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九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效应
第九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效应
实际采取行动所经过的时间,也称为行动时 滞。
3. 影响内部时滞的因素: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
对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预见能力,反映灵敏 度、制定政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与速度, 等等。
二. 中间时滞
中央银行采取行动之后到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 机构相应改变其信用供给量所花费的时间过程。 长短取决于:央行调控及其手段是否有力;央 行的地位与威信;商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体制 特征、管理水平、人员素质、工作效率等。
第九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效应
第一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概述
一、货币政策传导要素
1.
2. 3.
4.
5. 6. 7.
货币政策工具 中介指标 最终目标 中央银行 商业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 金融市场 企业和社会公众
二、货币政策传导过程
1. 货币政策的机构传导
2. 货币政策的经济变量传导 3. 货币政策综合传导过程
4. 预期效应:强调在货币政策发生变化时,人
们对未来利率、价格和名义收入的预期对于 经济活动的影响。
第二节 凯恩斯学派与货币学派的理论分歧
一、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1. 产品市场的均衡:IS曲线
① 消费函数:C=C(Y)=a+bY ② 投资函数:I=I(r)=Ip-dr
③ 产品市场均衡条件:
一. 内部时滞
内部时滞是指中央银行从认识到制定实施货币 政策的必要性,到研究政策措施和采取实际行 动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中央银行内部认识、 讨论、决策的时间。
1. 认识时滞:从客观需要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
中央银行认识到这种必要性所经过的时间, 称为认识时滞。
2. 行动时滞:从中央银行认识到这种必要性到
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Ms r I E Y
R
4. 开放经济下的IS-LM-BP模型
r r1 r0
LM1
LM
IS
0
Y2 Y1 Y0
Y
二. 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1. 资产组合效应传导机制:
R Ms B A C(I) Y
2. 财富效应传导机制:
Ms
r
Ps
W
C
Y
3. 托宾投资q理论:
q=企业真实资本市值/资本的重置成本 传导模式: Ms Pa Ps q I Y
三. 外部时滞
外部时滞是指从货币当局和金融机构采取货 币政策行动和变化信用供给量之后,到主要 经济变量(如产出、名义收入)达到预期目 标所花费的时间过程。也称为“效应时滞”。 可分为决策时滞和生产时滞。
影响外部时滞的因素:
1. 投资者和消费者对市场变化及信息的反映速
2.
3.
4. 5. 6. 7.
2. 财富效应:由货币政策改变导致货币供应量
增减而对人们拥有的财富产生影响,并进而 引起人们消费支出变化的现象。 货币政策可通过三个途径诱发财富效应: ① 价格诱发的财富效应 ② 利率诱发的财富效应 ③ 真实现金余额效应
3. 信用供给可能性效应:强调利率变动对投资
支出的直接影响,从资金供给者角度,对贷 款人的利率弹性和贷款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
三. 两种理论的区别
1. 重视的中介指标不同。 2. 凯恩斯学派关于货币供给增长的名义收入效
应小于货币学派的判断。 3. 货币是否为影响收入和经济活动的唯一因素。 4. 货币对国民收入的变动是否有直接影响。 5. 传导机制从何开始。
第三节
货币政策传导时滞
货币政策时滞是指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 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 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货币政策综合传导过程
金融机构
央行
存款准备金率
再贴现率 准备金、基础货 币、利率、贷款 量、货币供应量
企业及社会公众
投资、消费 社会总需求 国民收入、失业率、物 价水平、国际收支
金融市场
买卖有价证券 短期利率 长期利率
三. 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的四条途径
1. 资产结构调整效应:在资产总额一定的情况
下,理性的经济主体会选择最优资产结构, 如果中央银行调整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发 生变化,则经济主体会合理安排各种资产的 持有比例,直至所有资产的边际收益率相等 为止。
Y=C(Y)+I(r) =a+bY+Ip-dr Y=(a+Ip-dr)/(1-b) =K*(a+Ip-dr)
r IS曲线 Y
o
经济含义:对于任一给定的均衡利率(由货 币市场供求决定),总有一个产品市场的 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的均衡国民收入。
r
LM曲线
0
y
经济含义:在货币供应量既定的条件下
,对于任 一给定的国民收入,都有一个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 的均衡利率。
3.
凯恩斯学派的一般均衡理论:IS-LM模型 两大前提:经济中只存在货币和债券两种资产; 金融市场通过利率变动达到均衡。
LM r LM2 LM0
r
LM1
r0
E0 IS
r2 r0 r1
E2 E0 E1 Y2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货币供应量变化时曲线的均衡 变动
度。 货币政策实施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经济发展水平及宏观或微观经济背景。 内在时滞。 货币政策力度大小。 货币政策实施所选择的时机。 社会公众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