意见,但事实恰恰相反,各级法院的财政由各级政府的财政部门负责。

财政影响到法院的硬件设施,影响到法官的工资福利,财政被控制了,其他一切也就自然而然被控制了。

法院的审判必然要听取政府的意见,尤其是行政案件,法院更需要谨慎再谨慎,这也就是行政案件很难胜诉的原因。

其次,社会团体的干涉。

在我国,有这个能力的也只有中国共产党,但不知道条文中的“社会团体”包不包括中国共产党。

我国《宪法》第五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在此条中,“政党”和“社会团体”是分开的,看来“社会团体”不包括政党,更不包括中国共产党,也就是默许了党对司法的干涉。

从现实来看,想摆脱党对司法权的控制是不可能的,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她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她有这个资格,也有这个能力。

最后,个人的干涉。

法院以外的个人,能够干预审判的很少,但有些人可以做到。

前面谈到政府对法院的牵制,党对法院的控制,如果某些案件与政府或党内的某些负责人有利害关系,这些人可以凭借自己的职位和权力迫使法院做出不公正的裁判。

另外,数量众多的个人可以形成民意,如果不能顺应民意,政治影响不好,因此党和政府很在意这个,他们会给法院以压力,做出顺应民意的裁判。

所以,个人的干涉归根结底还是行政机关和党的干涉。

二、内部独立
我国《宪法》第一百二十七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上级人民法院监督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

一百三十条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

我国立法者显然也意识到法院和检察院的区别,分别用了“监督”和“领导”这两个词语,为的就是避免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审判的干涉。

但是,事实总是没那么简单,我国的法院和政府相似,也是需要绩效考核的。

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关于开展案件质量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施行)》规定了考核各项指标,包括三大二级指标,即审判公正、审判效率和审判效果。

二级指标下还有33个三级指标,主要包括:改判率、发回重审率、结案率、上诉率、申诉率、信访投诉率等。

上级法院以这些指标来“监督”下级法院的审判。

法院的绩效必然会影响法官,至少会影响院长的升迁,法院也就必须完成这些指标来接受上级法院的“监督”。

拿改判率来说,下级法院在审理案件时,为防止上级法院改判,必然会拿出非正式文件向上级法院征求意见,也就是“内部请示”,在得到上级法院的认可后,才敢心安理得的做出裁判,改判率自然就低了,绩效也就上去了。

如此一来,下级法院还如何独立审判?
三、法官独立
马克思说过:法官除了法律没有别的上司。

马克思虽然反对司法独立,但对法官独立还是持支持态度的。

但就目前来看,我国还没有让法官独立的意向,总的来说,我国的法官很难。

首先,审判委员会制度。

《人民法院组织法》第十一条规定:各级人民法院设立审判委员会;各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由院长主持。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九条规定:对于疑难、复杂、重大的案件,合议庭认为难以做出决定的,由合议庭提请院长决定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显然,审委会几乎能够控制所在法院所有重大案件的审判。

构建该制度的初衷可能是考虑到审委会的委员都是审判经验丰富的法官,从而减少错误裁判。

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没有考虑到,即审委会没有亲历案件的审理过程,不了解案件的具体情况,只根据合议庭提交的卷宗做出决定,这样的决定岂不是太盲目、太轻率了。

合议庭的法官受审委会的制约,不能独立做出裁判。

其次,法官的任免和考评。

《法官法》第十一条规定: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和审判员由本院院长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

第四十九条规定:法官考评委员会主任由本院院长担任。

也就是说,法官的任免由院长决定,绩效由院长考评,法官的裁判当然也要考虑院长的意见。

同时,院长也主持审委会,只要他愿意,法院的审判基本都可以由他一人把持,真正实现了院长的“独立审判”。

综上所述,我国的司法独立尚未实现,这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努
力。

以上分析尚有不足,现实中的制度缺陷远不止这些,如果社会各界能够齐心协力,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必然会走上司法独立之路,社会的公正也会大有进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