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毒理学1汇总
▲雷公藤等含雷公藤碱,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可引起视丘、中脑、延脑、脊髓的 病理改变,肝脏、‘肾脏、心脏可发生出血坏死,中毒剂量可引起肾小管细胞 变性坏死,肾曲小管上皮轻度脂肪变性,而稍小剂量的致死多以肾功能衰竭为 主。
(2)苷类。 ▲强心苷是一类对心肌有显著兴奋作用的贰类,夹竹桃等中草药均含强 心苷,中毒后主要表现为胃肠道方面,严重时可出现传导阻滞、心动 过缓、异位节律等,最后因心室纤颠,循环衰竭而致死。 ▲蟾蛛为强心药之一,其强心成分属强心幽体类化合物,其中毒症状出 现时间多在30- 60 m in之后,首先有上腹部不适,继而恶心呕吐、 中唇青紫、心悸、甚至昏迷以致休克,多数病人有心动过缓伴心律不 齐及不同程度的房室或窦房传导阻滞。 ▲杏仁、桃仁、批杷等的种仁均含氰苷(即苦杏仁苷)等有毒成分苦杏仁 苷在水中溶解度较大不稳定,易被同存于种仁中的苦杏仁酶水解,苷 元水解后可产生有毒的氢氰酸,可引起组织缺氧,并损害中枢神经, 中毒后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木通所含的木通皂苷水解后得长春藤皂苷元等,能损害肾小管,导致 其上皮细胞坏死,严重者可导致肾功能衰竭。
17
(3)中药的毒副作用 为中药的不良反应 魏晋以后“毒”的含义逐渐专指那些药性 强烈,服后容易出现毒副作用,甚至致人死亡者。 《诸病源候论》曰:“凡药物云有毒及大毒 者,皆能变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 《素问》:“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 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 九” 。
2006年9月,药监局发布了部分鱼腥草注射剂(肌注类)
解禁的通知。并修订了说明书。
3、双黄连注射液 、清开灵注射液
15
一、专门研究有毒中药与机体相互关 系的学科。研究中药对生物体的有害效应、机 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度评定的科学。 其内容包括: 研究中医学对中药毒性的传统认识; 发现中药的毒性成分和致毒部位, 有毒中药和中药有毒成分对生物体的毒性作 用、作用性质及特征、中毒的机理; 评估有毒中药或中药毒性成分对人体危害的 严重性、发生的机会与频率,发现中毒性的诊 断指征,确定中毒的预防和救治措施等。
11
该研究缺乏大规模临床观察之 病历统计及直接的动物实验证据。 中国、台湾学者直接的人体、动物 实验证实黄连对新生儿无毒,但又 指不出确切剂量。 尽管新国中医药界强烈抗议,但 至今还是个法令。
12
5. 香港的中成药重金属超标风波
1996年,香港有因服“牛黄解毒片”后腹痛入院的病 例。事后有七种品牌的中成药因重金属超标被当局下 令收回。 2010年发现因服灵芝粉后口唇发绀,经验证为汞含量 过高。当时又随机抽查了八种热门中成药,又发现三 种中成药重金属(砷、汞、铅等)不同程度超标。其中 以名牌北京同仁堂之“牛黄解毒片”最甚,砷含量超 标八倍,被港报指责为“愈解毒愈中毒”的“毒王”。 因重金属超标而遭非难在海外已非首次,95年新加坡 一次查禁了十二种(其中包括了在澳有售的兰州品牌), 加拿大也因重金属超标禁过“牛黄清心丸”。 重金属主要查砷、汞、铅,中药入药部分常为植物根、 茎、叶,是杀虫剂问题还是炮制问题,尚无定论。
中药的安全性问题成为医、患及社会甚至国际医 学界普遍共同关注的焦点
4
全球中药ADR的几大事件
1、美国FDA已批准麻黄、麻黄硷及其盐类做为非处方药用于感冒、哮喘及
呼吸道过敏的治疗。但后来发现其有较多的副作用。如升高血压(重者可 诱发中风) 、失眠、肝炎(升高转氨酶)、腹泻、皮炎、疲劳等。1995年 底在华盛顿举行专家听证会,对麻黄使用提出了三项建议:A、标签警
7
3、日本的小柴胡汤中毒事件
20世纪90年代初起不断爆出小柴胡汤有副作用的新闻, 1991年4月日本厚生省向医师、药剂师下达了要注意小柴 胡汤导致间质性肺炎的通告。1994年1月~1999年12月 报道了因小柴胡汤颗粒的副作用发生了188例间质性肺炎, 其中22人死亡。结果津村顺天堂1997年破产,2000年津 村顺天堂社长津村昭被判刑3年。
18
中药毒的现代意义
中药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包括:
1.毒性反应 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形态结构、生 理机能、生化代谢的病理变化。包括 急性毒性 有毒中药短时间进入机体,很快出现中毒症状甚至死 亡。 慢性毒性 长期服用或多次重复使用有毒中药所出现的不良反应 特殊毒性 致畸、致癌、致突变。 2.副作用 在治疗剂量下所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3.过敏反应 又称变态反应 机体受到中药或中药成分的抗原或半 抗原刺激后体内产生抗体,当该药再次进入机体时发生抗原抗体 结合反应,造成损伤。
13
国内的一些中药不良反应事件
1、葛根素风波:
2005年底,因安全性问题,国家药监局停止了葛根素注射剂 的注册报批工作。 葛根素注射液曾因过敏反应及溶血性贫血在2003年1月国家 不良反应通报中出现,但由于使用量较大,所以不良反应的发生也 较多;06年国家不良反应通报专刊对此药进行警示,再次强调要 合理使用,严格对症应用。
告:标签内容包括过量使用的危害;在无专业医师推荐下不得连续服用 超过七天;不得售给18岁以下患者。B、成品形式防范:主要是指含麻 黄的食品补充剂,防止因食饮该类产品而误服过量麻黄硷。(2004年FDA
发布最终规定,禁止含麻黄碱(麻黄)饮食补充剂的销售,因为这类补充剂含有 导致人体疾病或伤害的不合理风险 )。3、推荐剂量:麻黄的摄取剂量规定,
总麻黄硷为25mg/次;麻黄硷为20mg/次;每天最多服四次。按中草 药麻黄之麻黄硷含量为2%计,麻黄的日最大量是4克。
5
2、中草药肾病
1990至1992年间,比利时的一家减肥诊所给当地妇 女用含中药防已、厚朴的减肥制剂,导致了多例肾脏中 毒病例。临床呈渐进性贫血,轻度肾小管蛋白尿,最后 肾功能衰竭。停药后,肾衰进程仍持续数月至数年,以 至一半病人需透晰治疗,先期发现的48例中有18例做 了肾移植手术。病理上发现肾小管坏死、萎缩、消失。 少数可见不典型肾乳头癌。防已经验证是马兜玲科广防 已(马兜玲酸中毒),厚朴之厚朴酚亦被证实有毒性。
表示毒物毒性的指标
致死剂量或浓度 又分为绝对致死剂量或 浓度、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最大耐受 剂量或浓度 阈剂量 最大无用剂量 毒性作用带
21
中药毒理学的基本特点
中药毒性成分复杂
22
3. 毒性中药的化学成分
中药毒性的出现与药物化学成分的含量与种类关系密切。 (1)生物碱类 ▲含乌头碱的中药有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篙等,其毒性主要表现为作用于 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系统的症状,中毒机理是过量的乌头碱先兴奋后麻痹 各种神经末梢,刺激迷走神经中枢,甚至麻痹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以致 心源性休克、呼吸衰竭而致死。 ▲小天仙子等含莨菪碱、东莨菪碱和阿托品生物碱,此类生物碱皆为M一胆碱受体 阻滞剂,其中毒机理主要为抗M一胆碱能反应,对周围神经则为抑制交感神经 机能,对中枢神经系统则为兴奋作用,严重者转入中枢抑制致嗜睡、昏迷。 ▲马钱子等的种子均含士的宁和马钱子碱,其毒性主要作用于脊髓、大脑皮质或延 脑等高级神经中枢,主要表现为脊髓反射性的兴奋显著亢进,引起特殊的强直 性痉挛,常因呼吸肌强直性收缩而引起窒息死亡。
(3)毒蛋白类。 毒蛋白主要存在于植物的种子中,其毒理作用是对胃肠粘 膜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能引起广泛性的内脏出血。 ▲巴豆的巴豆油中主要含有毒性球蛋白,内服中毒后主要症 状为急性胃肠炎,有服巴豆油20滴而致死者,致死原因 可能是对对血球及中枢神经系统有原浆毒作用。 ▲苍耳子含苍耳子油、毒蛋白等有毒成分能损害心、肝、肾 等内脏及引起脑水肿,尤以肝损害为甚,继发引起脑水肿 而致的惊厥可能为死亡的直接原因。 蓖麻子含蓖麻子毒蛋白,7 mg即可使人中毒死亡,易使 肝肾等发生损害。
10
4、新加坡的黄连毒性事件
1978年10月6日,新加坡卫生部依该国“药物咨询委员会” 的建议,发布 “1978毒药法令”宣布“黄连及其所含小 檗硷为毒物,禁止买卖及临床使用”。认为黄连能使 G6PD(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的红细胞破坏,产生核 黄疸性脑损伤。 这一法令的依据是黄学文等的“新加坡之核黄疸病”等研 究报告,认为母亲产前用过中草药的华人血统新生儿血胆 红素高于母亲未用过中草药者,以及另一个体外试验: “黄连煎液加入新生儿脐带血清的离体系统中,发现黄连 可置换出与血清白蛋白结合的胆红素,从而升高了血清中 的游离胆红素”据称有“加重新生儿核黄疸的危险性”云 云。
9
小柴胡汤或柴胡、半夏、黄芩等拆方做淋巴细胞刺激实验呈阳性 反应。其中以黄芩最敏感。这种所谓“小柴胡汤药物性肺炎”三年 报告出35例,引起 了医学界的重视。小柴胡汤有如此毒副作用,在 历史上也是首次发现。是直接毒性,还是变应性原因,尚有争论。
小柴胡汤是中医的经方之一,有地滋们宣扬慢性肝 炎、肝硬化临床上不见小胡汤方证,仍可长期服用小柴 胡汤,正是违反了中医辨证论治原则,使患者“精气内 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这正是造成间质性肺炎的 主要原因,而不是小柴胡汤有副作用。
19
4.后遗效应 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 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物效应。 5.特异质反应 少数人应用某些中药后所产生作 用性质与常人不同的损害性效应。 6.依赖性 反复或长期应用某些中药,患者产 生心理性或生理依赖,一旦停药就出现戒断症 状,若给与适量该药症状立即消失。
20
第六章 中药毒理学
1
第一讲
中药毒理学
中药毒理学产生背景
2
安全、有效是药物的基本属性 中药及中药制剂安全性问题日受关注
3
背
景
中草药一向被认为具有毒副作用少、使用安全的特点。 近年来有关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报道日趋增 多,如: 1、日本的“小柴胡汤事件” 2、新加坡的“小檗碱事件” 3、 “中草药肾病” 4、近年出现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等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