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杜甫

杜甫

文学历史人物素材之杜甫一、人物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

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

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

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二、诗歌成就杜甫诗“有集六十卷”[18],早佚。

北宋宝元二年(1039)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

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

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

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三、代表诗作及其鉴赏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文学赏识此诗如实地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

面对这一切,诗人没有美化现实,而是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

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

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丝毫没有给读者概念化的感觉。

诗中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

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

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

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就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

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炼,用了较短的篇幅,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四、优秀作文1. 草堂的情思穿过满是牛粪的陋巷,我来到你的小院。

哲人般的窑洞,蹲在笔架山的腹部。

“吱呀”一声门响后,是一千二百年的寂静。

岁月沉默着与院中的老枣树共守着当年的秘密。

门后,有一只蟋蟀在悄吟……空无一物的窑洞盛满了苍茫如水的时光,渡我,渡我到遥远的大唐,去追寻那凤凰的足迹。

辉煌的昨日,幽丽的往事,公孙大娘的舞姿和曹将军霸的丹青,都被装入诗的信封寄回后世。

你,独自留在那漫漫孤旅。

当李青莲的酒杯里酿造他的狂草的诗与人生时,你正在帝国的阴影里跋涉,所以你永远也不会有谪仙甩一只靴子给高力士的潇洒。

你是一棵子贡植于孔子坟前的柏树,一笔一划,都写得那么认真,那么艰难。

难民、伤兵、胡马、羌笛,坠在你的每一首诗上,压弯了凝重的枝桠。

以至千年后,那些故作深沉的所谓的“诗人”加起来,也扛不起你树上的一枝重柯。

树边的道路上有深深的车辙,就是顺着这条自古以来无数读书人走过的路,你踌躇满志走向长安,然而为时晚矣,长安已是一台大戏的尾声。

虽然曲江水边丽人如云,五陵酒肆高朋满座,但“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那匹疲驴驮着你的理想和抱负,在大雁塔下踯躅徘徊,碰到的都是紧闭的门户,无论是寄食富门还是卖药市上,都早将一个书生的自尊戳的鲜血淋漓。

为何,为何你不像你诗中遨游万里的白鸥,鼓翅离去?长安,究竟是什么系住了你的心,使人魂牵梦绕,永难释怀?在生命的最后回归之时,你无限眷恋地回过头,仍是“愁看直北是长安”。

多柳的长安阿,宫墙何其高!而我们,中国的文人一代又一代,都将自己的一生,在这墙外打了个死结。

“长安”,在他们就是国家社稷,就是山河家园,就是神圣的图腾。

这是一个永远的梦!屈大夫做过,诸葛亮做过,你的好友李白做过,虽然只是梦,却火一样映红了你们的人生。

夏天的雨,你的诗句乘云而来,骤然间雨点般纷落,淋湿了我无边的思念。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第一次通读这两句,我的热泪便止不住与“里巷”共流。

好迂的诗人阿,你如何这样执迷不悟!一介布衣,衣食无着,你却“穷年忧黎元”;“老妻衣百结”,“幼子饿已卒”;你却“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茅屋为秋风所破,你想的是广厦万间,大庇天下寒士。

自己身陷敌城,悲的却是“四万义军同日死”。

一个又一个子夜,你在如豆的青灯下披衣而坐,咀嚼着时代的苦难,任那种叫做“愁”的植物,在心中疯狂生长,瘦削的肩头,便有推不掉的重量。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三十五岁的你就如此透彻,为什么就是迷途不返呢?笔架山忆寂寞千载,你之后,谁又能有如椽大笔搁置其上呢?然而又是什么使你文而不贵,运交华盖以致连饭都不足呢?既然“文章憎命达”,何不去掉劳什子文章?可你又怎么能!在你,“文章千古事”,它是你的灵魂、你的生命,是你与缪斯终生契约。

从“朱门”到“路边”,这中间千山万水,你跨过了,便从“诗人”走向“诗圣”。

然而,我们对于夫子的热情和追求总过于“诗”,于是你仍处陋巷,但一切都会死去,只有你的“诗”活着,并将永远活下去。

2. 杜甫,并不孤寂他是诗中的圣人,有着天才诗人的过人天赋,有着伟大诗人的独特魅力,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

他是唐诗群体中的核心人物,他是为梦想上下求索而壮志未酬的斗士,他又是孤独的战士。

他,就是杜甫。

望长安星空,梦长安征程。

这是一个昌盛繁华的时代,是众多诗人尽情挥洒豪情的时代。

长安——一个梦开始的起点,自然成为了无数有志之士向往的地方。

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的杜甫满怀着激情踏上这片圣土,充盈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狂想,他似乎看到了自己的未来,一个尽显自己才华的未来。

但是那一句“野无遗贤矣”,把他美好的愿望撕裂了。

他孤寂了,一种愤懑,一种道不出的孤寂。

在世间横流中穿梭了几年之后,孤寂的杜甫还是按捺不住自己那一颗赤红之心,他再次踏上了漫漫的征途。

究竟现实和他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到底相差多远呢?“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

老夫怕驱走,率府且逍遥”,孤寂的杜甫再一次发出了自己内心中对现实痛斥的呐喊。

这一次,他又孤寂了。

上天似乎很“垂青”这位伟大的诗人,把一次次的挫折,一次次的苦难抛给他,他就这样在纷争与流亡中活着。

春去春来春复春,寒暑易节;月生月尽月还新,被老催人。

孤寂的杜甫老了,面对自己的经国理想没有实现,面对现实的离乱与纷争,面对朋友的相继离开,他真的老了,也更孤寂了。

“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孤寂的杜甫没有被现实的种种挫折压倒,他具有最顽强的生活意志,“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他仍然自鸣得意,“向来皓首惊万人,自倚红颜能骑射”;他放声疾呼,“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

他长夜不寐之后,所祈求的不是一个人的幸福,而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顔,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孤寂的杜甫,坎坷的一生。

离乱之中显现诗人的真性情,世乱飘荡之际显露人间的温情。

身存穷苦之地,心怀弘远之志。

他用坚定奏响世纪的最强音,他用呐喊呼唤着美好的未来,他用真挚表达着对国家的丝丝眷恋之情。

一种感慨洋溢在心中,那是他不屈生命;一个声音在世纪上空呐喊,那是他顽强精神!原来,孤寂的杜甫并不孤寂。

孤寂,仅仅是他的表象,面对从未有过的事物,他选择了隐忍,其实质却是对梦想的不懈追求。

3. 肩膀常常会想,要怎样一副铁肩才扛得起一个朝代由盛转衰的剧变产生的心理落差?才扛得起夹缝中的芸芸众生的声声叹息?才扛得起中国诗歌在社会剧变中的大课题?所以,不敢想象杜甫是怎样用他并不健壮的躯体承载着一切。

驾一叶平平仄仄搭起的小舟,穿梭于暗流涌动的江水中,我能想象杜甫逆流而上的艰难。

他走在唐朝的下坡路上,注定要弓着腰,低着头,一点一滴地细数着黎民百姓的苦难,然后蘸着浓于墨的悲哀,含泪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