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肿瘤(总论与良性)
甲下骨软骨瘤(甲下骨瘤)
发生于指(趾)末端的骨软骨瘤。 位于背侧者,指甲翘起,变形,疼痛, 甲下出血,色素沉着。 位于腹侧或外侧,磨破皮肤引起感染。 X线显示为指骨末端的丘形或蘑菇状骨性 突起。
成软骨细胞瘤 (chondroblastoma)
占原发性骨肿瘤的1%,是唯一好发于骨 骺的肿瘤。膝关节周围占77%。 好发于10~25岁,关节附近疼,病史数月 或数年。 病变位于骨骺或骨端,呈圆形或卵圆形 透光区,轻度膨胀,无分隔,有硬化边, 可跨越骺板生长,50%有钙化。
密度可高可低、 多数边缘较淡
骨旁多愈向外 围愈少 常环绕骨骼、 边界不清
密度较高、边缘较 清楚
分布较均匀,有时呈 外周性或边缘性分布 偏于一侧,肿块大, 中心可见坏死、囊变
诊断原则:
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多样性和相互 重合性及可变性,所谓典型表现,实际 是肿瘤某一阶段的常见表现。 一个可靠的骨肿瘤的诊断必须依靠临床、 病理和影像学的结合(三结合原则)。 在结合临床方面,须注意发病年龄、病 变部位以及发病过程,必要时要亲自看 病人,问病史,补充必要的检查。
一、骨瘤( osteoma)
主要发生于膜化骨,如颅骨和副鼻窦。 分致密型和松质型(海绵型)。 骨瘤通常无自觉症状,颅骨骨瘤临床表 现为生长缓慢的无痛性硬性包块。副鼻 窦骨瘤可阻塞窦口引起头痛。 骨旁骨瘤:与长骨皮质相连的致密骨块。 向骨内生长的骨瘤称内生骨疣,也叫骨 岛。
骨岛
骨岛实际是位于松质骨内的一块皮质骨, 表现为松质骨内孤立的类圆形或椭圆形 硬化区,特征是其长轴与骨小梁方向一 致,有毛刷样边缘。 常见部位;耻骨、髂骨、骶骨、近端股 骨,也可见于椎体、跗骨和肋骨等部位。 骨岛一般直径小于1 CM,偶有较大者可 达2~3,其本身无临床意义。
骨巨细胞瘤的MRI表现
肿瘤在T1WI上呈低信号或中等信号,在 T2WI上呈中高信号或混杂信号。肿瘤穿 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时,T2WI为高 信号。 Gd-DTPA增强扫描,肿瘤中等强化,但 瘤体内囊变或出血部位信号强度无变化
软骨瘤(chondroma)
主要发生于短管状骨,可单发或多发, 多发软骨瘤引起畸形称ollie’s病。多发软 骨瘤合并软组织血管瘤称Maffucci综合征。 好发10~30岁,可无症状,或手指增粗变 形、疼痛,易并发病理性骨折。 X线表现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透明膨胀 区,多有硬化缘,其内可有砂粒样钙化。 发生于长骨的于中晚年可出现恶变。
良性肿瘤的瘤骨与正常骨质相似。 恶性肿瘤的瘤骨为一团无骨结构的杂乱 骨化影,密度浓淡不一,可呈浓密的象 牙骨样,亦可为密度淡薄的片絮状,或 呈放射状及针状。 放射状瘤骨大多出现在分化较差的肿瘤 区,由皮质向外扩展,实际是瘤骨而不 是骨膜新生骨。
瘤软骨
瘤软骨常表现为环状钙化,环状钙化是 由于环绕在软骨外层的肥大软骨细胞基 质钙化和软骨小叶边缘部分的钙质沉着 所形成。 如果钙化或钙质沉着不完全,则呈半环 状、小条状及小点状。若钙化浓密、相 互重叠,则可呈菜花状或斑片状。 瘤软骨是诊断软骨类肿瘤的可靠征像。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fibrous cortical defect,简称FCD)
FCD与NOF关系密切,二者有相同的好发部位 和相似的组织学表现。 FCD较常见,30%的4~10岁儿童有。常为双侧 对称性,一般于14岁前自行消失,系一种暂时 性局部骨化障碍,非肿瘤性病变。FCD以股骨 下端最常见,呈杯口样骨皮质缺损,直径多数 2cm以下。随生长远离骺板,逐渐消失,如不 消失则转为NOF。 一般10岁以下,<2cm的看作是FCD。
突入软组织的肿块
恶性肿瘤可较早侵入软组织,甚至骨破 坏尚不明显时,即有显著软组织肿块形 成(如尤文肉瘤)。 如为成骨性肿瘤,软组织肿块中可有瘤 骨存在。如为成软骨肿瘤,可有钙化。 良性骨肿瘤极少形成软组织肿块。
肿瘤骨与瘤软骨钙化的鉴别
肿瘤骨 形态 密度 分布: 合并软组 织块情况 棉絮样、象牙 骨样或光芒样 瘤软骨 环状、半环状、条状、 颗粒状或斑块状
肿瘤的反应骨
是肿瘤破坏、刺激骨膜或骨组织增生骨 化的结果。 表现为肿瘤周围的硬化环、骨包壳和骨 膜增生。 骨膜反应骨多见于恶性肿瘤,葱皮样骨 膜反应、垂直针样骨膜反应和骨膜三角 (Codman’s triangle)是恶性肿瘤的重要 征像。
残留骨和死骨
残留骨是骨组织造到破坏后残留下的骨 质,夹杂在肿瘤破坏区内,呈不规则网 条状和岛样。 残留骨可因缺少血供而变为死骨(密度 增高)。 此类死骨可见于骨纤维肉瘤、网织细胞 肉瘤、尤文肉瘤和骨淋巴肉瘤。
滑膜肿瘤包括滑膜瘤和滑膜肉瘤。 滑膜的瘤样病变包括滑膜软骨瘤病
与色素沉着性绒毛结节样滑膜炎。
骨肿瘤的发病率:
原发性骨肿瘤占全身肿瘤的2~3%; 良性骨肿瘤比原发恶性骨肿瘤多见,约为2:1。 原发性良性骨肿瘤以骨软骨瘤最多,次为骨巨 细胞瘤、软骨瘤、骨瘤、非骨化性纤维瘤、骨 样骨瘤、软骨母细胞瘤、软骨粘液纤维瘤、骨 母细胞瘤和骨化性纤维瘤 骨的瘤样病变以骨纤和骨囊肿为多。 原发性恶性骨肿瘤以骨肉瘤、骨髓瘤、软骨肉 瘤、尤文氏瘤和恶性骨巨细胞瘤多见。
骨巨细胞瘤X线与CT表现
靠近骨端的偏心膨胀性破坏,growth rate ⅠA或 ⅠB ,特征是破坏区内有皂泡样骨嵴。 皂泡样改变是肿瘤某一阶段的特殊表现,完整 的皂泡结构和完整的骨皮质表明肿瘤分化较好。 约半数的骨巨细胞瘤缺乏皂泡,仅表现为单房 性溶骨破坏,称单房型或溶骨型骨巨细胞瘤。 生长快,皂泡破坏,皮质穿破,出现软组织肿 块提示为恶性。
年龄与性别:
各种骨肿瘤均有一定好发年龄倾向: 骨肉瘤好发于青少年; 尤文瘤多见于幼少年; 骨巨细胞瘤好发于骨骺融合后(20~40岁) 纤维肉瘤和软骨肉瘤多见于30岁以上青壮年; 转移瘤和骨髓瘤好发于中老年人。 性别:骨肉瘤男多于女。
骨肿瘤的基本X线征像
骨质破坏
(1)囊样骨质破坏 (2)膨胀性骨质破坏 (3)浸润性破坏 (4)压迫性骨质破坏
成骨细胞瘤( osteoblastoma)
好发年龄10~20岁,最常见部位是脊椎附 件,约30%发生在长骨,位于干骺端或 骨干。 病理:含有丰富的成骨细胞和一定骨样 组织,肿瘤生长较快,可突入软组织, 属生长活跃的肿瘤。 椎体附件或长骨膨胀性病变,皮质菲薄。 其内可为透明灶或有絮状密度增高影。
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山东省医学影像研究所 田 军
一、概述
基本分类:
原发性骨肿瘤(良性/恶性) 继发性骨肿瘤 瘤样病变(tumor-like processe)
原发性骨肿组织:血管、神经、脂
肪、骨髓等 特殊组织来源:如脊索瘤、长骨 的“造釉细胞瘤”
良性骨肿瘤及瘤样病变
骨瘤 骨样骨瘤 良性成骨细胞瘤 骨巨细胞瘤 软骨瘤 骨软骨瘤 成软骨细胞瘤 软骨粘液纤维瘤
非骨化性纤维瘤 骨血管瘤 骨化性纤维瘤 瘤样病变: 骨囊肿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动脉瘤样骨囊肿
良性骨肿瘤按形态学分类:
向外生长的: 骨瘤 骨软骨瘤 外生性软骨瘤 骨旁型动脉瘤样骨囊 肿
骨样骨瘤(osteoid osteoma)
好发长骨皮质内,髓内也可发生,故有皮质型和髓腔 型之分。 病变由瘤巢和反应性骨硬化两部分组成。 肿瘤刺激骨膜神经引起疼痛,夜间加重,口服水杨酸 类药物止痛有效。 好发年龄为10~25岁。X线特征为梭形增厚的皮质内有 小圆形透光瘤巢,瘤巢可发生钙化或骨化。 髓腔型多见于股骨颈和中轴骨,瘤巢直径可达2CM。
继发性骨肿瘤:
恶性肿瘤的的骨转移 邻近恶性肿瘤直接侵犯骨 由良性病变恶变的肿瘤
瘤样病变(tumor-like
processe)
系指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表现与肿瘤相 似,具有复发或恶变性质的病变。 包括骨囊肿、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嗜酸 性肉芽肿和畸形性骨炎等。
滑膜肿瘤及滑膜瘤样病变
骨质破坏的生长速率分级 (rate of growth)
ⅠA 囊状骨破坏,边缘锐利,有硬化。 ● ⅠB 囊状骨破坏,边缘锐利,无硬化。 ● ⅠC 囊状骨破坏,边缘不锐利。 ● Ⅱ级 囊状骨破坏,边缘呈鼠咬状。 ● ⅢA 虫蚀样和鼠咬状骨破坏。 ● ⅢB 浸透性骨破坏,边缘不整。
●
瘤骨:由瘤细胞形成的骨质
骨血管瘤(hemangioma of bone)
好发脊柱、颅骨,常见,无症状。尸解 检出率为11%,可单发或多发。 垂直型呈栅栏样征像,多见于脊柱,CT 显示网点状改变。 光芒型见于颅骨,泡沫型少见,主要发 生长骨,此型多为毛细血管瘤。 MRI:T1呈中高信号,T2呈高信号。
骨化性纤维瘤(Ossifying fibroma)
骨囊肿(simple bone cyst)
占原发肿瘤3%,80%发生3~14岁。 病因不明,可能与外伤骨内出血有关, 囊壁衬有结缔组织膜,囊内充满液体, 囊液可为清色、黄色或褐色。 临床往往以病理骨折就诊(三分之二)。 骨囊肿好发肱骨近端(60%),股骨近 段,胫骨上下段,扁骨病变多见于成人。
软骨粘液纤维瘤 (chondromyxioid fibroma)
肿瘤由大量软骨样、粘液样和纤维样组 织构成,三种成份多少不尽相同。 好发于10~30岁,多发于胫骨,局部疼痛, 偶有肿胀。 肿瘤位于干骺端或骨干移行部,呈偏心 囊样或分叶样透光膨胀病变,内有粗大 骨嵴,边缘硬化明显,钙化少见。
骨内生长的: 偏心性:NOF、骨样 骨瘤、部分软粘纤和 骨巨细胞瘤。 向心性:内生软骨 瘤、骨囊肿、骨纤、 骨母细胞瘤等表现为 囊状透光病变的多种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