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杜甫

杜甫


• 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 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 之情。文章中虽没有一个喜字, 但四处洋溢着作者的喜。《春 夜喜雨》更是抒发诗人对春夜 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 美之情。
石壕吏
•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
门看。 •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 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
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
翁别。
• 表达诗人对人民饱受战祸 的深切同情, • 同时也含蓄地揭露了捕吏 的凶残。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甫的诗具 有以下几个特点:
• 抒发感情爱恨分明。 • 描写事物真实细腻。 • 丰富多彩的语言。 • 多种多样的诗歌体式。
杜甫的故乡
杜甫的石像
杜甫草堂
• 即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 市西门外浣花溪畔。 • 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 蜀,在成都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 • 杜甫先后居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包 括《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 《蜀相》 等)。
杜甫的草堂
• 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不存,五代前蜀 时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 • 宋元明清多次修复,最大两次重修,是 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和1811年(清嘉 庆十六年),奠定杜甫草堂规模和布局。 • 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不存,五代前蜀 时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 • 宋元明清多次修复,最大两次重修,是 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和1811年(清嘉 庆十六年),奠定杜甫草堂规模和布局。
杜甫诗内容:
• 深挚的爱国热情和积极入世思想。 • 反映民生疾苦,对人民深切同情。 • 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表现出 强烈的爱憎。 • 歌咏自然景物,抒写亲友间深厚感 情,咏史,出了安史之乱给唐代人民带来深 重苦难。"儿童尽东征"、"黍地无人 耕"的现象,遍及整个北国农村, 何止羌村而然。《羌村三首》就通 过北国农村之一角,反映出当时社 会现实与诗人系心国事的情怀,具 有很高的典型意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 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 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 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 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 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 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 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 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 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 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 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 喜极而泣,不能自抑。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 下面就一同 感受一下杜 甫的佳作!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里是 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 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 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这句富有哲 理的话也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 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
• 757(45岁)春,杜甫羁留长安,作《春 望》、《哀江头》等。 • 四月,逃奔凤翔(陕西)行在,授左拾遗。 • 同年秋季,作《北征》、《羌村三首》等。 •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十月收复洛阳。
• 《四》 • (759)深秋,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河北 ) 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逃难。 • 冬,经秦州(甘肃)、同谷(甘肃成县 ) 等到成都。
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
生平(四时期):
• (一)34岁以前:读书与漫游(从仕与写作准备 阶段)。
• (二)35岁至44岁:困居长安。 • (三)45岁—48岁:陷贼与任官。 • (四)49岁至终年:流寓巴蜀(8、9年), 飘泊荆湘(2、3年)。
• • • •
《一》 七岁开始诵书吟诗。 20岁起(731),始游吴越二国。 735,杜甫自吴越归,赴东都举进士不第。 (第一次下第) • 744三月,李白被放还,自梁园东下,在东 都与杜甫相遇; • 745,杜甫再游齐鲁,又遇李白,同游。
• 这首诗叙写了大风破屋,群童抱茅, 草堂漏雨如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 景,表露出诗人宁愿"吾庐独破", 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 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 崇高理想。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 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 情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春望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文中描写了国家(山河)破碎, 城中春草凄凄,一片破败。 以此表现出作者反对战争, 渴望和平。渴望战争尽快结束, 期盼亲人团聚,国泰民安
羌村三首之三
• 群鸡正乱叫, 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 始闻叩柴荆。父老四五人, 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 倾榼浊复清。苦辞"酒味薄, 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 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 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 四座泪纵横。
诗圣
•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 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原籍襄阳,迁居巩县。 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 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令一职。 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部员外郎且有自己的自传。 父亲杜闲曾任奉天令。 • 7岁学诗,15岁扬名,一生不得志。开元后期,举进 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兵陷长安, 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 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 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 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杜 甫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李白与杜甫一生都在燃烧,李白是天上的 陨石,杜甫是人间的火种。 李白是仙,超凡脱俗;杜甫是圣,超凡 入俗。李白以天才写诗,"落笔摇五岳,笑 傲凌沧州",在浪漫的想象中飞行;杜甫一 生以学养写诗,"吟安一个字,拈(niān) 断数茎须",在现实的荆棘与泥泞中艰难跋 涉。李白是 盛唐精神的写照,杜甫是苦难 人间的歌者。
• 《二》 • (746),赴长安待试,与王维、岑参、郑 虔等游。 • 次年747,应试(李林甫骗局)落第。(第 二次下第) • 此后,在长安寄人篱下,待机谋官。 • 干谒求荐;结交朋友;献赋应诏。
• 《三》 • 755,杜甫自长安赴奉先省亲,作《五百 字》、《后出塞》等; • 756,杜甫闻肃宗即位灵武(宁夏),赴灵武 途中落叛军手中,押回长安; • 作《悲陈陶》、《悲青坂》、《哀王孙》、 《月夜》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