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学期辨析题总和1、八年级学生姚敏常旷课去网吧玩电子游戏,班主任老师教育她时,她却说:受教育是我的权利,上不上学是我的自由。
请对题中观点加以辨析。
(1)受教育是公民的权利,因为,这是我国有关法律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适龄儿童和少年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
(2)我国法律规定受教育是公民权利的同时,规定受教育也是公民应尽的义务。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
(3)在我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也必须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2、有人说:公平总是相对的,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达到绝对公平。
所以我们就没必要为了追求公平而努力了。
(1)公平总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任何社会都会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
公平总是相对的,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不能达到绝对公平。
(2)在现实生活中,不公平的现象时有发生,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应该增强权利意识,善于寻找解决途径,用合法的手段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
我们的每一次积极行动,都将推动社会向更加公平合理的境界迈进一步。
(3)尽管公平总是相对的,但我们仍然要为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做出不懈努力。
3、有人说:合作必须以公平为基础。
请加以辨析。
观点是正确的。
(1)社会需要合作,合作是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
在这种合作中,人们各自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应有的发挥,个人的利益得到应有的保障;同时也避免了不必要的内耗,推动社会高效率和谐地运转。
(2)公平的合作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个人的发展。
树立公平合作的意识,有助于我们顺利地融入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
(3)因此,我们要从小树立公平合租意识,承担自己应该做的,决不能只享受利益而不付出。
4、有人认为:“没有正义的制度就没有真正的公平”。
请你加以辨析。
(1)真正的公平,必须有正义的制度来保证。
如果没有正义制度规则的支持,就难以实现社会的公平。
(2)我国相关制度的规定体现了正义,正义因制度而有保证。
正义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使人民得以生存和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3)当我们参与社会合作竞争的时候,正义的制度给予人们公平合作的支持和保障;在我们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时,公平的获得也需要正义的制度作为支撑。
所以说,没有正义的制度就没有真正的公平。
我们要积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5、公正的对待,必须有正义的制度来保证。
制度是以公开宣布的程序和规则组成的系统。
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自己的制度和规则。
辩题:只要建立了正义的制度和规则,就能实现公平,维护正义。
①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程序和规则不是为少数人制定的,而是为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制定的。
②但是正义和正义制度要求每个人都必须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大家都遵守了,才能实现公平,维护正义。
(3)我们要从小树立以自觉遵守各项社会制度和规则为荣的意识,养成自觉遵守各项制度和规则的良好习惯,以实际行动维护正义。
6.国家以宪法和法律的形式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小云说:权利是公民享有的,我想怎样行使都行。
小琪说:权利我是想享有的,但义务我想放弃算了。
小玲说:义务嘛,尽自己的力履行就是了,尽力就行!你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答:(1)她们三个说法都是错误的。
我都不同意。
(2)公民享有自由和权利,并非不受限制,要依法行使权利。
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即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3)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权利与义务在法律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
公民的权利是法律规定的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而公民的义务是法律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责任。
权利可以放弃,而义务是必须履行的。
(4)公民的义务是法律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责任,作为公民要自觉履行,不是尽力就行,必须做到:法律鼓励的积极去做,法律要求的必须去做,法律禁止的坚决不做。
7.有人认为: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与自由,所以‘我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这是我的权利,谁也管不着。
答:(1)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2)公民的自由和权利是广泛的,并且受到法律的保护。
(3)公民享有自由和权利,并非不受限制,要依法行使权利。
(4)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所以说“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是错误的。
8.“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因此说权利就是义务,义务就是权利。
答:(1)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2)“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是正确的,因为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权利与义务在法律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
每个公民既是权利的享有者,也是义务的承担者。
不能只享有权利,而不履行义务。
也不能只承担义务,而不享有权利。
(3)但不能因此说“权利就是义务,义务就是权利”,在我国除了劳动权,受教育权等权利与义务是相互结合外,其他的权利与义务是有区别的,公民的权利是法律规定的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而公民的义务是法律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责任。
权利可以放弃,而义务是必须履行的.9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她们的观点都是片面的。
⑴作为生育、抚养孩子的父母,关心儿女的身心健康是应该的,但每个公民都有隐私权,未经子女的同意擅自翻阅他们的日记,侵犯了子女的隐私权,是违法行为,父母应该通过合法的途径了解子女的情况,帮助子女健康成长。
⑵子女保护自己的隐私权,具有较强权利意识,值得肯定,但如果以保护自身权利为由,拒绝父母了解自己,帮助自己,则是错误的,也不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
⑶所以,父母与子女应该在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权利的基础上,加强沟通与交流,促进家庭的和睦发展。
10.在八年级(1)班中,很多同学都有绰号:小田因为跑步很快而被其他同学起了“飞毛腿”的绰号;小刚因为长得矮胖而被起了“武大郎”的绰号;小立因为数学特别优秀而被起了“计算机”的绰号……对此,班级同学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给同学起绰号是侵犯公民名誉权和姓名权的行为;有人则认为,给同学起绰号是表示对同学的欣赏和敬重。
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两种观点均有一定道理,关键要看起绰号的性质。
如果给同学起侮辱性的绰号就属于侵犯公民姓名权和名誉权的行为,是法律所不允许的。
如小刚因为长得矮胖而被起了“武大郎”的绰号。
如果是因为同学的特长或优点而给他起善意的、赞赏的绰号,用来表示对同学的欣赏和敬重,则不属于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
如小田因为跑得快而被其他同学起了“飞毛腿”的绰号。
1.公民有言论自由,所以我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答: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自由,但也要依法行使,言论自由不是无限制的绝对自由。
滥用言论自由是法律不允许的。
谁公开发表了有损于他人、有损于公共利益的言论,谁就要对言论后果负法律责任。
在我国,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公民在享有言论自由的同时,也有尊重他人人格尊严的义务。
3.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所以我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答: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因为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但是我们也应正确行使权利:要尊重他人的权利,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行使权利,还要以合法的方式。
5.起外号是件很平常的事,无可指责。
答:根据别人的生理缺陷起外号的行为是侵犯别人名誉权的行为,我国法律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能侮辱或诽谤他人,所以这种行为既会受到道德谴责,也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不可侵犯的人格尊严权。
我们应该尊重别人的人格尊严权。
6.公民是国家的主人,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利。
答:在我国,公民既包括人民,又包括具有我国国籍的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利。
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则不享有管理的权利。
公民是法律概念,人民是政治概念。
7.权利是自己的,义务是别人的。
答:在社会中生活的我们,不仅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还要对他人、对社会履行相应的义务。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每个人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也是履行义务的主体。
我们应该增强权利观念,依法行使权利,还应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义务。
8.在献爱心活动中,有人说:“法律又没规定必须给灾区捐款,大家都别捐”。
答:给灾区捐款是我们的道德义务,体现了我们对他人对社会的关爱。
给灾区捐款的行为是法律所提倡和鼓励的,因为这一行为有益于社会文明与进步。
我们应该积极向灾区献爱心,对法律所提倡和鼓励的行为积极去做,这是忠实履行义务的表现。
9.小王:你为什么把我的照片印在杂志广告上?编辑:你拍照不就是给人看的吗?让更多的人欣赏不好吗?答:编辑的话是错误的。
他没有经过小王的同意,而且以营利宣传为目的,创制并使用了小王的肖像,他侵犯了小王的肖像权。
这是没有法律意识和常识的表现。
编辑应当承担责任,尽快停止侵权行为,赔礼道歉并赔款,如果他没有这样做,小王应向人民法院起诉。
11.受教育是公民个人的私事,与国家无关。
答:受教育不仅是个人私事,还与国家密切相关。
因为教育使我们获得知识,知识改变命运,教育能为我们未来的生活奠基。
教育成就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受教育是权利也是义务,所以国家应该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而我们应该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努力学习。
12.老师:“你不能在课堂上使用手机。
”学生:“手机是我的,我有使用的权利。
”答:老师和学生的话都正确。
手机是学生的合法财产,因此他对手机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受教育是学生的义务,课堂上使用手机属于违纪行为。
该同学应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以合法的方式行使自己的权利。
13.保护智力成果权与青少年无关。
答:保护智力成果权与青少年有关。
公民创造智力成果没有年龄限制,国家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权、荣誉权不受侵犯。
保护智力成果权维护国家和公民个人的经济权利,有利于鼓励创新。
所以青少年应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和智力成果权,被侵权时要会用法律武器维权。
14.《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专门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因此消费者不必履行什么义务。
答: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
因为保护消费者权益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让人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作为消费者,我们也要履行自己的义务。
维护市场秩序,做有修养、守秩序、道德高尚的“上帝”。
15.只要消费者自觉增强维权意识,就能彻底避免被侵权事件发生。
答:消费者练就一双“慧眼”,主动学习和掌握有关消费的知识,有助于我们作出正确的消费选择要避免消费者权益被侵害的事情发生,还需要生产者和销售者规范自身行为,遵守职业规范,诚信经营。
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消费者权益被侵害的事件才能彻底消除。
16.甲:“公平是每个人得到相同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