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携程未来经营的建议
以比重论短长
服务业中的各行业在美国GDP中的比重就短期而言还是比较稳定的,但从长时段观察,不同行业的变化还是很明显的。
首先,在GDP中的比重增加最为明显的有两个行业,一是金融保险房地产业;二是专业和商务服务业。
此外,教育医疗和社会救助业以及信息业和娱乐休闲餐旅业的发展也不容小视。
其次,在GDP中的比重逐年下降的,主要包括批发业、零售业和运输仓储业等传统服务行业。
最后是在GDP中的比重基本保持不变的,如公用事业和其他服务行业。
未来大有可为
服务业结构的变动有两层涵义,第一层是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结构变动,第二层是服务业内部的结构变动。
就第一层涵义而言,美国服务业不仅是美国GDP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67.5%),而且在提供就业岗位方面,也是最为关键的(83.6%)。
考虑到中国的服务业在整个GDP中的比重不到40%,其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也不到35%,因此,以目前中国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中国服务业的未来发展大有可为。
就第二层涵义而言,对中国的启示更大,它直接说明了哪些行业应该是中国重点发展的。
知识型服务业是发展方向
从美国的情况看,金融保险房地产业、专业和商务服务业、教育医疗和社会救助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逐渐超越其他服务行业,成为服务业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而贸易、运输和仓储业,其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则相对降低。
按照一般的解释,前者属于知识密集型的服务行业,而后者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的行业。
换言之,知识型的服务行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长期而言中国政府要培育知识型服务业,但这绝不意味就可以不重视其他服务业,甚至抑制其他服务业。
把眼光放长远
服务业的结构演进是个自然而且长期的过程,并非短期内调整就可得到。
美国的服务业是经过几十年发展才形成现在的格局。
更何况非知识型服务业仍具有
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它们在就业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优势。
即使在美国,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服务行业仍然是批发、零售以及娱乐餐饮业。
考虑到中国人口众多,有着非常实际的就业现实压力,扶植这些行业的发展,也能够有效帮助解决就业问题。
特别是具体到不同的地方,更应该把地方的实际情况和不同服务行业的特点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发展服务业。
对于那些尚不具备知识型服务业的地区,切不可求新求大,一味贪图发展所谓的“新型服务业”或者“现代服务业”。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系
至于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关系,从中国的实践看,目前存在着两个误区。
第一个是认为我国已经是个制造业大国,就应该继续把制造业做大做强,因此可以适度忽略服务业的发展。
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看,制造业创造的GDP总量会越来越大,因此确实应该继续推动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但是从其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来看,制造业将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而服务业的比重将会更大。
忽略服务业意味着和产业调整的大势不符。
第二个误区是跳过制造业,直接发展服务业。
除非某些地区拥有发展服务业的天然资源,如有风景名胜古迹,或是当地高校的科研力量雄厚;或者占有独特的地缘优势,如在制造业基地周边,否则制造业的发展将是必经的阶段,无法跳跃。
即使凭借政府力量短期内能形成一定的规模,长期来看也是不可持续的。
制造业和服务业最好能够形成一种互补共生的关系,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