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视觉文化的发展过程

试论视觉文化的发展过程

2008年第4期(总第180期)试论视觉文化的发展过程张浩(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在英国学者威廉姆斯“文化唯物论”支撑下的视觉文化,并非始终与人类视觉活动相伴而生,而是经历了以下发展过程:视觉活动时期—原始视觉文化时期(模拟)—语言文化时期—当代视觉文化时期(复制和虚拟)。

因此,“视觉文化”作为一个特定意指的概念,仅适用于视觉文化凸现的两个历史时期中,并不能适用于所有视觉活动成果的研究中。

[关键词]视觉文化;视觉活动;语言文化;[中图分类号]G43[文献标识码]A20世纪90年代以来,“视觉文化”一词频繁地出现于不同研究领域的论文中。

在此热潮中,由于视觉文化对“视觉”或“视觉性”的依赖,加之“文化”的概念繁复多样,于是不少论者就将与视觉相关的种种现象统统纳入视觉文化的领域,“视觉文化”的概念被泛化了。

要廓清视觉文化的概念,首先要确定“视觉文化”中“文化”的含义。

孟建教授在《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一文中认为:“我们考察视觉文化和视觉文化传播问题的时候,不能忽视对‘文化’含义的理解。

自英国学者泰勒于1871年提出文化的概念以来,目前可供查找的较为普遍定义就有164种。

本文赞同英国学者威廉姆斯‘文化唯物论’的观点:不是把文化单纯看成是现实反映的观念形态的东西,而是看成构成和改变现实的主要方式,在构造物质世界的过程中起着能动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是对某一特定生活方式的描述。

”[1]依据这一观点,人类视觉活动或视觉现象能否构成“视觉文化”形态,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第一,是否是“构成和改变现实的主要方式,在构造物质世界的过程中起着能动的作用”。

第二,是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是对某一特定生活方式的描述”。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在人类视觉活动的发展流变过程中,来梳理视觉文化的发展流变。

人类的视觉活动与生俱来。

无疑,视觉活动的发展流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人类“与狼共舞”的原始时代到语言的产生;第二阶段,从语言的产生到文字的发明;第三个阶段,从文字的发明到电子媒介出现;第四个阶段,是我们正在经历的时代即电子媒介时代。

一、原始先民视觉活动的发展与原始视觉文化的产生尽管在第一阶段的漫长岁月里,人类处于人猿未分的混沌状态,但生物学和动物学的大量研究成果表明,传递信息和沟通并非人类独有的现象,而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共有现象。

我们无从考证这个阶段人类是如何传递信息和相互沟通的,但参考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可以推论:在这个阶段人类靠着视觉活动和听觉活动来交流沟通,并且由于语言尚未产生,声音不存在确定的含义,因此视觉活动是这个阶段人类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

但由于这个时期没有任何用以标志和记载的符号,人类视觉活动是即时的,视觉活动成果还不能外化成文化而得以传播。

因此,这个阶段只有视觉活动而无视觉文化。

第二阶段,由于语言的产生,人类实现了由猿到人的决定性跨越。

语言学家和人类文化学家对语言的基金项目:西北师范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视觉素养培养研究”[文章编号]1003-1553(2008)04-0013-03理论探讨13电化教育研究起源作了种种推测,或许都有一定道理。

但重要的是语言起源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劳动的发展必然促使社会成员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因为它使互相帮助和共同协作的场合增多了,并且使得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共同协作的好处。

一句话,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

需要产生了自己的器官:原来不发达的喉头,由于音调的不断增多,缓慢地然而肯定地得到改造,而口部的器官也逐渐学会了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

”[2]由此我们看到:第一,在语言产生之前,人类确实有过彼此之间的协作,并且这种协作只能凭借视觉活动来完成,“先是用姿态或手势表达语义而后才有音节分明的言语”。

[3]第二,随着劳动复杂程度的提高,人们需要传达更复杂的信息才能满足更高程度的彼此协作的需要,视觉活动已不足以传递接收这些信息,于是便发展出语言。

第三,语言产生后可以进一步协调更复杂的动作,而更复杂的动作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刺激语言的发展,于是在这样的交互作用中,人类彼此协作的动作和协调动作的语言便日趋丰富和复杂化,而赖以传递接收动作信息的视觉活动和赖以传递语言信息的听觉活动也日趋复杂和丰富。

日益复杂和丰富的视觉活动不断深化着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水平,拓展着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领域,也逐步产生了丰富的认识成果,并被编码为语言的形式储存于个体的记忆之中。

但是语言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它在人类互相交流共享这些视觉活动成果时的先天不足:首先,语言并不能直观地表达视觉活动的成果,而是通过一套编码规则将视觉形象转化为音声符号,这样在交流共享过程中就必须进行编码和解码,而编码和解码者个体差异必然会导致一定的信息失真和误差。

其次,音声语言的易逝性局限了视觉活动成果的储存时间和交流共享范围。

第三,依靠听觉感知的、抽象无形的音声语言符码系统和依靠视觉感知的、具体多维的视觉活动成果之间,本就存在着一道天然的鸿沟,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音声语言无法具体准确地表达视觉活动成果。

日益丰富的视觉活动成果和音声语言符码系统之间的错位决定了人类必须发展出一套新的符码体系,来表达视觉活动成果,进而促使人类向更高级的阶段进化。

世界博物馆里收藏着约15万年以前的绘画图案,民主德国哈勒地区发现35万年以前刻有平行和交叉线条的兽骨,无论这条线传达了什么信息,都表明了人类用形来表达思想的开端。

从生物信息系统进化的角度而言,人类用形表达思想的开端,意味着人类体内视觉信息功能体外化和社会化的过程。

自此而始,人类逐渐发展出以点、线为基本元素的表形符码体系,将视觉活动成果体外化、固定化,供更多的族群成员交流和共享,进而实现视觉活动成果的社会化。

这样,人类就能够将对自然和环境的认识,通过各种图形加以记录、保存和累积起来,相互交流并传授给后代,以更好地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

这样,音声符码体系与表形符码体系的出现和应用,标志着人类完成了两种最基本体内信息功能———听觉功能和视觉功能———体外化的过程,也标志着人类视听觉功能的延伸。

语言可以表达更为复杂和抽象的思维活动,而图形则用以表达直观具象的视觉活动成果,抽象的思维活动和具象的视觉活动之间相互刺激、交流和融合,促进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向更为高级和复杂的维度发展,不断提高感觉和思维的条理性,不断加强人类对其直观视觉活动成果的抽象概念的认识。

原始岩画和图腾是这个阶段人类视觉活动成果的集中表现。

作为人类唯一的记录手段,原始岩画记录并促进了原始先民对于生命、生活、自然、环境的认识,贯注了原始先民的情感、意志、理想、愿望等情绪。

图腾崇拜作为原始先民的精神寄托随之出现。

已有资料表明,图腾崇拜在呈现出三大发展阶段:第一是氏族直接认同动植物,崇拜它们,与它们建立幻想中的血亲关系;第二是在人兽同祖的观念上建构半人半兽的图腾形象,开始重视母祖,但母祖与兽祖是结合的;第三是部分重要图腾随着氏族和部落的融合而不断被综合化、艺术化,失去氏族宗教的严格性质,演变为华夏民族文化的象征。

[4]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看到,在这个阶段,原始岩画为载体的人类视觉活动成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主要方式,人们通过各种视觉符号交流经验知识乃至抒发感情。

而原始岩画与图腾崇拜,尽管只是观念意识物态化活动的符号和标记,但是凝冻、聚集在这种种图像符号形式里的社会意识,亦即原始人的情感、观念和心理,恰恰使这种图像形式有了超模拟的内涵和意义,使原始人对他的感受取得了超感觉的性能和价值,也就是自然形式里积淀了社会的价值和内容,感性自然中积淀了人的理性性质,并且在客观形象和主观感受方面都如此。

原始岩画和图腾涵盖了原始先民劳动实践和精神生活的全部成果,表达了“一个‘完整的过程’”,是对原始先民“特定生活方式的描述”,并且成了“构成和改变现实的主要方式,在构造物质世142008年第4期(总第180期)界的过程中起着能动的作用”。

具有了完备的文化特征,人类视觉活动成果才演变成视觉文化,开始了原始视觉文化传播时代。

原始先民的直观视觉感受与抽象理性精神的发展为其创造文字做好了准备,正是这个漫长而缓慢的原始视觉文化传播时代孕育了发明文字的智慧和经验,而文字也正是原始视觉文化发展的结晶,它凝聚了全部原始视觉文化的发展成果,为文字霸权时代的到来做好了准备。

二、语言文化对原始视觉文化的消解第三阶段,文字发明以后,人类由直观图形记事进入抽象概念记事阶段。

原始岩画与图腾是原始先民视觉功能的外化表现符号,而文字则成为人类听觉功能的外化表现符号。

至此,人类听觉功能和视觉功能都有了外化记录符号。

文字符号与视觉符号相比,具有以下优势:首先,文字使得声音和发出声音的人相分离,声音所表达的意义可以通过轻便的介质得以记录、保存和传播,突破了时间、空间对人类传播信息的限制。

其次,由于文字是原始视觉文化发展的结晶,它凝聚了全部原始视觉文化的发展成果,因此它不仅可以表达人类的直观视觉感受,而且可以表达人类的抽象理性精神,突破了视觉符号在传播信息方面的局限性,成为人类最完备的信息传播载体。

第三,由于文字符号可以完备地表现人类的视听功能,使文字信息的传播具有了准确性、权威性,从而成为构筑人类社会的文化、思想、制度体系的主要工具。

由于文字符号的以上优势,人类视觉活动的外化表现被文字消解,人类智慧的发展不再依赖视觉图形(像),而更强调概念知识的传承,因而,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由原始视觉文化时代进入文字语言文化(文字语言文化———为论述方便,下文将这种文化形态统称为“语言文化”)时代,尤其是印刷术的产生与发展,使语言文化进一步得到张扬,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品的迅速普及,文字居于霸权地位,原始视觉文化被消解,以文字符号为载体的语言文化成了“构成和改变现实的主要方式。

在构造物质世界的过程中起着能动的作用”。

文字语言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是对某一特定生活方式的描述。

于是,人类进入语言文化时代。

三、当代视觉文化的复兴第四阶段,电子媒介时代来临以后,人类进入机械复制时代,声音与图像又重新被接纳到传播文化中。

而且声音和图像不像在口语文化和语言文化时期那样容易消失,现代电子技术使它们被复制扩散及永久保存的能力大大增强。

也就是说,电子媒介融合了口语文化与语言文化,使文化的时间性与空间性很好地结合起来。

电子媒介使文化重新通过声音和图像的形式得以传播,从而消除了语言文化的文字符号对大众的限制。

不论教育程度的高低,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电子媒介的声音和图像与文化接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