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调研报告(共8篇)期货调研报告(共8篇)第1篇期货考试资料期货从业资格考试辅导期货调研报告期货从业资格培训网校课程试听// CBOT大豆行情,这些外盘的交易时间正好是中国的夜晚,因此在这些品种的日评中,通常都会对隔夜外盘的情况.影响因素进行介绍,并指出对国内行情的影响。
3对行情的后市作预测。
准确的预测来源于对价格影响因素的分析,通常是综合运用基本面分析与技术面分析,日报主要以技术分析手段为主,以基本面分析为辅。
一般的顺序是先有选择地阐述近期需要关注的基本面情况,再通过一些技术分析方法.指标等,对后市作出一个大概的判断和推测。
4结论与建议。
依据上述分析,分析师最后通常会给出一个简要的结论和投资建议。
比如,建议“多空单继续持有”,“多空单适度减仓”,“适度建立多空单”,激进一点的会鼓励投资者“坚决持有多空单”,也有一些建议是带有条件的,比如,建议“在某某价位买进卖出”,“在某某价位止损”。
5免责声明和分析师简介。
免责声明是必不可少的。
这是所有报告发布机构对投资者的忠告,是对投资风险的提示,也是金融服务机构的自我保护措施。
常见的措辞有“本报告仅作参考,不作实质性的建议,投资者据此买卖,责任自负”等。
这些免责声明基本上由所在机构审核并加以固定的标准化文本。
有些日评还有分析师的简要介绍等。
期货日评应着重注意以下方面以文字叙述为主,辅以有限的核心数据和图表,短小精悍,抓住主要矛盾;要敢于亮出观点,切忌模棱两可甚至自相矛盾;积极寻找论据,并努力从多种途径来证明观点的可靠性;提出操作策略建议,但要留有余地等。
二.期货周报和月报期货周报.月报的内容比期货日评更加丰富,关注的时间段延长为中短期,对信息.事件的分析更为深入透彻,从格式上看更多地运用图表,整个内容篇幅也相应加大,更讲究文章条理和结构。
不过,由于时间周期拉长之后,评论者审视的角度有所变化,通常带有阶段性总结的味道,侧重于过程分析,并且更重视基本面因素的跟踪分析或修正以及对后市影响的评估。
期货周报和月报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行情回顾与小结.当期重大事件陈述及其影响评估.市场动态跟踪当期重要数据库更新和比较.关注要点的进展跟踪.相关因素变化分析.周线/月线中长期技术指标的变化及研读.后市展望和操作建议.免责声明等。
三.期货季报和年报由于期货季报和年报的周期较长,因而期货季报和年报更倾向于对行情的全面.系统.深入的分析,更侧重于基本面分析和供求平衡表内容的分析,对后市的分析预测也着眼于行情的大势。
而且,通常的篇幅较长。
随着期货业的稳步发展,期货季报.年报等中.长期报告越来越成为展示期货专业机构整体研究实力的载体。
期货季报和年报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宏观经济分析.市场形势.重要机会分行业或分品种分析.品种供求态势和长期价格趋势或区间的研判.相关因素分析.数据库更新.投资策略理念和原则性建议等。
期货专题报告期货专题报告是针对某一专门题材进行分析的报告。
专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背景介绍.专题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和必要性论述.相关因素深入分析.对行业和市场的影响程度分析.实证性研究.后市展望和投资建议等。
一.数据分析期货投资者对基本面特别关注,基本面状况的刻画与描述都依赖于数据,金融分析其实就是数据分析,数据会随着时间不断地更新和变化,当新的重要数据出现或即将出现时,就需要对基本面进行重新审视及评估。
因而围绕着新数据的公布,进行专题分析便成为期货分析中的一种常见类型。
比如,美国农业部每月l0日左右都会发布月度供需报告,公布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产品的供需平衡表,内容包括世界主要农产品生产国和美国的种植面积.收获面积.平均单产.产量.期初.期末库存和进出口量等各项指标。
月度供求报告是分析.判断农产品基本面的重要依据。
新的月度报告一公布,就会有大量韵分析报告出来,结合新的数据对市场作出分析预测。
随着商品期货金融属性的强化,另外由于股指期货等金融期货的上市,对宏观经济.金融数据的分析,日益受到期货专业机构和期货分析师的重视。
二.突发事件分析在期货市场上,意料不到的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
这些突发事件,既可能是政治.经济.贸易.军事.政策方面的,也可能是自然灾害方面的;既可能是已经发生的,也可能是尚未发生的,但市场严重关注的。
比如,“九一一”事件这类突发事件谁也没法预料,只能在发生后才引起人们关注,而一些经常发生的事件,比如铜矿工人罢工.自然灾害等,一直影响着并且会继续影响相关品种的走势。
由于这些事件影响重大且持久,不少报纸和网络会开辟专栏对这些突发事件进行评析。
中国期货市场运行时间只有20年,但投资者遇到的突发事件却并不少见,比如,“国家储备局收储大豆对期价的影响”.“迪拜债务违约对商品市场的影响”.“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市场的影响”等,都需要结合当时的形势认真分析。
三.重要因素专题分析众所周知,影响期货价格的因素有许多。
但在众多的因素中,既有直接的因素,也有间接的因素,各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也有明显的区别。
对一些重要且经常发挥影响的因素,如宏观经济和金融背景,投资者和市场分析人士会特别加以留意。
比如,美元汇率对铜价格的影响就是一个经久不息的话题,时常有人撰写分析报告。
四.市场结构及交易制度的分析在一般情况下,对期货行情的分析是从供需角度展开的。
然而,期货价格的涨跌有时还与市场结构及交易制度有着重大关系,如果忽视了后者的影响,必将造成分析中的重大缺陷。
总体来说,中国期货市场有起步晚.发育不充分的特点,因而若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市场结构及交易制度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是难免的,这将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结构和制度都会发生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对市场结构及交易制度进行分析,甚至作为课题加以深入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
对市场结构及交易制度进行分析,不仅可以解释一些现象,也能够推动市场进一步完善。
五.投资方法及理念分析探讨交易方法.理念也是期货专题分析报告中常见的一种类型。
尽管这种类型的评论时效性要求不高,有些并没有直接联系当时的期货行情,也没有对价格走势作出预测。
但由于针对投资者中一些错误操作方法或投资理念进行剖析,给人以很大的启发作用,因此颇受投资者欢迎。
一些期货成功人士撰写的经验体会报告更容易成为公众追捧的对象。
六.创新研究期货作为一类重要的衍生品,科学.理性的投资理念和方法必不可少,创新研究以金融工程的思想为核心,尤其注重数量化方法和工具的运用,逐步成为期货专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研究突破了传统的研究以分析价格趋势为核心的界限,不再局限于某一类品种,也不局限于价格趋势分析,研究视野更为宽广,不仅包括产品设计比如商品指数等.风险管理VAR模型等,还包括对市场的运行规律进行总结概括季节性等.投资组合的构建.程序化交易等。
随着未来金融衍生品.商品指数产品以及期权的陆续上市,创新研究将有长足的发展。
第2篇商品期货调研报告学_心得商品期货调研报告学_心得一.学_内容花生油商品期货调研报告二.学_心得随着现在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饮食,特别食用油方面,更是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通过这次的调查,让我对花生油的销售需求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三.调研时间选择年4月1.调研地点选择山东省,河南省2.调研对象选择花生油3.调研重点调查有关花生油的市场需求4.调研数据来源于网上调查现有的数据和中国数据库,国家统计局的5.调研报告格式和用语规范紧密联系专业所学知识和调查内容,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
6.调研结论市场增长趋势纵观今年的笔记本电脑市场,我们不难发现,笔记本的四大发展趋势也愈加明显。
技术的不断升级化.款式配置的齐全化,不但没有让笔记本平添些许“贵族”气息,反而令其日趋平民化,加之销售渠道的多样化,让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年势必是笔记本飞速发展的一年。
无论是技术.产品抑或市场与渠道,都让我们有了更多无限期待。
,笔记本市场市场的竞争会更加激烈,新技术与新产品会较今年更加异彩纷呈。
7.模拟调研品种花生油8.时间年4月地点山东省,河南省对象花生油重点了解花生油的市场需求数据目前,中国在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08个,占10.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约70个,占6.9;民营企业834个,占82.4。
年产量10万吨以上食用植物油企业30个,总产量达1079.9万吨,占入统计食用植物油企业总产量的62.4。
花生油的脂肪酸构成好,易于人体吸收消化,是华南地区最受欢迎的油种。
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年度,我国花生新增供给量达到1380万吨,该年度花生食用消费量达到630万吨,榨油消费量达到620万吨,较上年度降低25万吨,该年度花生出口量为70万吨,交-年度降低10万吨,该年度花生需求总量为1407万吨。
我国花生油新增供给量为195万吨,花生油使用消费量为190万吨,出口量为2万吨,花生油需求量为192万吨。
目前,中国花生油生产企业主要位于山东省.河南省。
最大的花生油生产企业是山东鲁花集团有限公司,年生产花生油达到100万吨,位于山东省莱阳市。
结论花生油主产在中国,是老百姓理想的食用油,其味浓香扑鼻,更适合中国人讲究色.香.味的传统_惯,而且在性价比上更为普通工薪阶层所接受。
更优胜者,从医学角度来讲,花生油.花生及其制品,富含维生素A.E.B1.B2及大量的锌.钙等微量元素。
所以相信在未来,花生油势将成为健康食用油的未来,也将走进更多普通老百姓的厨房。
第3篇台湾证券期货业考察调研报告台湾证券期货业考察调研报告一.台湾证券市场概况台湾证券市场始于1953年,当时政府因征收地主土地而发行的土地实物债券,以及台泥.台纸.农林.工矿等四家公营事业公司的股票,连同台湾省政府发行的政府公债,逐渐在市面流通,形成证券店头市场。
1962年台湾证券交易监管机构整合,成立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是台湾金融业的统一主管机构。
1985年----1990年,台湾曾经历过一场惊心动魄的股市泡沫。
1985年7月台湾股市从600多点启动到1987年10月到达4600多点。
受当时美国股灾影响,台湾股市狂跌了近3个月,一直跌到2300多点。
之后行情迅速恢复,至1988年9月到达高点8870点。
受台湾金融当局宣布开征资本利得税影响,股市开始第二次暴跌,最低至4873点。
随后,管理层在投资者的巨大压力下宣布取消资本利得税的计划。
1989年上半年指数快速收复失地,到6月创9000点新高,并在随后的几天内如期突破万点。
1990年1月,股市开始了最后的疯狂,创出了12495点的历史新高。
当时市场乐观情绪的弥漫已经无法控制,人们认为股指将很快突破15000点。
1990年爆发的海湾战争终于刺破了这场超级股市泡沫。
从1990年2月到10月,股市由12682点狂泻到2485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