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隐性课程: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文化体系)中学习到的非预期性或非计划性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学校教育中,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构成了学校的实际课程。
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隐性课程有着重要的作用。
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就需要创设宽松、自由、富有创造性的教育环境和情境。
2、历史课程:狭义的历史课程是指历史学科和历史活动的总和,包括历史教学计划、历史教材、历史教学活动等。
广义的历史课程指的是学校教育中为学生提供和重建的人类历史知识和历史经验的总和。
二、论述题1、什么是“课程”?20世纪70年代以后“课程”这一涵义有何新的发展趋势? “课程(curriculum)”最早是由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在1859年首先提出来的,意指“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
“curriculum”一词的词源是拉丁语currere,是动词“跑”的意思 ,而“curriculum”则是名词“跑道”的意思,更多的是强调静态的“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
相比较,currere 一词的原意“跑的过程与经历”则更能体现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其主要趋势有:(1)从过分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重视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单一强调教材重要性到重视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诸因素的整合。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2、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历史教育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1)1950-1952年:初高中开设历史课,内容上实行小循环制。
(2)1953-1957年:加强了教学的计划性,编写出新的历史教科书,重视教学法的研究。
内容上实行大循环制。
建国初,历史教学的特点:照搬前苏联教育的制度和经验,重视系统的历史知识的传授,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严格地进行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存在的问题:历史教学水平不高,历史教师队伍参差不齐。
(3)1956年:开始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历史教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修订历史教学大纲,重新编写历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恢复小循环制。
(4)1957年至1960年:历史教材更加突出政治性,历史课时减少,小学和高中取消了历史课。
(5)1960年至1965年:历史课程的新的探索时期。
重视历史基础知识,教学方法有了新的发展,调整了新教学计划。
小学设历史课两年,教古今中外的典型史实;初二学中国古代史,初三学中国近现代史;高三学世界史,每周2课时。
(6)1966年至1976年文革时期:历史教育完全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历史教学的系统性和规律性遭到全面破坏。
(7)1976年至1986年:中学历史教学开始空前繁荣和活跃。
A.历史教材的编写形式更加活跃。
B.提出了历史教学的三大任务: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
C.历史教学研究开始与国际接轨。
出现了有关历史教育心理学、历史教育学等课题。
(8)20世纪80年代晚期以来:教材编写方面有了突破性的变化。
A.大一统的教材体制开始转向多轨制,出现了3套不同的课程标准和6套适用于不同地区的教材。
B.在编撰体例上,原有的章节体变成了以“课”为单元的新结构。
C.在内容上,历史课程的价值取向开始发生根本变化,重视有效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3、 简述美、英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共同特点。
①历史教学的整体目标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历史知识的类型转变为思维训练的类型。
②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重视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③不是把历史学习当成对历史知识的机械记忆,而是注重对历史的分析和理解,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历史解释,并提出自己的历史解释。
④重视学生学习历史时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通过训练使学生养成学习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具有创造性的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观,使学生通过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问题。
4、 香港历史教科书的主要特色是什么?(1)将历史课程内容分为甲、乙两部。
(2)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练习题的活泼、具有趣味和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
5、世界历史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是什么?一是在课程观念上,与以往的旧的课程观念相比,一些发达国家对历史课程有了新的认识:(1)历史课程并不仅仅是对已经存在并且不可改变的事实的简单叙述,而是以史实依据来架构知识,而这些知识的结构是可变的;(2)历史课程并不仅仅是一门非解释性的描述性的学科,而是一门既包括描述,也包括解释的学科;(3)历史课程并不是一门仅仅依靠记忆进行学习的学科,而是一门能解释和解决问题的学科;(4)历史课程并不仅仅是一门富者、强者和名人的编年史,而同样是一门关于像你我一样普通人的学科;(5)历史课程不仅仅是对过去的一种记录,而是既能记录学生各自民族、文化和社会渊源,同时能延伸他们自身经历的学科。
(6)历史课程并不是一门与个人无关的学科,而是一门与个人有关的学科。
二是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不是“囊括”而是“精选”。
从当前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个趋势来看,传统的以百科全书为范式的课程内容选择的价值取向的时代已经终结,不仅发达国家,而且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正在实现“囊括式”选择课程内容向“精选式”选择课程内容的转变,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21世纪社会所需求的能力,即“学习者自身去创造新知识框架的能力”。
三是在学习目标的定位上,不是“以量取胜”而是“以质取胜”。
四是教学方式的取向:不是“教师中心”而是“学生中心”。
许多国家推行的新的课程政策试图倡导实现课程与教学理论从“记忆教学论”向“思维教学论”的转变,从“单一教学”方式向“合作学习”方式的转变。
五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许多国家把历史课程目标不是简单地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是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六是在课程评价上,充分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的作用,努力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6、 本次课程改革对中学历史课程进行了“新”的定位,其新在哪些方面?(1)历史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主渠道现代社会认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应具有哪些素质呢?有人提出合格的公民应具是健康的、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有道德的;更多的人认为现代社会的公民素质主要包括:于个体而言,有自尊、自爱、自强、自信、诚实、正派、个性、创造力等健康的人格和追求;于群体而言,有信赖、尊重、宽容、合作等;于国家民族而言,有尊重民族文化、民族传统、爱国等;于大局而言,有全球意识、国际意识、环保意识、整体意识、胸怀宽广等。
有关公民素质的这些要求也就构成了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
历史教育对公民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历史教育中渗透着的一定社会的特定的思想、责任、公民道德及文化传统等内容,使社会成员获得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价值观、情感、技能等。
历史教育在这方面的渗透作用是其他课程所没有的。
二是现代社会对公民素质的要求正体现了中学历史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2)历史教育以人文教育为其根本价值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的教育,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人格养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础性作用。
从历史学科来看,历史包括了人的思想、行为、情感等各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教育就是“人”的教育,具有突出的人文教育功能。
具体表现在:第一,激发人的潜能,塑造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第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总之,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关注的是人的精神和情感,有血有肉的历史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有人说,历史如诗、历史如画、历史如歌,读史唯一需要的就是用心用情去体会、去体验。
因此,作为历史教师要用生动的历史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起其情感。
要避免说教或干瘪的叙述。
(3)历史课程对于个性培养具有独特的价值教育不仅要完成对学生的共性的培育,更要帮助学生发展个性——教育的核心价值。
个性培育要求就在发现和尊重受教育者现有的个性,并利用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促进受教育者的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素质自主、和谐、能动的发展,最终形成优良个性。
(4)历史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具有重要价值创造性是思维的最高级水平,是个体的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创造行为的综合。
“为创造性而教”成为教育所要追求的根本目标,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是所有学科教育都抛不开的主题,也是衡量学科价值的一个重要依据。
历史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历史作为包容了人类创造发明和进步历程内容的学科,它本身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创造性素材。
如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施政措施的学习,就不仅仅要看到措施本身,而且应该明确其措施背后都有一个对原制度的改革和创新过程;历史课程内容中大量的科学发明和改进背后都有一个创新的过程。
在历史教学中,能不能为创造性而教,关键是我们有没有充分挖掘历史内容中有利于创造性培养的因素。
二是历史本身的过去性、多样性特点,本身就有诸多的奥秘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对历史发展轨迹的探索同样是培养创造性的契机。
一、名词解释1、 中学历史教学目标:是在历史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历史学科特点和学习心理的基本理论为依据,对学生在历史学科上的学业发展及结果的一种具体的、现实的规定。
2、 历史概念:是指对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历史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后所得到的本质的认识。
它既包括了人类对基本历史事实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掌握,也包括了人们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所进行的本质的思维。
中学生学习的历史概念有两个层次: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3、 中学历史教学过程: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学生现有水平及身心发展特点(学生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运用一定的历史教学方法和手段(中介),引导学生自学地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和技能,发展自己的智力,形成一定的世界观、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达到社会培养目标的过程。
2、 论述题1、 简述中学历史课程目标的内容。
(1)知识与能力初中课程标准: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形成丰富的历史想像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