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六章课程
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确定目标
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能达成这些目标? 选择经验
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组织经验
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评价结果
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问题
要考虑哪 些主要问 题?
1 课程的价 2 学校科 值取向问题 目的设置 (满足怎样 问题(教 的教育目标) 3 课程内容 的选择问题 (怎样选择 要教的东西)
什么)
4课程的 组织问题 (怎样组 织最有效)
5 课程编制 的人员结构 6 课程与教 问题(谁来 学的关系问 选择和编定) 题 (怎样
实施)
7 课程的评 价问题(怎 样评价课程 施行的效果)
本章小结
了解课程的含义 了解课程的几种主要类型,特别是学科课程与活 动课程 ,核心课程和综合课程,国家课程与校 本课程 ,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 了解课程实施的层面与水平
课程完全是预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 都是预先确定的。有利于保证课程内容的执行。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课程即期望通过教学活动达成的学习结果
或目标。代表人物有博比特、加涅等。
可能导致对校园环境、师生互动等非预期 因素的忽视。
课程即学习经验
课程就是学生在学校内所获得的全部经
验,惟有学习经验才是学生自己意识到
第六章
第二节 课程的类型 第三节 课程实施
课程
第一节 现代课程的本质
第一节 现代课程的本质
一.课程的含义 课程含义之几种观点:
课程即学问或学科 课程即书面的教学(活动)计划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课程即学习经验 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课程即学问或学科 哥伦比亚大学费尼克斯教授:“一切的课程内容应 当从学问中引申出来。”
实际上,各种课程形式之间是互相利用或蕴涵的。
1.实施方式
学科课程
(1)含义:又称分科课程,是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 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内容,组成学科, 以学科的逻辑体系制定标准,编写教材,规定教学顺 序、教学周期与学时,分科教学的课程,它是学校课 程的基本形式。学科课程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 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和“武士七艺”(即 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都可 以说是最早的学科课程。 (2)优点:逻辑结构严谨;系统性;简约性 (3)缺点:加深学科分离;限制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4.课程实施材料
教学计划、课表、教案、活动方案
第二节
课程类型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 课程的种类。自课程产生以来,先后出现了 名目繁多、不同类型的课程。分歧的原因在 于课程工作者的课程观不同,学校的具体情
况也各不相同。
1.实施方式: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2.内容结构:核心课程和综合课程 3.学习要求:必修与选修课程 4.管理层次: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5.存在形式: 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潜在课程)
纯粹的单种课程形式都是不存在的,它们都利用或蕴 涵了其他的课程形式。
在确定课程的呈现形式时,课程开发者应对期望达到 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学校和社会可能提供的资源、课 程内容等各种问题加以综合考虑。 提倡年级与年级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学区与学区 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学校与社会各界之间的教育资源 共享。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加强课程形式的多样化。
优点:强调内容的统一性和实用性,以及对学生和社会的适用性;
课程内容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
通过积极方式认识和改造社会。 缺点:课程范围与顺序没有明确规定,学习内容可能是零乱、琐碎或浮浅的;
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统一性受到影响;
文化遗产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4.管理层次:
国家课程
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特征:权威性;多样性;强制性 推广国家课程过程中,暴露诸多脱节现象: (1)与地方需求脱节; (2)与学校办学条件之间的脱节; (3)与教师之间的脱节; (4)与学科发展之间的脱节;
二、中小学课程的表现形式 1.课程方案
课程方案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它规定了学校课程 的门类,课程时数及其顺序等。 课程计划的内容:学科设置、开设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
2.课程标、课程实施建议等的文件。
3.教学材料
教科书、教学指导书、训练材料 相关课程资源
2.内容结构:
综合课程
•又称广域课程,合成课程。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 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中。
坚持知识统一性的观点;发展学习者对于知识的迁移 与综合运用能力。 目前面临的困难:教材的编写;师资问题;
核心课程
•主张以人类的基本活动为中心;要求围绕一个核心组织教学 内容和教学活动。由近及远、逐步扩展的顺序呈现教学内容。 如“环境保护”课程 社会问题课程是核心课程的重要表现形式,即以当代社会 问题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如,香港中学的“国事课程”
(2)优点:以儿童兴趣为中心,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重视直接经验的获得,与生活密切联系。 (3)缺点:缺乏系统性、连贯性,有较大的随意性。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在总体上都服从于整 体的课程目标,二者都是学校课程结构中不 可缺少的要素。但是,在具体的目的、编排 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上,活动课程与学科 课程有着明显的区别。
美国学者蔡斯认为:课程的任何定义必然会根据要实现的 目的而变化……在实现某种情境的目的时最有用的课程定 义,在于它对那种情境是最“正确的”。
课程就是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 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其安排。它包括学校所教 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 活动。 简言之,课程就是课业和进程。
• 课程广义上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 狭义指一门学科。——《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现在: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等 只关注学科势必会忽视学生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和 创造性表现等对学生成长有重大影响的维度。
课程即书面的教学(活动)计划
美国课程专家比彻姆:课程是书面文件,基本上是学 生注册入学于某所学校期间受教育的计划。
国家统一要求,体现了国家的 意志,强调基础性和统一性。
根据国家要求和地方特点而制定, 具有地域性、针对性和现实性。
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旨在 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
理论基础:泰勒原理 校本课程开发涉及的主要问题
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指出:开发任 何课程与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
活动课程
(1)含义:活动课程有多种含义。如果强调以儿童活 动为中心,则称“活动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如果强调以儿童生活为中心,则称“生活课程”;如 果强调以改造儿童经验为目的,则称“经验课程”或 “经验本位课程”;如果强调以设计教学为方法,则 称“设计课程”;如果强调无固定教材,则称“随机 课程”。活动课程种类繁多,如探索学习、实地考察、 社会实践、社会服务、户外教育、消费教育、健康教 育等。
的课程。代表人物有杜威、多尔等。
•课程观的变化:课程重点由教材转向个人,学生的 兴趣、需要和个性发展受到课程的关注。 •理论上讲很有吸引力,但,实践操作困难。而且, 将学生的个人经验都包含,显得过于宽泛。
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课程是从一定社会的文化里选择出来的材料, 其实施过程就是在学习者身上再造社会文化 的过程。代表人物:鲍尔斯、金蒂斯 强调了课程在文化传递方面的功能。但是容 易使课程变成思想控制的手段。
2.课程实施的水平
课程实施的水平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分析:一个是学校 和教师对新课程的关注程度;另一个是对新课程的使用 达到的水平,也就是实施的实际效果。 对课程实施水平的研究,可以比较有效地了解课程 实施的具体情况,并查找有关问题,以便有效改进。
补充:课程的开发问题 三级课程管理模式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产 生了三类课程
5.存在形式
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是指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 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性 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 程。
(1)隐性课程的特点
①涉及范围的广域性 ②实施过程的潜在性 ③影响的持久性 ④结果的难量化性
(2)隐性课程的类别
①物质方面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学校中的建筑物、设 备、景观和空间的布置等。 ②制度方面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学校的组织制度、知 识的物、管理评价、利益分配制度等。 ③文化心理方面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师生关系、同伴 关系、校风、班风、教师的行为作风等。
校本课程
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优势: 更具地方特色,体现学校办学特点; 持续、动态、逐步完善过程; 促使教师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吸纳多方意见,提升社会满意度。 负面效应: 扩大学校间课程差异,加剧教育质量的不平衡; 部分教师缺乏开发校本课程的专门理论和技能 耗费的教育资源高于实施国家课程的需求; 流动教师无法正常参与,势必影响校本课程的质量和连续性。
二、课程实施的层面与水平
课程实施的过程是把课程方案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行
为的过程,一般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做出使用课程方案的决定,是课程采用 阶段,就是起始阶段; 第二阶段是实践或最初使用阶段; 第三阶段是常规化或制度化阶段。
1.课程实施的几个层面
(1)教材的改变 (2)组织方式的改变 (3)角色或行为的改变 (4)知识和理解的改变 (5)价值的内化
课程的含义
理解课程时应该思考的几个问题:
1、课程是系统的知识还是经验体系? 2、课程从本质上讲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 3、课程是意义预设的、客观的还是意义生成的、主观理解的?
课程: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 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进程。 -- 李秉德《教学论》 课程: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的、促进其身心全面发 展的教育经验体系。 --靳玉乐《现代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