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歧义句

关于歧义句

关于歧义句08对外黄小明一.(是什么?)歧义句是在理解上会产生两种可能的句子,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的句子。

先跟大家分享几个歧义句:第一,简单:例1 我想起来了。

1)我想(站、爬)起来了;2)我想起(甚么东西)来了。

我想/起来了;我想起/来了。

例2放弃美丽的女人让人心碎。

1)是男人放弃了美丽的女人心碎2)如果理解为女人放弃了追求美丽的权利,那可真是件令人心碎的事。

例3 我叫他去。

1)“叫”可理解为让、使、派,这个句子的意思就是“我派他去”;2)“叫”也可以理解为“喊、唤、招”等意思,这个句子就是“我去叫他”或“我去喊他”。

第二,复杂:.有这么一个句子:“一对夫妇特意赶在结婚纪念日这天来到捐助中心,一人捐献了1000元钱。

”设计这道题的人说,这是一个有歧义的句子,应该将“一人”改为“每人”。

可见,命题人认为:这个句子既可以理解为“夫妻二人其中一个人捐款1000元”,也可以理解为“夫妇二人每人各捐了1000元”。

这个句子真的有歧义吗?我以为这是脱离语言环境后对词语的孤立的理解。

这样理解句子,后患无穷。

第三,还有许多很幽默!1、“他背着媳妇做了不少事”这句话中的“背”就有不解之缘,不过这句话也可理解为他做事不让爱人知道。

下面是几个人命关天的句子。

“咬死了猎人的狗”中的猎人和狗谁死谁活竟然难以分清。

“开刀的是他父亲。

”这句话打算让谁上手术台还很值得研究。

“鸡不吃了。

”到底是鸡不吃饭了还是人不吃鸡了,这对于鸡先生抑或是鸡小姐来说可是生死攸关的。

“鸟不打了”,是鸟不打架了还是人不打鸟了。

鸟打架十分有趣,人打鸟那真要令好人心酸了。

二.(为什么)造成歧义的原因:1.同读音易造成歧义(1)有的词可轻读,也可重读。

不同读法有时会使句子表示的意义不同。

例如:我想起来了。

(“起来”读qǐlǎi 时,表示“我想起身了”;读qi lai时,表示“我想到了”。

)(2)逻辑重音不但能表示强调,有时也可表示不同的意思。

例如:浠水商场有的是化妆用品。

(逻辑重音有“有的是”上,表示化妆用品多;逻辑重音在“化妆用品”上,表示没有你需要的东西,只有化妆用品。

)(3)多音词在口语中不产生歧义,在书面语中因为没有注音,有时便会出现歧义。

例如:他在办公室看材料。

(“看”读kān 时,表示“看守”;读kàn 时,表示“阅览”。

)空房间做什么用?(“空”读kōng 时,表示房间里没有东西;读kòng 时,表示把房间腾出来。

)2、不同停顿易造成歧义在某种情况下,同一句话,说或读的停顿位置不同,显示出的语意和结构往往不同。

例如:(1)苹果不大/好吃。

(苹果味道好)这苹果/不大好吃。

(苹果味道不好)(2)我们五人/一组。

(我们这一组有五个人)我们/五人一组。

(每五个人分为一组)3、标点不当造成的歧义句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差旅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这个句子有多种理解:(1)会议组织方只是解决出席证问题;(2)帮助解决出席证问题和住处问题;(3)三个问题可以全部解决。

4、词语限制模糊易造成歧义(1)某些方位词、时间词因区界不严,容易产生歧义。

例如:他在永春旅社前一站下车。

(A.未到旅社;B.过了旅社;C.旅社对面)(2)相对意义之间有中间概念,容易出现歧义。

例如:这场足球我不赢。

(虽然排除了“赢”意,但不一定就表示“输”,因为还有“不输不赢”,即和局。

)(3)词语选择不当,使限制范围出现漏洞,结果出现歧义。

例如:A. 2002年元月1日前按时交货。

B. 2002年元月1日前必须交货。

C. 2002年元月1日前全部交货。

C无歧义,A、B在量方面缺少限制,会造成不同的理解,将引起合同纠纷。

5、词语含义的多义性易造成歧义(1)兼具有施动和受动意义的词语,有时易产生歧义。

例如:小王租小周二间房子。

(A.租房给小周;B.向小周租房)(2)兼类词易造成歧义。

例如:思维科学。

(A.“科学”为名词,关于思维方面的科学;B.“科学”为形容词,思维方式很正确)例如:他爬过山没有?(A.他爬过去这座山没有?过,动词B.他以前有没有爬山?过,助词)(3)多义词产生歧义。

在某种情况下,一个词可作几个义项理解,便会产生歧义。

例如,我要炒白菜。

(“要”可以是:A.将要;B.需要)例如,如:他走了一个多钟头了。

(“走”可理解为“行走”、“离开”。

)(4)偏正短语有时也会产生歧义。

例如:他的故事讲不完。

(A.他讲的故事;B.关于他的故事)如:他的小说看不完。

(A.他收藏的小说多,看不完;B.他写的小说多,看不完。

)6、不同的层次和结构关系易造成歧义(1)数量定语易产生歧义。

例如:两个师范的学生来到锦江公园。

(A.两个学校;B.两个学生)(2)多个定语或状语易产生搭配上的歧义。

例如:大红皮箱拿来了。

(A.大红色的皮箱;B.又大又红的皮箱)①介词短语做定语常产生歧义。

(介词的管辖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如:对老师的看法如何?(A.老师的看法;即看法是老师的;B.对老师的看法;即看法不是老师的)②并列短语的搭配易产生歧义。

(连词的管辖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

)如:张连和黄惠的朋友。

(A.张连和黄惠的/朋友;B.张连/和黄惠的朋友。

)(3)动词与名词搭配,即可以构成动宾结构,也可构成偏正结构,因此易产生歧义。

例如:爱护人民的军队。

(A.爱护人民的军队——动宾结构;B.爱护人民的军队——偏正结构)红烧牛肉(A.一种厨事活动;B.菜名)(4)“动词+名词(的)+名词”易造成歧义。

(动词的支配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例如:发现了敌人的哨兵(A.发现了敌人的哨兵,即哨兵发现了敌人的;B.发现了敌人的哨兵,即发现了哨兵)7、指代与省略等易造成歧义(1)“的”字结构指代不清引起歧义。

例如:开刀的是他的父亲。

(A.父亲是医生,由他主刀;B.父亲是病人,要开刀)(2)代词指代不明产生歧义。

例如:妈妈要王玲和她的同学一起去。

(A.***同学;B.王玲的同学)(3)省略造成的歧义。

例如:看到你那年才8岁。

(A.我8岁;B.你8 岁)(4)施事者和受事者不清造成歧义。

例如:这个人连老张都不认识。

(A.“这个人”为施事者,这个人不认识老张;B.“这个人”为受事者,老张不认识这个人。

)(5)数量词和有关词汇不明产生歧义。

如:一边站着一位同学,守卫着校门。

(A.两位同学守卫在校门的两侧;B.只有一位同学站在校门的一侧。

)例题评析:例题:下面句子中不产生歧义的一句是:A. 2加4乘6等于多少?B. 丁老师正在照相。

C. 冯先生到门诊看病去了。

D. 张云和赵虎在商场买东西。

如前例,A中“2加4乘6”属于多义短语。

B中的“照相”和C中的“看病”都属于动词的施事受事方向不确定类型的。

只有D句没有歧义。

三、(怎么办)消除歧义的方法1、添加词语。

即根据表达的需要,在语句的适当位置添加适当的词语,使语意固定下来。

如例①可在“认识”后面加上“他”,变成“他才来,许多人还不认识他。

”2、改换词语。

当数量短语作定语造成歧义时,只要适当改换数量词,即可消除歧义。

如例②将“个”改为“所”即可消除歧义。

3调整词序。

对那些由于递加定语修饰关系不明而造成的歧义,可以用调整词语顺序的方法来消除歧义。

如例③可调整为“工厂的几个工人”。

例②可调整为“学校的三个校长参加座谈”。

4变换句式。

根据语意将原来的一般句式变为“把”字句或“被”字句,以使语意唯一。

如例④可变为“学生的天职是把书读好。

”5设置语境。

当一个语意环境不“一定”时,应继续设置语境,使其达到“一定”,从而消除句子的歧义。

如例⑤可加上“把粉递给他”,全句的意思即为“他要用粉来蒸肉”。

6添加标点。

对于那些因逻辑停顿不同而产生的歧义,在书面上添加适当的标点即可消除歧义。

如例⑥可在“告”或“写”后添上标点,变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或“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7改动标点1)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差旅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这个句子有多种理解:(1)会议组织方只是解决出席证问题;(2)帮助解决出席证问题和住处问题;(3)三个问题可以全部解决。

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差旅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把“报销差旅费,安排住处,领取……”中的两个逗号改成顿号,既消除了歧义。

2)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存入了两家银行。

“和”即可作连词又可作介词。

本句中的“和”如果作连词,那么它的行为是背着两位经理的个人所为;如果是介词,那么“他”是和副总经理一起干的。

只要在“总经理”或者“副总经理”之后加逗号,也就没有歧义了。

8读出停顿。

对于那些因逻辑停顿而造成的歧义,如是口语,则可根据具体情况读出停顿,如例⑦可读为“我/哥哥姐姐的同学”,或“我哥哥/姐姐的同学”等。

9读出重音。

在口语中,为了强调某一意义,可以读出句中的逻辑重音,以消除歧义,准确地表达出自己要表达的意义。

如例⑧可根据需要重音“打”或“他”。

10重新造句例如: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

“进攻”的实施者是谁?可以理解为巴勒斯坦,也可以认为是以色列可改写成“巴勒斯坦游击队早就做好了进攻以色列的准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