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

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

[ 4] ( P241- 243)
前理解指阐释者阐释文本之前就已具有的特定历史 和文化背景、 前观点和前假定。前理解与阐释者形成一 种活的联系 , 有什么样的阐释者, 就有什么样的前理解。 解释通过文本解释获得存在之意义 , 通过活的联系输入 前理解 , 于是开始新一轮文本阐释, 如此循环不断。海氏 存在论语言释义学将理解视为语言活动 , 将意义在循环阐释中不断生成, 这一思想正是后现 代美学语言学转向的 阿基米德点 。 海氏学生伽达默尔 1960 年出版的 真理与方法 标志着美学中的语言释义学独立踏上 后现代发展历程。海氏那里, 释义学只是此在探求存在与真理的手段 , 其释义学美学不过是 其存在论美学的一个分支而已 , 并不具备独立的地位。伽达默尔使释义学美学作为一门独 立的显学突现出来。与海氏美学以存在 ( 此在 ) 为中心不同 , 伽达默尔美学以理解为中心 , 他 继承海氏关于理解的本体性、 历史性及语言性的见解, 把理解推进到现实的历史运动过程 中, 推进到历史的世界整体经验之中: 理解和对文本的解释 , 不仅仅是科学关注的现象, 而 且它显然地组成了人类的整个世界经验 。
[ 4] ( P 175)
理解总是透过现象来探究存在之意义 : 此
在现象学的 Logos 具有阐释的性质。通过阐释, 存在的本真意义与此在本已存在的基本结 [ 4] ( P175) 构就自居于此在本身的存在之理解宣告出来。此在的现象学就是释义学 。 在海氏那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 因而海氏把事件当作词语 , 并通过语言探索存在之意义。海氏现象学释 义学也即语言释义学 , 其主旨表现在下列循环模式 :
[ 4] ( P15)

样海氏以存在论的主体性消解了康德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性 , 以存在者之存在消解了存在 者之本质, 完成了康德的美学革命, 赋予了美学的本体论地位。海氏存在本体论, 不仅使康 德以来的近代美学问题( 二元对立的调解) 迎刃而解 , 而且使尼采以来的现代美学的本体论 地位得到奠定。西方美学从此成为有根的文化。海氏美学意味着对近代美学的彻底革命, 意味着现代美学的完成。如下图所示:
[ 4] ( P30- 31)
海氏认为在认识论前提下解决康德的问题是根本不可能的, 必须跳
出这个圈子, 从存在论的本体论出发, 才能解决认识论的二元对立。认识论关注存在者之本 质; 而存在论关注存在者之存在 , 它既强调存在者在现实中出现的实际状况 ( 即实存) , 也强 调存在者之固有本质 , 并且认为万事万物因人而在。人是具有超越性的存在者, 海氏称为 此在 , 此在的存在是一切科学的根源 , 美学以及 各种科学都是此在的存在方式 。
2003 年 5 月 第 27 卷 第 3 期
安徽大 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May 2003 Vol. 27 No. 3
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
张公善
( 浙江大学 国际文化学系 , 浙江 杭州 310027) 摘 要 : 海德格尔美学在存在维 度上标志着西方现代 美学的完 成 , 而在语 言维度上 又标
[ 7] (P49)
伽达默尔那里 , 理解的关键是 视界融合 ,
即文本的视界与阐释者的视界互相 融合 而产生超越两者的新的视界。与此相应 , 历史在 伽达默尔那里已非纯粹的自然史, 而是历史的真实面貌与人对历史的理解互相作用而成的 效果史 。我们可以看出 , 海氏关注的存在的意义, 到伽氏手里已被置换成理解的意义; 海 氏的存在史成了伽氏的理解史。 德里达在伽达默尔基础上给予释义学真正的后现代转折。德里达认为伽达默尔仍然有 逻格斯中心主义和声音主义倾向, 因为在伽达默尔那里语言仍优先于理解 , 理解是在语言之 基础上的理解, 同时虽不存在统一的本质的意义 , 但意义还具有着一种可理解的同一性( 如 把文本的意义作为一种视界) 。德里达力图发动一场彻底的革命: 打破语言中心主义、 打破 逻格斯中心主义。他认为意义在于差异性和不确定性 , 意义在于解构而不在于理解。于是 文本成了能指的游戏。然而德里达无中心的愿望最终也是作茧自缚。他砸烂了语言中心主 义和逻格斯中心主义 , 却无法逃避文字中心主义和解构中心主义的命运。正如艾伯拉姆斯 对他的致命批评 : 德里达的文本密室是一个全封闭的回音室 , 其间意义被化解成一种无穷 24
海氏美学与后现代美学在存在与释义学两大维度的主要区别如下:
海氏美学 后现代美学
* 建设性 ( 建立存在之真理的权威 ) * 解构性 ( 颠覆存在的权威 ) 存在 * 以存在 ( 此在 ) 为本体 * 以存在的踪迹和游移为本 体( 以解构 为本体 ) * 语言优先 * 文本是真理家园 , 循环阐释中 , 意 释义学 义不断生成 * 作为存在论 诗学 : 批判非诗意的栖 居 * 字符优先 * 文本是能指的游戏 * 作为文本政治学 : 颠覆资产 阶级国家机 器 , 颠覆一切中心
尽的言语模仿, 一种从符号到符号的纵横交错的反响, 这些符号似幽灵般渺无踪影 , 不是源 出任何声音 , 不具有任何人的意向 , 什么也不意指, 只是在真空中跳荡 。
[ 8] ( P333)
以德里达为
代表的解构主义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整个后现代美学的代码 , 因为后现代美学思潮都不同 程度地带有解构与语言释义的特征 , 只不过解构的目标不同 , 通过语言所释之义不同罢了。 比如 , 后现代女性主义通过本文解构的是男性中心主义、 白人中心主义、 白人女性中心主义 等等 ; 新历史主义将文学史作为文化文本, 要求文学史本文颠覆以前文本意识形态重建批评 家意识形态话语 ; 后殖民主义则借助文本批判西方人眼中、 心中、 手中的东方主义, 批判帝国 [ 6] ( 第五编) 主义和欧洲文化中心论 海氏美学作为后现代美学的开始, 如下图 :
[ 1]Βιβλιοθήκη 现代西方美学以存在为核心, 而后现代西方美学则以语言为核心。 海氏美学思想一方 面确立了存在的本体地位 , 从而标志现代西方美学的完成; 另一方面又开拓了语言释义学的 存在领域 , 从而又标志着后现代西方美学的开始。如果说康德美学问题( 人的二重性问题 ) 之解决标志着近代西方美学的终结和现代西方美学的开始, 那么海氏思想工作的终结也标 志着现代西方美学的完成和后现代西方美学的开始。 海氏的存在本体论美学与语言释义 学美学就象两盏明灯照亮了美学的未来之路。中国主流美学对实践的关注, 往往是以牺牲 存在、 语言的维度为代价的。中国当代非主流美学如生命美学、 超越美学、 修辞论美学, 否定 美学等往往在青眯存在( 此在 ) 与语言的同时 , 又漠视了实践的基础功能。未来美学应走辩 证综合之途, 那就是生存 实践 语言三位一体之美学。
二、 海氏美学是后现代西方美学的开始
后现代美学派别林立 , 如解构主义、 女性主义、 新历史主义、 后殖民主义、 后现代主义等 等, 其思想观点各异 , 但有一点共性 : 以语言为核心。语言何以成为后现代美学的核心? 这 是因为后现代美学是以 1968 年 五月风暴 为精神导师的, 学生革命没能推翻资 产阶级的国家机器, 却遭受无情的镇压。严酷的现实使他们将斗争的矛头从国家机器转向 语言。语言是作为知识分子最熟悉的领域。颠覆语言 , 既能发挥特长、 保全自己 , 又能实施 颠覆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隐蔽目的。或许可以说 , 颠覆是所有后现代美学思潮的灵魂, 而语 言则是他们用来颠覆的工具。表面的语言( 文本 ) 批判隐藏着内在的颠覆 : 颠覆现行的国家 机器 , 颠覆逻格斯中心主义, 颠覆一切中心。 海氏正是在颠覆与语言这两方面真正启动了后现代美学。诚然, 颠覆在尼采手里达到 某种极至 , 他的 重估一切价值 、 上帝已死 的命题可谓颠覆的化身。于是有人将尼采视为 [ 3] ( P96) 后现代主义的源头, 并称他是 当代西方哲学中最有影响的人物 。 但我以为尼采颠覆 有余而建树不足 , 而且其思想的归宿乃是上帝化的 超人 。他没能挣脱近代二元对立的认 识论法网。海氏接过尼采的颠覆大棒, 从古希腊巴门尼德、 赫拉克利特那里汲取 存在 乳 23
[ 2]
一、 海氏美学是现代西方美学的完成
近代西方美学是一种认识论美学, 它在黑格尔那里得到最为完备的体现。整个西方现 代美学就是以反对黑格尔为代表的知识本质论为开端的。叔本华、 尼采首当其冲致力于对 黑格尔美学中那个居于人类思想宝座的绝对理性展开颠覆 , 其间经由弗洛伊德、 维特根斯坦 和海德格尔等人的努力, 这个绝对理性的神话才彻底破灭, 一种新的观念的现代美学才得以 确立。 现代美学一开始就肩负双重使命: 一是反对理性本质主义美学, 恢复实存和性灵生命在 美学中的地位; 一是反对美学认识论地位 , 重新奠定美学的本体论地位。前一使命由尼采、 弗洛伊德等人完成, 后一使命由海氏完成。尼采和弗洛伊德彻底动摇和打击了以黑格尔为 代表的理性本质主义 , 扭转了近代美学一边倒的认识论倾向 , 恢复了主体生命在美学中的地 位和作用。尤其是弗洛伊德, 使理性意识再也没有立足之地 , 他使无意识性本能凸现为现代 思想的地平线上的一道亮景, 被认为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但是他们在美学的本体 论上仍是固步自封, 他们反对理性本体 , 却将自己的权力意志和 力必多 ( Libido 即性本能)
收稿日期 : 2002- 09- 30 作者简介 : 张公善 ( 1971- ) , 男 , 安 徽巢湖人 , 浙江大学国际文化学系 2002 级文艺学博士研究生 .
[3] ( P32)
22
冲动当作另一种本体即非理性无意识本体。无论是理性本体还是非理性本体, 都不是真正 的本体。因为理性或非理性都属认识论的范畴。尼采和弗洛伊德不过是将认识论从一个极 端( 理性) 推到另一个极端 ( 非理性) 而已 , 还只是在认识论里兜圈子。现代美学本体论的真 正完成者是海氏。海氏直接从康德问题入手 , 他有两个目的: 一是要确定美学的本体论地 位, 二是开辟美学更广阔的前景。这两大目的亦即美学的本源与归宿问题。 康德美学( 判断力批判 ) 是其认识论( 纯粹理性批判 ) 与伦理学( 实践理性批判 ) 的 桥梁。康德使美学脱离认识论 , 在其哲学体系中为美学争得了合法地位。但康德囿于笛卡 尔的 我思故我在 的认识论前提, 因而无法真正解决自然必然与自由、 物质与精神、 纯粹理 性与实践理性等二元对立。尽管康德发现了问题 , 并力图以美学为手段解决这个问题, 但最 终事与愿违, 没能把 心中的道德律 与 头顶的星空 内在沟通起来。海氏指出 康德耽搁了 一件本质的大事 : 耽搁了此在的存在论 , 而这一耽搁是由于康德继承了笛卡尔的存在论立场 才一并造成的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