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于《清华美术·卷3》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第118-124页。
论视觉文化时代的美术教育王大根(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摘要:人类已进入视觉文化时代,图像表征已成为全球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方式,甚至出现了“图像霸权”。
因此美术教育必须更新美术观,并认识到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其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形成一种“美术素养”,即处理图像信息的“视觉读写能力”。
在视觉文化时代,美术已成为一种特殊的、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无需翻译的国际化语言,美术与语文、数学、外语等语言学科同等重要,应当引起国内教育界的重视。
关键词:视觉文化美术语言美术素养人文性质视觉读写能力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改革多年以来,各地都推出了一些新教材,也出现许多好课例,成果卓著。
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误区,比如,有的教材加入了造形要素的内容,却并未关注这造形要素对作品乃至人的审美心理有何影响;有的教材广泛选入了现代艺术、流行艺术、商业艺术和大众艺术,具有时代感、新颖性,却没有文化层面的判断和鉴别;有的课注意了材料的多样性、学生的兴趣和活动,却缺乏美术要素和内涵;有的老师责问:“美术课到底还要不要美术知识和技能?”然而他在实施新课程时怀念的依然是写实的素描和色彩……为此,笔者觉得有必要对进入视觉文化时代之后,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美术观”、学生的“美术素养”以及美术教育所发生的变化和新的意义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视觉文化时代21世纪是一个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知识经济为标志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全球化”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机遇、挑战和未知的时代。
而且,随着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世界已进入了“视觉文化”的时代,这对美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什么是视觉文化?人类社会生存环境是由三类环境构成的:自然物质环境、社会体制环境和信息符号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人类的各种信息符号的产生、传播及其演变构建了人类的文化,不同的信息符号系统标志着人类历史不同时代。
文明起源,人类莫不依赖图形(或象形文字)记载文化。
随着“图”和“文”的发展和分离,二者显示出不同的功能。
早在唐代,张彦远就在《历代名画记》说过“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
”“图”和“文”一贯是人类文化传播的两种主要方式。
由于传统印刷技术的限制和科学理性主义的影响,语言文字在文化传播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受到现代科技的影响,信息符号媒介的“可视化”变革使得人类的“信息符号系统”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主导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的形态。
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人类文化形态的转换,而且意味着人类认识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意识形态的转变。
在我们的生活中,视觉文化现象已随处可见:报刊、书籍中图片猛增、幅面加大;电视新闻、电视节目、电视连续剧已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电话也变成能拍照、能上网的可视化手机;企业、商品纷纷通过标志和VI设计使之可视化;各大文化体育活动也通过会标、海报和可爱的吉祥物使之视觉化;计算机从黑屏的DOS命令进入可视的多媒体操作,并通过网络使信息交流更加形象而快捷;为了愉悦视觉,人们的衣食住行也日趋美学化,还引发出各种直接美化人的“身体工业”:美容美发、形象设计、健美瘦身等,甚至动用医学外科手段的隆胸、抽脂、整容……总之,正如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尼古拉·米尔佐夫(Nicholas Mirzoeff)教授所说:“新的视觉文化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把本身非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
”[1]视觉文化时代的图文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
识字是脱离文盲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图像曾辅助着人们的识字,如幼儿的看图识字。
但在视觉文化时代,图像已不再是对文字的图解,相反在某些场合,文字已沦为图像的注解(如电视剧的字幕),出现了“图像霸权”。
虽然图像并未取消文字,却已威胁到文字,而且危及文字所代表的理性主义价值观。
为此,美国芝加哥大学W.J.T.米歇尔(W.J.T. Mitchell)教授感慨道:“尽管图像表征问题一直存在,但是它现在则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着文化的每一个层面,从最为高深精微的哲学思考到大众媒介最为粗俗浅薄的生产制作无一幸免。
” [2](二)视觉文化对美术教育的启示那么,视觉文化和图像霸权对于诉诸于视觉的美术教育产生了什么影响?又有何新的要求呢?米歇尔发现:“观看行为(spectatorship)(观看、注视、浏览,以及观察、监视与视觉快感的实践)可能与阅读的诸种形式(解密、译码、阐释等)是同等深奥的问题,而基于文本性的模式恐怕难以充分阐释视觉经验或‘视觉识读能力’。
” [3]其中的启示是:1.图像、视觉对象、视觉事件等图形话语同样传递着各种意义和信息,而且传达着文本话语难以表达的意义和信息;2.图形话语是一种流行于全球且又无需翻译的语言;3.需要通过必要的学习才能获得与阅读“同等深奥”的“视觉读写能力”。
审视学校诸学科教育不难发现,唯有美术教育方可胜任“视觉读写能力”的培养。
美国J.保罗·盖蒂(J.Paul Getty)信托基金[4]前理事长哈罗特·威廉姆斯(Harold Williams)曾发表过一番精辟的见解:“受教育,也是要学习视觉上的知识能力,也就是对于眼睛所见的事物,要能了解其历史文化背景,做出审美与意函的判断,从各种景象中区别好坏真伪,并且能够正确解读其他文化族群的讯息,寻求人类共同的特性。
” [5]他把这种能力称作“视觉上的知识能力”,与米歇尔所说的“视觉识读能力”同义。
其中“知识”是一动词,即感知、认识之意。
因此,处于“视觉文化”语境的现代人应该掌握一种处理“图像话语”的“视觉读写能力”,其中又包含“视觉识读能力”(鉴赏能力)和“视觉表达能力”(表现能力)。
二、关于美术观美术观是对美术本质属性、创作规律及其特征的认识,是建构美术课程的基础。
美术课程、美术教学必须体现美术的本质规律,这是美术学科性质所决定的。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美术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特点和兴趣、联系学生的生活、设计学生喜爱的活动方式,也可以对美术课程进行拓展、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综合、与地方文化相联系、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等,但这一切都必须建立于“美术”的基础上,又指向“提高美术素养”的目标,否则就不能为学生提供美术方面“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6],也会丧失美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7],这在视觉文化语境下尤为重要。
(一)什么是美术?什么是美术?这似乎是个常识性问题,但真要从学术角度探究,却并不容易。
然而,如果对这一概念不能达成基本共识,就无法进一步讨论什么是美术教育?什么是美术教育的内容?在视觉文化语境下美术教育又有何新特点?等一系列具体问题。
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初中美术课本第一册《美术和美术的社会作用》中界定为:“美术,也称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纸、布、木板、粘土、大理石、塑料等),通过造形的手段,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形象的艺术。
”这是一个通俗易懂、能为学生所接受的概念。
但是,这一概念仅仅界定了美术创造和美术作品的特征。
台湾学者陈琼花博士将“艺术”定义为:“艺术是一种有意的人为活动及其作品,这些活动及其作品无论是模仿自然界的事物、或创造形式、或表达经验,都能表现出创作者的思想与感情,且进而引发接触这些活动及其作品的人,情感上的共鸣或省思,并提供与增强其知觉的感受性。
” [8]这一表述同样适用于“美术”,她强调了观众的接受及其情感共鸣和感受力,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更完整地解释了“艺术活动”。
可见“美术”是个形态、门类和风格十分丰富多样的领域。
在视觉文化语境下美术至少应该包括如图1所示的多种门类,其中包括具象造形和抽象造形;具象造形又包括写实的、写意或表现的、装饰风格的等多种形态;有满足人们精神和观赏需要的纯美术作品,也包括大量既有观赏性、又具实用价值的建筑、工业产品、工艺品和视觉传达作品;以及各种令人目不暇接的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等等;在视觉文化时代,特别需要关注不断涌现的商业艺术、大众艺术、流行艺术、新媒体艺术等,正全方位、全天候地影响着每一个社会成员。
对照上述定义,原先我国美术教学内容就显得比较片面和狭隘,偏重于写实性绘画和传统内容,而设计和工艺内容偏少,更忽视现代艺术和诸多大众艺术、流行艺术等。
至于各种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以及大量流行艺术,一方面因为这些艺术特别强调视觉形式而已成为视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了现代社会的观念和美术发展的最新趋势,对于学生形成“现代文化心态”具有重要作用;而另一方面,这类艺术充斥于现实生活中,却又鱼目混珠、良莠不齐,更需要让学生学会识读和判别。
(二)关于美术语言面对包罗万象的“美术”形态,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让学生逐项学习,那么如何为学生“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就像识字后就能阅读各种文本一样,只要能够感知并掌握了美术的基本语言之后,也能识读各种美术作品,并按照美术的规律进行表达和创造。
所以,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后简称《义务课标》)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后简称《高中课标》)都提出了“美术语言”的概念,并认为是美术课程中最基础、最本体的内容之一。
“语言”是由词按一定的语法所构成的复杂的符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
[9]美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可视化的交际媒介。
因此,“美术语言”是指美术作为交际媒介,由造形要素按一定的组织原理所构成的可视化的符号系统。
图2 组成美术语言形态的两个部分与一般语言一样,美术语言形态由如图2所示的“造型要素”(字词)和“组织原理”(语法)两部分组成。
一方面,不同的美术门类由于同属于视觉艺术,所以,都必须遵循美术语言形态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也由于不同的美术门类所使用的材料、工具以及表现手法上的差异而有其特殊的语言形态,比如版画、油画与中国画,雕塑、工艺品与工业产品造形的语言形态就迥然不同。
各种语言都包含着三个层次的内容:语言形态(字词)、语义信息(内容和主题)和超语义信息(文化意蕴)。
结合美术的特点,美术语言也可以包含如图3所示的三个层次,[10]图3 美术语言三个层次示意图美术语言三个部分之间,“语言形态”是美术本体;同时,美术的确能通过“语义信息”和“超语义信息”传达出文学、历史、风俗、政治、社会、道德、宗教等多方面的信息和价值,但又必须借助“语言形态”为载体。
三者结合才能全面体现美术的存在方式和种种本质规律;反之,只有能够从这三个层次由表及里地去解读,才算真正读懂了美术作品。
三、关于美术素养《义务课标》和《高中课标》都使用了“美术素养”的概念,那么什么是“美术素养”?在修订后的《义务课标》[11]的“名词术语解释”中增加了“美术素养”的解释:“美术素养是指学生学习了美术课程及相关知识之后,所形成的美术方面的感知、想象、思维、表达、设计、审美、评鉴和参与人际交流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及其所伴随的情感、意志、态度等个性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