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共34页PPT资料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共34页PPT资料
山区位于山庄西北部,面积443.5万平方米。山区占了整个园林面积 的4/5。从西北部高峰到东南部湖沼、平原地带,相对高差180米,形 成了群峰环绕、色壑纵横的景,山谷中清泉涌流,密林幽深最引人注目 的是遥相对立的两个山峰上的亭子,一个叫“南山积雪”,一个叫“四面云 山”。在亭子上远眺,山庄的各风景点,山庄外的几座大庙,以及承德 市区,周围山上的奇峰怪石,都可以一览无余。在另一座山峰上还有一 座亭子叫“锤峰落照”,在这里磬锤峰首先映入眼帘,每当夕阳西照,磬 锤峰被红霞照得金碧生辉,故名“锤峰落照”。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冬日下的承德避暑
山庄显得干净肃穆。宫殿区的建筑虽然严格恪守“天子 身居九重”之制,但却具有北方四合院朴素简洁的特色, 不用黄琉璃瓦,代以灰瓦盖顶青砖砌墙,使宫殿区的建 筑与整个山庄的建筑风格相一致,显得既古朴,又淡雅。
避暑山庄周围寺庙共占地47.2万平方米,博仁寺、博善寺、普乐寺、 安远庙、普宁寺、普佑寺、广缘寺、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广安 寺、罗汉堂、殊像寺等12座金碧辉煌、雄伟壮观的喇嘛寺庙群,是清政 府为安抚中国西北蒙、藏等少数民族,加强边疆管理而建造的皇家寺庙。 寺庙之集中,规模之宏大,建筑之精湛,寺庙中大量佛像、祭器制造技艺 之高超,使其成为藏传佛教圣地之一。
颐和园作为皇家园林的气势高贵是有的,但
从风景审美的角度言,比不上江南的娟秀宜人 和楚楚动人,更缺乏西子湖的水灵和妩媚。它 给我的感觉是比较“粗”。
承 德 避 暑 山 庄 篇
承德避暑山庄又称热河行宫,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 处理政务的场所。与北京故宫相比,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 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 风光,是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避暑山庄分 为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
烟雨楼位于青莲岛。此岛位如意洲北,隔湖,曲桥相通。 烟雨楼布局紧凑,庭院古松挺拔,庄严;院外遍植荷、苇、 蒲、菱,素淡,庄严、素淡形成对比。附属建筑设计颇见匠 心,一高一低,一远一近,一洞一院,一山一水,既调剂了 精神气氛,又丰富了整体内容。假山洞府给青莲岛以幽静; 翘檐松枝赋烟雨楼以飞动;白墙月门增添秀气;回廊曲径表 现含蓄。山雨迷蒙、风卷云低之时,烟雨楼湖山尽洗,雨雾 如烟,水空一色,天地无分
颐和园鸟瞰图,昆明湖呈寿桃状,万 寿山呈蝙蝠状,意为“福(蝠)寿呈祥
”
苏州街倚山临河而建,仿江南水乡的意味,小巧玲珑, 有那种小家碧玉的清丽之美,但从建筑规整的布局上我们 不难看出它与江南庭院“师法自然,曲径通幽”的特点还 是有所差别的,或许这就是皇家园林的大气和庄严的体现
沿昆明湖北岸横向而建的长廊,长728米,共273间
中 国 古 典 园 林艺术104 Nhomakorabea 颐和园篇
颐和园(Summer Palace)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颐身清漪 园,为三山五园(三山是指万寿山、香山和玉泉山。)三座山上分别建 有三园(清漪园、静宜园、静明园,此外还有附近的畅春园和圆明园, 统称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 290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 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 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
, 像一条彩带横跨于万寿山前,连结着东面前山建筑 群。长廊中有精美柁画 14000多幅,素有“画廊”之美 称。
颐和园的建筑用黄,赤,绿,蓝等颜色的彩绘锦缎纹样 装饰,颜色鲜明,形成一定的艺术气氛,更突显了这 座为皇家独有园林的高贵 典雅。
石舫又名清晏舫,在英法联军入侵时,舫上的中式
舱楼被焚毁,后按慈禧意图,将原来的中式舱楼改建 成西式舱楼,并取河清晏之义,取名清晏舫。 船体乃用巨石雕成,全长36米。船上二层白色木结构 楼房,都用油漆装饰成大理石纹样,顶部有砖雕装饰 ,精巧华丽,是颐和园内著名的水上建筑珍品
观鱼亭,精于巧布,周围古木参天,曲径通幽,怪石嶙峋,取法自
然又高于自然。钓鱼台的栏杆,牌栏上无不镂刻着只有北京恭亲王府才 有的蝙蝠花纹。
观荷亭,“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让人置身 于江南水乡的感觉。
恭王府假山是用糯米浆砌筑成的,非常坚固,山上置两口缸,
缸底有管子通到假山上,通过往缸中灌水的办法来增加院中的湿度, 过去整个假山上都长满了青苔。假山正中有一康熙皇帝为其母祝寿写 的“福”字碑,这是恭王府的“三绝”之一,碑石长7.9米,贯穿整座假山 。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 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 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以 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 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 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 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 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 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 的名义动用银两(据专家考证, 应为500至600万两白银),由样 式雷的第七代传人雷廷昌主持重 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
恭王府花园又名萃锦园,建于1777年,全
园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有古建筑31处。园内环山衔水,曲廊亭 榭,山石古木,曲折掩映,花草铺地,树木成荫,明廊通道。其 最大特点是融江南园林艺术与北方建筑格局为一体,汇西洋建筑 及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为一园,既体现皇家的气派和威严,又具民 间的精巧和细腻,可谓“人间神仙府”。西式门、福字碑、大戏楼并 称恭王府之“三绝”。是北京现存王府园林艺术的精华所在,堪称“ 什刹海的明珠”。
西路的主要景观是“湖心亭”。这里以水面为主,中间有敞轩三间,是观赏 、垂钓的好去处。水塘西岸有“凌倒影”,南岸有“浣云居”,北岸轩馆五间叫“花 月玲珑”及“海棠轩”。南岸山上有一段城堡式墙垣,长约50米,雉堞、洞券俱全 ,石额书曰“榆关”,山径石碣书“翠云岭”。榆关东北有一座海棠式方亭,名“妙 香亭”,二层八角式。
恭王府大戏楼,建于同治年间(1862-1874), 是恭亲王及其亲友看戏的场所。建筑面积685平方米 ,高大宏伟,气势不凡。其建筑形式采用三卷勾连 搭全封闭式结构,由于建筑结构的合理,使大楼具 备良好的音响效果。楼内不装扩音设备,完全凭借 演员的本色发音,因之音色纯正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