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的基本作用“扶正祛邪,调节平衡”。
通过扶正祛邪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祛除病邪,通过调节平衡来调整阴阳失调,调和气血运行,从而使正胜邪去,阴阳和合,气血盈畅,达到病去人安的目的。
(一)扶正祛邪“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其治疗方法,则应“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1、扶正即补益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现代研究表明补益药主要是通过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增请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尤其是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而产生扶正之功效。
(1)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研究表明,虚证患者常伴有免疫功能低下,补益药可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和(或)特异性免疫功能,这是其扶正作用的药理基础之一,对于防治免疫功能低下及肿瘤、感染性疾病等具有重要意义。
○1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如人参、黄芪、刺五加、灵芝、甘草、党参、枸杞子、熟地、鹿茸、天冬等能升高外周白细胞数;人参、黄芪、刺五加、党参、当归、淫羊藿等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2增强特异性免疫功能。
如冬虫夏草、白芍、白术、黄芪、女贞子、人参、当归、四君子汤、四物汤、六味地黄汤、参附汤等,能从不同的方面促进细胞免疫功能。
(2)增强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补益药能通过增强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而影响免疫功能。
如人参、党参、黄芪、刺五加等能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与分泌;淫羊藿、冬虫夏草、人参、黄芪、补骨脂等能兴奋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2、祛邪即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
二、中药作用的方式(一)四性的现代研究1、对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的影响:热证患者交感—肾上腺系统功能偏亢,寒证患者交感—肾上腺功能偏亢。
用附子、干姜(1:1)组成温阳药,党参、黄芪(1:1)组成补气药。
2、对代谢功能的影响:寒证患者基础代谢偏低,热证患者基础代谢偏高。
3、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许多寒凉药,如羚羊角、牛黄、冰片、黄芩等多有抗惊厥、镇静等中枢抑制作用。
海藻、昆布、浮萍等寒凉药中含有的碘、溴对中枢有镇静的作用。
另如朱砂含HgS、Fe2O3,磁石含Fe3O4,都能安神镇惊,降低中枢系统的兴奋性。
温热药则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4、寒凉药的抗感染及抗癌作用:许多寒凉药,尤其是清热解毒和清热燥湿药,如黄连、黄芩、黄柏、金银花、连翘、白头翁、鱼腥草等具有抗菌、抗真菌、抗病毒及抗毒素、抗炎等许多药理作用,从而控制微生物感染,在根本上减少机体对病原物质的反应,使过高的体温下降,产热减少。
肿瘤从中医临床辨证上属热,具有抗肿瘤和作用的药物从药性大多为寒凉药,如山豆根、大黄、青黛、苦参等。
(二)五味的现代研究补益作用的则认为有甘味,有发表作用的认为有辛味等。
因此,就出现了所载药物的味与实际口尝不符的情况,如葛根味辛,石膏味甘等与口尝不合。
辛可发散、行气、活血。
解表药中辛味药占88.9%。
大多含芳香刺激性的挥发性成分,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扩张皮肤血管,促进微循环以及兴奋汗腺使汗液分泌增加,从而起到发汗、解热作用。
麻黄、藁本、柴胡的挥发油成分还具有抗病毒作用。
理气药大多味辛,主要通过挥发油对胃肠运动具兴奋或抑制作用而产生理气和胃的功效,如青皮、厚朴、木香、砂仁等抑制胃肠道平滑肌,降低肠管紧张性,缓解痉挛而止痛;枳实、大腹皮、乌药、佛手等则兴奋胃肠道平滑肌,使紧张性提高,胃肠蠕动增强而排出胃肠积气;还有的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吸收机能,制止肠内异常发酵,具有芳香健胃祛风作用,如藿香、白豆蔻、陈皮等。
活血药中属辛味者约占50%以上,有川芎、红花、延胡索、莪术、益母草等,都能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
静脉注射莪术挥发油制成的注射液,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有一定疗效。
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鞣质。
“凡酸者能涩能收。
”甘味能补能缓,各类补益药中甘味药占81.5%,能补五脏气、血、阴、阳之不足。
竿味药还能缓解拘急疼痛,调和药性,如甘草所含甘草酸和多种黄酮类成分都具有缓解平滑肌痉挛、“缓急止痛”的作用,甘草酸还能松弛骨骼肌痉挛。
苦味药中的苦寒药以含生物甙类成分为多,是苦寒药所谓“苦”、寒的主要来源,如泻下药、清热药等。
咸味药以含钠、钾、钙、镁、碘等无机盐为主,能软坚润下,软坚散结。
(三)经的现代研究1、归经与药理作用对429味常用中药的药理作用和归经进行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规律性联系,且这种相关性与中医理论基本一致。
如现代药理和临床研究证明具有抗惊厥作用的钩藤、天麻、全蝎、蜈蚣等22味中药均入肝经,入肝经率达100%,与不具有抗惊厥作用中药中药的入肝经率42.9%有显著差异;与中医“肝主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理论相吻合。
2、归经与有效成分应用放射自显影技术,观察到川芎的活性成分之一3H—川芎嗪主要成分分布在肝脏和胆囊,与川芎归肝、胆经的传统观点相符。
3、归经与微量元素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
有人提出了微量元素的归经学说,认为中药的归经是以微量元素的迁移、富集和亲合运动为其重要基础的。
补肾中药补骨脂、肉苁蓉、熟地、菟丝子等经测定含有较高的锌、锰络合物。
根据锌、锰等微量元素与人体的生殖、发育具有密切关系,并在性、肾上腺、甲状腺、垂体等器官内富集,以及机体缺少锌、锰导致酶活性降低、蛋白、核酸代谢障碍等与中医肾虚的一致性,认为含高量锌、锰是这些补肾经的物质基础。
4、归经与受体学说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表面或细胞内首先与药物、递质、激素等生物活性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基团。
5、归经与环核苷酸(四)升降浮沉的现代研究“酸咸无升,甘辛无降,寒无升,热无沉。
”大多数味辛、性温热者属升浮药;味酸、苦、咸,性寒凉者属沉降药。
如加工炮炙能改变药物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势。
如酒炙提升,盐制则降,姜炒则散,醋炒则敛。
前人有“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借沉,蔓荆独生”之说。
中药毒理学中药毒理学主要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不良反应。
“中药是纯天然物质,无毒性,无副作用”、“中药有病能治病,无病能健身”、“纯中药制剂绝无副作用”等等的广告比比皆是,这是对中医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
1982年~1995年期间,因中药不良反应致死者267例,其中属单味药229例(占85.76%),中成药28例(占10.48%),中药制剂10例(占3.74%)。
1992年~1993年,比利时用中药减肥致45例肾衰,18例肾移植。
新加坡用黄连(小檗碱)致新生婴儿黄疸,并有致死报道,日本近几年来用柴胡剂引起间质性肺炎、肝炎等。
一、祖国医学对中药毒性的认识古人之所以将毒作为药物的代称,是因为度反映了中药的偏性和就治病功能就。
而人体之所以发生疾病,是由于阴阳偏盛偏衰的结果。
古代医家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所以说凡药皆有毒(偏性)的说法是完全正确的。
二、中药不良反应的概念与类型什么是药物的不良反应,广义的讲,是指用药后机体出现的各种不良的现象。
不良反应的类型包括药物的副作用,度性反应,过敏反应,依赖性、成瘾性、特异质反应,致畸作用,致癌作用和致突变作用等。
(一)副作用是指在治疗剂量下所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对机体危害性不大的不良反应。
如当归有活血养血润肠之功效,当用其养血活血的功效时,润肠则成为副作用,可引起轻泻或慢性腹泻者症状加重。
麻黄有发汗、平喘、利水、升高血压,中枢兴奋等作用,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平喘为其治疗作用,其他作用便成了副作用。
(二)中药的度性反应指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生理生化机能和结构的病理变化。
毒性反应可因剂量过大而立即发生的称为急性毒性;也可因长期用药体内药物蓄积过多而逐渐发生,称为慢性毒性。
致畸胎、致癌、致突变等三致反应属于中药的特殊毒性反应。
1、急性毒性反应:如“茛菪多服令人狂走”(1)心血管系统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发绀,心动过缓,心律失常,传导阻滞,血压升高或下降,循环衰竭死亡等。
可见上述反应的中药有川乌、草乌、附子、乌头、雪上一枝蒿、万年青、夹竹桃、北五加皮、罗布麻叶、洋金花、茛菪、华山参、垂盆草、黄丹、铝粉、山豆根、蟾蜍、麻黄等;中成药有乌头碱药酒、喉症丸、牛黄清脑片、六神丸、穿心连片、牛黄解毒丸等。
(2)呼吸系统主要表现为气紧、咳嗽咯血、哮喘、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呼吸肌麻痹或呼吸衰竭等。
可见的中药有苦杏仁、桃仁、白果、川芎、草乌、肉桂、商陆、雄黄、全蝎等,常见的中成药有柴胡汤、复方甘草片、消咳喘等。
(3)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唇舌和肢体发麻、眩晕、头痛、烦躁不安、牙关紧闭、抽搐、惊厥、意识模糊、昏迷、瞳孔缩小和散大,甚至死亡等。
可见的中药有马钱子、乌头、川乌、草乌、附子、丹参、蟾蜍、雪上一枝蒿、雷公藤、北豆根、广豆根、苦参、天仙子、麻黄、细辛、厚朴、朱砂、艾叶、马桑、天南星、火麻仁等;常见的中成药有舒筋活络丹、龙虎丸、强力补等。
(4)消化系统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食饮不振、腹胀、腹痛、腹泻、便秘、消化道出血、黄疸、肝肿大、肝功能损害,中毒性肝炎,甚至死亡。
可见上述反应的中药有瓜蒂、苦杏仁、川乌、草乌、附子、蜈蚣粉、雷公藤、北豆根、广豆根、艾叶、斑蝥、木通、益母草、沉香粉、山慈姑等;中成药有复方宣乌片、安络片、牵正散等。
(5)泌尿系统主要表现为腰痛、浮肿、尿频、尿少甚至脑闭,尿毒症、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可见的中药有斑蝥、木通、雷公藤、蜈蚣粉、甘草、千年健、鱼胆、苦楝皮等;常见的中成药有速效伤风胶囊、复方斑蝥散、中华跌打丸、云南白药等。
(6)造血系统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紫癜,甚至死亡等。
可见上述反应的中药有洋金花、芫花、斑蝥、狼毒等;中成药有十滴水、雷公藤片等。
此外,从中药中提取的有效成分或采用注射给药,所引起的毒性反应更为多见,且较严重。
如青蒿中所含的青蒿素灌胃给药,可引起动物的肝、脑损害;钩藤所含的钩藤总碱灌胃给药,可引起肾脏损害;独活中所含的花椒毒素口服或腹腔注射,可引起肝损害和肾上腺出血;青黛所含的靛玉红灌胃给药,可引起肝毒和肠胃道损害;秦艽中所含的秦艽碱甲腹腔注射可致肾损害;延胡中所含的延胡索乙素灌服或龙葵中所含的澳洲颠茄碱灌胃给药均可引起肾脏的损害等。
2、慢性毒性反应射干、芫花“久服令人虚”、淫羊藿“久服令人无子”、矾石“久服伤骨”、葫(大蒜)“久服损眼伤肝”。
3、中药的特殊毒性反应(1)依赖性(2)致畸、致癌、致突变如雷公藤为免疫抑制中药,广乏用于风湿关节炎、慢性肾炎和红斑性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但长期接触,可使人体外周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
(三)中药的过敏反应由于机体受到某些中药或中药成分刺激后,体内产生了抗体,当该药再次进入机体时,发生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造成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
中药、中成药亦可产生过敏反应,发生率与日俱增,有报道能引起过敏反应的中药、中成药已达210种以上,其表现有轻有重,轻者表现为皮疹、寻麻疹、斑丘疹、红班等,重者表现为剥脱性皮炎、过敏性休克等,致死者已不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