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比较

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比较

贸易发展战略思考一、两种外贸战略的对比分析无论是进口替代还是出口导向战略,不可能也不应当作为一切时代和所有国家(主要指发展中国家)的固定发展模式,而应当根据世界经济关系的时代特征和各国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其各自的战略。

因为两种战略之间相互联系又互相区别,而且每个战略各有优缺点。

(一)两种贸易战略横向对比研究(1)理论基础方面进口替代战略的理论基础是保护贸易化,而出口导向战略的基础是自由贸易化。

保护贸易理论认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没有经济实力与发达国家自由竞争,应利用关税或配额等措施来支持本国民族工业的建立和发展,直至他们能够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

正是利用这一理论,拉美的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率先实行进口替代战略。

自由贸易理论认为,各国可以按照自然条件,比较利益和要素丰缺状况,专心生产其较有利或不利较小的产品,从中获得贸易利益和推动经济发展。

正是利用这一理论,日本、韩国、中国台湾、香港地区、新加坡等国相继推行了出口导向战略。

(2)促进就业方面进口替代多多集中于发展中国家,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劳动力资源比较充裕,资本与技术要素比较稀缺,而对于进口替代产业来说,往往产生对资本密集工业的偏好,从国外进口的先进设备中,这些设备也往往是从节约劳动力的目的出发而设计的,这些技术设备的引进,对发展中国家的就业问题,往往并不能产生促进作用,难于解决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过剩这个难题。

但出口替代则消除了进口替代对资本密集工业的偏好,在出口导向初期,通过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有力地推动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就业,从而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3)国际环境方面对于进口替代产业,由于其市场主要面向国内,只要其国内市场比较大,它就可以发挥规模效应,降低产品成本,竞争能力得到增强,而最终在逐步放松进口替代政策后能同国际市场上的产品相互抗衡。

但对于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则不然,它较多地受限于国际环境的变化。

出口替代发展战略是以国际贸易中自由贸易为基础的,要求具有宽松的国际经济贸易环境,对于实行出口导向的国家,当其主要产品出口国经济形势看好,无通货膨胀造成的市场萎缩、贸易政策较为宽松的条件下,出口导向政策一般说来较易成功,但当其主要出口产品国经济处于低速增长,有通货膨胀造成市场萎缩,贸易摩擦日益加剧,国际收支出现严重失衡,致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时,这时候采取出口导向的战略,则会大受影响,成功的可能性也小。

总之,出口导向战略比进口替代战略要求的国际经济贸易环境更严格一些。

(4)资源配置方面推行出口导向政策更优于进口替代政策,更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对进口替代政策的批评,主要集中在认为进口替代发展战略采取了过多的保护措施,从而使得在这种保护下的产业管理低下,效率不高,缺乏竞争力,生产上形成扭曲,使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再加上推行进口替代所面临的主要是国内市场,在国内市场比较狭小的情况下,则难于形成规模经济。

而出口导向所面临的市场为国际市场,市场大而易形成规模经济,社会资源能得到更好的配置。

在进口替代政策下,由于其所推行的保护政策,可能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造成生产上的扭曲,难以实现资源的更优配置。

(5)抵抗外部冲击力方面进口替代主要实行的是内向型的政策,它面临的市场也主要是国内市场,因而进口替代的实施,使得国内生产销售对外国的依赖较小,当世界经济增长陷入低谷,出现通货膨胀,以及国际贸易政策发生变动时,对国内的冲击力并不是很大。

但出口导向政策则并不然,出口导向经济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受国际环境影响太大,尤其是对欧美市场需求的依赖性较大。

实行出口导向的国家,尤其是小国,当国际市场发生微小波动,就会通过乘数效应造成本国经济的巨大变动,在国际经济中,由于国际经济旧秩序是依靠发达国家的需要建立起来的,因而关税、配额、投资、信贷、汇率等国际贸易政策,往往是由发达国家控制的。

而出口导向小国的经济部门不健全,少数出口部门畸形发展,对发达国家的经济依附性很强,一旦它们的发展触及到发达大国的利益,就不可避免地要发生贸易摩擦,对本国的经济造成较大的影响,表现为出口导向战略对外在风险抵抗的脆弱。

(二)两种战略的纵向比较1进口替代战略的利弊分析进口替代战略同发展中国家保护具有战略意义的幼稚工业和实现工业化的发展战略的政策是一致的,它对于改变发展中国家对国外市场的过度依赖性,拉动发展中国家的国内需求,改善发展中国家的外贸结构和外贸条件,促进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实施进口替代战略也具有显而易见的弊端:对国内市场的保护,在某种程度上会产生保护落后、抑制竞争的不良后果等。

(1)进口替代战略下积极作用第一,进口替代战略将有助于刺激国内需求。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国外需求,常常被认为是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而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一个特点就在于,它是借助某种程度的国家干预和保护,利用本国资源从事在国内具有较大需求的工业制成品的生产。

一旦实施该战略,就意味大规模的国内生产和投资行为的开始,这将对国内的投资需求产生极大的刺激作用;而一旦实现了成功的替代,就意味着将实现由过去对国外市场同类产品的大由于提供了一个有保护的,有利可图的市场,使这些国家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第二,进口替代战略将为本国发展战略产业和实现工业化创造必备条件。

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垂直贸易关系来看,要求发展中国家必须致力于改善进出口结构,这必须通过先实现原有劣势工业部门的发展,来替代大多数工业制成品的进口。

因此,通过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可以在不断的学习和借鉴过程中,为本国培育大量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人才,逐渐促进国内工业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实现某些产品的自给自足,并且在摆脱对同类产品过度进口的同时,减少外汇支出,积累国内建设资金,可以进一步发展国内的战略产业,并转而出口创汇。

第三,进口替代战略将有助于提高一国的对外贸易水平。

通过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国内市场的开拓,降低对外部经济的依赖性,为参与全球化竞争的企业提供稳固的国内保障,并且,随着国内企业的成长,有助于提高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改善一国的对外贸易的结构和条件,提高一国的对外开放水平。

(2)进口替代战略消极作用第一,实行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的工业化是在国家高度保护下发展起来的,进口替代产业很少有降低成本、改进质量、提高生产效率的压力,经济效益低一,出口竞争能力弱。

第二,进口替代工业用的零件和原材料主要依靠进口,因此在贷币汇率方面,通常实行币值高估的汇率制度,这有利于进口,却不利于产品的出日,影响国际收支平衡,同时也使关税保护部分人地失去作用。

第三,进口替代战略把经济发展的基点仅仅放在本国(地区)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无法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丧失了利用外部条件发展本国(地区)经济的可能性。

尤其对于市场狭小的国家来说,更易成为经济发展的羁绊。

正因以上弊端的显现,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及时转换了经济发展战略,实行经济的对外开放,顺应了世界经济化的发展,为它们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外部条件。

而此时期拉美的巴西、墨西哥、阿根廷都片面追求进口替代的升级,丧失了利用外部有利环境发展经济的机会,结果由此造成的弊端日益显见。

2出口导向战略的利弊分析出口导向战略是根据国际比较利益的原则,通过扩大其有比较利益的产品的出口,以改善本国资源的配置,从中获得贸易利益和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这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战略将本国产品置于国际竞争的环境之中,其优点比较显著。

但是,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也具有特殊的适用性及其局限性。

(1)出口导向战略的积极作用第一,出口导向战略能更多地利用国际分工所产生的经济利益。

在一个资金、技术缺乏,市场狭小和大部分人从事农业的不发达经济中,选择出口导向型战略:可以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源,并与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劳动力资源相结合,生产并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第二,出口导向战略在外汇收支上着眼于“开源”,能赚更多的外汇。

就国内资源成本来说,出口扩大赚得的一单位外汇所耗资的,比进口替代所节约的一单位外汇所耗费的更小。

就生产中使用的稀缺资源来说,通过出口促进得的外汇数量,比通过进口替代所节约的数量更大。

可以改善资源配置的扭曲状况,较快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

国际市场的竞争会促使企业重视新技术应用和新产品开发,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第三,出口导向战略能提高就业量和改善收入分配状况。

因为出口品在生产中更属劳动密集,就业创造收效更大。

可以在国际分工中节约劳动,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在全球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中,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获取因分工而产生的规模经济效益;可以通过对外贸易,互通有无,使本国居民享受到更多的经济福利,提高其生活水平。

通过外部市场的开拓,带动国内相关产业和部门的发展,不仅为国内的剩余产品或闲置生产资源找到了出路,还扩大了就业量。

(2)出口导向的消极作用第一,出口导向依赖大量出口来推动本国经济发展,会增加本国经济的对外依赖性,从而丧失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味地将出口作为经济的发展动力的话,最终可能会降低甚至丧失本国经济自我发展能力和抵御外部冲击的“免疫力”,从而更易受到外部市场的摆布,这对一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危害性是很大而且显而易见。

第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的作用受到市场发展的制约,建立的工业自主性差。

许多出口工业部门是加工装的的“孤岛型”工业,“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生产的“前向”和“后向”连锁作用薄弱,对国外技术和原材料的依赖性强,由于实行外资进出自由化政策,其结果是一方面为这些国家带来了资金和技术,另一方面国内一些重要工业部门,程度不同地为外商所控制。

第三,出口导向型战略下建立的工业主要是面向出口,而有些国家的出口主导产品过分集中于少数品种,易形成畸型发展的经济结构。

1997年夏季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正暴露了出口导向战略的弊病: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在国际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出口与经济发展均易受挫;企业缺乏自立发展能力等。

第四,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在一定情况下可能会强化落后经济的“二元化”特征。

该战略的实施导致区域经济差距扩大而不是缩小时,贫富分配不均出现两极分化时,反而会使该战略的实施结果违背其初衷走向反面,强化落后经济的“二元化”特征。

对于发展中大国而言,其在实施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除了其总体收益小于小国的情况外,因其国土面积广,人口众多,外贸出口的带动效应往往直接作用于一部分发达地区和人口,很难全面波及各个地区,这些发达地区通常在一国外贸出口中占据较大的比重,出口竞争力较强,外贸出口得利较多,而落后地区得利较少,这样就有可能违背发展中国家实施该战略的初衷,出现强化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负效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