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肿瘤的介入治疗(最新)

肿瘤的介入治疗(最新)

肿瘤的介入治疗
介入放射学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介入放射学 是指在X线、CT、B超等影像设备导向下,将特制的导管或器械经人体动静脉、 自然管道、术后的引流管道或直接穿刺抵达病变区域,进行影像学诊断或取得组 织细胞、细菌或生化方面诊断,同时进行各种特殊的治疗。
介入放射学现状 七十年代以来,介入放射学有了飞速发展,逐步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学科,且已 经分出一些分支:如心脏介入放射学、神经介入放射学、肿瘤介入放射学等。
肿瘤介入分类
1.血管内介入包括:经导管动脉灌注术和经导 管动脉栓塞术。 2.非血管内介入包括:无水乙醇消融术、射频 消融术、微波消融术、氩氦刀、高能聚焦超 声和粒子植入术等。
常用器材
1.穿刺针 由针套和针芯组成,有的带闭塞器。 2.扩张器 用以扩张穿刺部位的穿刺孔及皮下组织,减轻血管的损伤。 3.导丝 又称引导钢丝,用于引导导管的插入、通过,加强导管的本原理 1.正常肝脏血供70%~75%的来源于门静脉, 25%~30%来源于肝动脉;而肝癌血供的 95%~99%来自于肝动脉,是经肝动脉栓 塞术的解剖学基础。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基本原理 2.肝癌血管具有虹吸作用,肿瘤血管缺乏平 滑肌,肿瘤组织无库普弗细胞,缺乏吞噬 能力,有利于碘化油较长时间并特殊集聚 在肿瘤血管及组织内,使其缺血缺氧坏死, 而对正常肝组织影响较小,此为经肝动脉 栓塞的肿瘤生物学基础。
• 动脉灌注化疗与血管造影一起进行 • 采用Seldinger技术 • 导管选用4F/5F Cobra、RLG、VER、Headhunter、Simmons等多
种型号 • 肿瘤供血靶动脉插管造影及药物灌注 • 选择敏感抗癌剂:DDP、5-Fu、MMC、ADM或EPI、MTX、NVB等 • 间隔4~6周重复治疗
化疗栓塞术的副反应及并发症
栓塞后综合征:大多数肿瘤栓塞术后,原因是器官缺血、水肿和肿瘤组织 坏死。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发热、疼痛和麻痹性肠淤血等。发热通常为 低热,1周内可恢复正常。
误栓和异位栓塞:导管不能超选择插管、栓塞剂选择不当、注射造影剂压力 过高等造成栓塞剂反流,误栓其他器官。栓塞的靶动脉与其他器官有侧支循环 可造成异位栓塞。 插管所致并发症 感染和脓肿形成:严格无菌操作,于术前、术后使用广谱抗生素。
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虽是治疗实质性恶性肿瘤的重要方法,但仍存在着 灌注药物从给药器官快速排泄及不能显著降低全身毒副作用。
动脉栓塞术:为饥饿疗法。
70年代开始采用选择性栓塞肿瘤供血动脉,即采用血管栓塞剂,如明胶海 绵、不锈钢圈、自体血凝块等暂时或永久的阻断肿瘤供血,使瘤体缩小,利 于手术切除和减少术中出血。但是,一般栓塞在较大的动脉及分支,短时间 内易形成侧支循环,又恢复供血,治疗效果欠佳。
恶性肿瘤的化疗性栓塞
化疗栓塞术:为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和动脉栓塞术相结合
将栓塞所致的肿瘤缺血作用和化疗药物的抗肿瘤作用相结合,达到杀死肿瘤 组织的目的。 近10几年,新的药物剂型出现,将抗癌药物和栓塞剂有机结合在一起注入靶 动脉,既栓塞肿瘤组织末梢分支,阻断血供,又可缓慢释放化疗药物起到局部 化疗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栓塞剂:碘油乳剂、微囊或微球等。 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和延长局部药物作用时间,同时降低全身药物浓度,减少 毒副作用。
经内乳动脉插管进行栓塞化疗
三个疗程介入治疗后,肿瘤明显缩小
食管癌的介入治疗
供血:颈段食管(甲状腺下动脉)、胸上段(支气管动脉)、胸下段(食管固有 动脉)腹段食管(胃左动脉) 适应于局限于一个供血段,无明显转移者、不能手术者、术后残留者。
操纵导管,必要时作交换导管用。 4.导管 是的关键设备,多由塑料制成。导管应具有合适的硬度、弹性、柔软
性、扭力、塑形记忆力,管壁应光滑。导管的粗细采用法制标准(F 编号)表示,1F=0.355(0.013英寸),常用者5-8F 。 5.连接开关 常用二通和三通开头,用于连接导管的尾端,便于冲洗导管和与
高压注射器连接。 6.导管插入鞘 用于引导导管顺利地进入血管,也主要用于导管交换。
导管鞘
穿刺针
半自动切割式活检针 PTCA导丝
导管
微导管
介入治疗Seldinger穿刺法操作流程
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0.5厘米处触及股动脉博动最强处作为穿刺点
恶性肿瘤的化疗性栓塞
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为靶动脉给药,局部药物浓度高, 全身毒副作用小,对肿瘤重复打击,肿瘤杀伤能力强。
介入放射学优点 为疾病诊治开拓了新的途径,操作简便安全、快速有效、损伤小、合并症少、费 用低等诸多优点,展示了广阔的前景,特别对一些以往认为是不治或难治之症, 治疗效果明显。
介入放射学范畴
就其涉及的临床范围而言可分为: 1、肿瘤的介入 2、心、血管疾病的介入 3、神经系统疾病的介入 4、其他非肿瘤病的介入
肝癌的介入治疗
我国肝癌多为继发于肝硬化的原发性肝癌,且多为晚期,手术切除率仅5.5~ 28%。介入治疗为不能手术切除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在小肝癌的治疗方面显示介入治疗也可达到与外科手术相似的疗效。 血管内介入治疗
经导管肝动脉灌注化疗(TAI)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 肝动脉-门静脉联合栓塞术(TAPVE)
病例1 肝右叶巨块型肝癌 介入治疗前CT
介入前造影
介入治疗后20天CT
病例4,肝右叶巨块型肝癌,
肝动脉造影见肝实质中肿瘤染色明显, 经3次肝动脉化疗栓塞后,肝动脉造 影见丰富的肿瘤血管及肿瘤染色消失。
肺癌动脉灌注化疗
供血动脉:支气管动脉、肺动脉、肋间动脉、锁骨下动脉、内乳动脉 适应于不能切除、但无广泛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
右侧中央型肺癌
C
D
C.右侧支气管动脉造影显示肿瘤供血丰富 D.灌注1次后肿瘤明显缩小
左侧中央型肺癌
C C.支气管动脉造影见肿瘤血管丰富,染色明显
乳腺癌的介入治疗
供血:乳腺内乳动脉、腋动脉 适应于晚期局部原发性乳腺癌、炎性乳腺癌、可手术的乳腺癌术前辅助治疗。
女性巨大乳腺癌患者,四个疗程化疗后,效果不明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