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第六章课程

教育学—第六章课程


• 校本课程开发中课程内容选择的主体 • 1.决策人员——学校课程委员会 • 2.智力人员——学科专家、课程专家等 • 3.执行人员——学校教师 • 4.监督人员——教育行政人员、学生、学 生家长以及社会人士
(三)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1.基础性 使学生成为社会合格公民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能力 2.生活性
(二)课程含义
课程即教学科目。(静态)
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动态)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课程即学习经验。 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知识的维度 学生的维度 社会的维度
课程即社会改造。
课程即教学科目
• 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理解,广义的指所有的学习科目,狭义的 指某一种学科科目。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将 课程理解为“道”。 • 把课程看作学问和学科,在一定程度上概 括出了课程的主体,但并没有反映出课程 的全部。
南宋朱熹在《朱子全书· 论学》中谈到读
书时,曾说道:
“读书譬之煎药,须是以大火煮滚,然后 以慢火养之,却不妨。” “宽著期限,紧著课程。” “小立课程,大作工夫。”
这里的“课程”含有学习的范围、时限和
进度的意思,表明课程就是学科及其进度。
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在1859年发表的 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提出了“课程” (curriculum)一词,意思是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 织”。 curriculum来源于拉丁文语“currere”。 “currere”是一动词,意为“跑”; “curriculum”则是名词,原意为“跑道”(racecourse)。 根据这个词源,西方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 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
斯宾塞使用的“curriculum”一词原意为静态的跑 道,因此在教育活动中过多地强调了课程作为静态的、 在于学习者的“组织起来的教育内容”的层面,相对 忽略了学习者与教育者动态的经验和体验的层面,其 意思就是让学生沿着“课程”这条学习的跑道前进才 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在当代课程理论文献中,许多课程学者对 “curriculum”的词源“currere”表现出浓厚兴趣,因 为“currere”原意是指“跑的过程与经历”,它可以 把课程的含义表征为学生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经验 和体验。
二、课程流派的课程观解读
• (一)儿童中心课程理论 • 1、代表人物:杜威 • 2、基本观点:经验主义课程论流派是在批判以学科为中 心的传统课程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 第一,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
– 杜威认为课程应该以儿童为出发点、为中心、为目的,理想的课 程应该促进儿童的生长和发展。因此,课程内容不能超出儿童经 验和生活的范围,要考虑到儿童的需要与兴 般的教育功能。
知识
社会
学生
从这三个维度看,可以将课程定义为:
根据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要求,为了实现教育
目的而规定的、适合于各级各类学生学习的教学
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份量和进程的总和。
——石中英
课程必需考虑的三个因素
知识
学生
社会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 (三)课程目标确定的依据
• 泰勒的观点: • 1.对学生的研究 • 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认知发展与情感形成、 社会化过程、个性养成、学习发生的条件 等
• 2.对社会的研究 (1)健康; (2)直接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生活以及与亲朋 好友的关系; (3)社会——公民关系,包括在学校和社区的公 民生活; (4)消费者方面的生活; (5)职业生活; (6)娱乐活动。
孔颖达最初创立的“课程”具有浓郁的道
德意蕴,是一个道德事件。“课程”直接地与
寝庙有关,间接地与礼乐大道有关。“课程” 应当指“寝庙”或“礼乐”的运行之道及相应 的建造或制定过程,制定和维护“课程”的主 体是“君子”。
孔颖达用“课程”一词指“寝庙”及其喻
义“伟业”,其含义十分广泛,远远超出学校
教育的范畴。
小学初中生不必读经典。
• 2004年10月10日 据《新闻晨报》报道:在 “中国语文教育高峰论坛”上,著名作家肖复兴 语出惊人:“小学初中生不必读经典。”肖先生 的理由大致有三点:一是现行的中小学语文教育 的教学方法有问题,甚至能打消学生学习语文的 兴趣。二是可是不少名著里的内容和现在孩子的 生活距离太远了,不能吸引就无法谈熏陶了;三 是等孩子们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有了一定的思维 能力再来读名著。
回答“教什么”的问题
• 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与会者就课程改革遇到的问题进行 了激烈的讨论。 • 一位教师说:“我是一名中学教师。对这次课程改革,我 表示支持并积极参与。这次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些新观点、 新理念,我也非常赞同。但是,理论家告诉我们,课程既 包括书本知识,又包括学生的活动经验;既有教材内容, 又有教师、学生、环境;既有看得见的,又有看不见的; 既有校内的,又有校外的。总之,我感觉理论家似乎在告 诉我们处处是课程,时时有课程。这样的课程概念似乎有 点玄、空。真到了实际工作中,我还是不知该如何理解和 把握课程,还是不知该怎样做。”
• 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 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具体规定了某 一学科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 程实施建议等。 • 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执行
教材
(二)课程内容选择的主体
1.决策人员——领导者
2.智囊人员——课程专家
3.执行人员——学校教师
4.监督人员——行政部门督导人员、学生家长、 社会人士
课程即教学(活动)计划
• 局限 • 第一,过于重视计划性,强调可预设的教学计划 和可观察的教学活动,而忽视了课程实施过程中 学生的实际体验,偏离了促进学生发展这个根本 目的。 • 第二,过于重视“书面化”的课程形式,而忽视 了真实教学情境的课程意义。 第三,把教学计 划等同于课程,混淆了课程与教学的概念,缩小 了课程的外延,导致课程研究的狭窄化。
– 重视教育与社会、课程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 为社会需要服务;重视各门课程的综合学习, 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 片面强调社会需要,忽视制约课程的其他因素; 忽视各门学科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掌握各门 学科的系统知识。同时,还夸大了教育的作用。
第二节 课程组织
• 一、课程组织的含义 • 所谓课程的组织,也称课程的编制,就是 完成一项课程设计规划的整个过程。 • 它包括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 容(内容的增删,编排方式),实施课程 (试点、培训、指导)和评价课程等阶段。
课程 设计
学科体系
学生发展
社会需要
• 三、课程内容的选择
(一)课程内容的构成要素
• 课程标准、教材、教辅材料、教师用书、 学生练习册等。 • 教材只是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但不是唯 一载体 。 • 教材的地位略有变化。以前的提法是教教 材,现在的提法是用教材教。 •
• 今天的课程内容还包括——教师自己开发 的课程资源。但是,还是要认识到教材是 教学的主要依据,不能完全抛开教材去教。
联系社会需要,让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掌握
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技能
3.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
考虑特定学校教育阶段的性质与任务,注意到学生 的兴趣、需要和能力
(四)、课程内容的组织
课 程 内 容 的 组 织 形 式
局限
• 未能包括学生在学校的活动中所获得的经 验; 忽略智力发展、创造力表现和个人成 长等因素; 未能包括课外活动和学校生活 的经验; 忽略涉及课程设计的工作,如教 学策略、顺序程序、引起动机的方法、内 容的诠释等。
• 完整的课程,应该是学科课程、活动课程 和潜在课程三者的有机统一,这样才有利 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 和个性发展。
• 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代表人物:英国课程 学者斯基尔贝克(M.Skilbeck)、劳顿 (wton),巴西教育家弗雷杰 (P.Freire)
美国学者古德莱德(J.I.Goodlad)将“课程” 划分为五个层次:
理想的课程
正式的课程
领悟的课程
运作的课程
经验的课程
• 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说实际上揭 示了“课程”从理论到实践的运动形 态,使人们对“课程”概念的理解从 静态的角度转换到动态的角度 .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 • 局限 • 不能处理好学习结果的预期性和非预期性 之间的关系,不能处理好学习过程和学习 结果的关系,容易导致对校园环境、师生 互动、心理气氛等跟学生成长有重要关系 的非预期因素和过程的忽视。
课程即学习经验
• 未能指出何种经验应由学校或其他机构提 供; 可能排除了系统化的知识; • 即使在教师的指导下,亦可能包含好的和 不好的经验; 未指出经验所要达到的结果, 似乎以学习经验为目标。
第六章 课程
教学要求
• 1、理解有关课程的基本含义及类型。 • 2.理解课程的组织 • 3.重点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 相关内容。
导言
• 课程是教育的内容,是教育目的的载体,回 答“教什么”的问题。课程论是有关课程 的理论,历史上有各种不同的课程理论派 别。课程问题是教育领域中的一个永恒问 题。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我国当 前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正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规模最大、投入最 多、历时最长、参加人员最多、影响最为 深远的一次课程改革。
• 二、课程目标的确定
• (一)课程目标的含义 • 某一课程学习完后所要达到的学生发展 状态和水平的描述性指标。
(二)课程目标的类型
我国基础教 霍恩斯坦的分 布卢姆的分类 育课程改革 类 的分类
认知领域
教育目标
(课程目标)
认知领域
情感领域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领域
动作技能领域 动作技能领域 行为领域
(三)社会改造课程理论 1.基本观点 课程是实现未来理想社会的工具,课程研制应从 社会改造的要求出发,以解决社会问题的逻辑来组织 课程,使课程在统一的社会整体内完整地联系起来。 2.基本特征 (1)以社会需要为中心,围绕重大社会问题组织课 程 (2)“轮状课程” 3.代表人物 布拉梅尔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