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毒理学2

中药毒理学2


一、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
• 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是指影响机体行 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 或降低对外加应激的反应能力。
(功能紊乱、损伤、疾病或死亡)
• 非损害作用(non-adverse effect):机体发生 的一切生物化学改变在机体适应代偿能力 范围之内,当停止暴露后,机体对其它外 界不利因素影响的易感性不增高。
②验证可能与人类无关的发生于实验动物中 的有害效应 例如,人造甜味剂糖精
膀胱癌
大量饮食后,膀胱 中也不可能达到 致癌浓度。
③设计和生产较为安全的中药方剂以及合理治 疗中毒和临床疾病
例如:沙利度胺(thalidomide)
致畸胎 1962年被禁用
抑制血管生成基因表达 抗肿瘤等
④进一步加深对基础生理学、药理学、细胞生 物学和生物化学的了解
3、临床中药致病的病因探索 • 应用流行病学方法
临床观察,发现病例
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分布形成假设)
分析流行病学(对比病例组与对照组、 暴露无遗组与非暴露无遗组的差异,检验病因假设)
毒理学研究(检验病因假设)
实验流行病学(通过干预,
对照组与非干预组的差异, 验证病因假设)
4、中药毒性的物质基础
5、中药毒性作用机制
第三讲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内容 及方法
一、中药毒理学研究内容 1、对已知中药及其成分的毒理学评价和危险
性分析 • 目的:评价某种中药的毒性及其物质基础 • 方法:借助于动物模型(模拟人体暴露的条件) • 评价:利用动物实验结果外推到人
表1-1 实验毒理学的筛选性评价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 局部毒性试验
●致突变试验 ●亚慢性毒性试验
致畸试验和生殖毒性试验 ●慢性试验
致癌试验 ●毒物动力学试验
●经口 ●经皮 ●吸入 ●其它途径
●体内 ●体外
• 实验动物能否显示毒效应,关键在于剂量。 毒理学研究总是要以高剂量进行实验,以 充分显示受试物的毒性,在此基础上才能 进行安全性评价。
人拟用剂量
中药A
中药B


正常人群

剂量 图2-4 高危人群和一般人群对有毒中药的剂量-反应关系
五、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 目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 生物学标志:是指中药及其成分通过生物 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中药或 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 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
• 暴露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是测 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中药成分、其代 谢物或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 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接触中药的信息。包括 内剂量和生物效应剂量
3、人体观察 • 通过中毒事故的处理治疗,获取资料 • 不损害人体健康的受控试验(低、短、可逆) 4、流行病学研究 • 临床应用的中药所出现的异常 • 接触条件真实,可获得制订和修订应用标准资料 • 干扰因素多,测定毒效应不深,生物标志物缺乏
毒性评价和危险性评定 ==体内+体外+人体+流行病学
三、中药毒理学研究中的术语概念
---预先采用遗传毒理学试验来筛检易感个体
---根据个体的遗传性状制定药物治疗方案
3、管理毒理学
• 根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 协助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 诸实施.以确保中药及其制剂等进入市场足够安 全,达到保护人体健康的目的。
例如:决定一种药品或其他化学物是否许可按规定 的使用目的生产上市,以及生产销售后是否存在 一定的危险性 药品、食品和化妆品法,农药杀虫剂、杀真菌 剂和灭鼠剂法,有害物质控制法和环境资源保护 法等 大气、职业环境和饮用水中化学物的卫生标准
• 毒性:中药或其成分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 能力取决于中药或其成分的化学结构。
• 毒效:中药或其成分毒性在某些条件引起
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 能影响效应。
毒物
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
不存在任何非毒物质,剂量决定了一 种物质是毒物还是药物。
----Paracelsus(1493~1541)
较低的剂量进入机体后能引起疾病或危及生命 的物质
2、靶器官(target organ):毒物直接发挥毒性作 用的器官。 出现毒性效应的器官称为效应器官,可以是靶器
官。 如马钱子碱:神经系统和肌肉
成为靶器官的可能:
• 在体内的解剖位置和功能,吸收和排泄器 官;
• 血液供应; • 有特殊的摄入系统; • 代谢毒性的能力和活化∕解毒系统平衡; • 存在特殊的酶或生化途径; • 毒性与特殊生物大分子结合; • 对损伤的修复能力; • 对特异性损伤的易感性。
• 内源化学物:是机体内原已存在和代谢过 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 毒理学研究外源化学物和内源化学物对机 体的有害作用
• 因此,中药毒理学的研究:包括中药 及其成分、中药及其成分与体内在体 内的代谢产物或代谢过程的中间产物。
• 这些也是中药毒理学研究中探讨毒性 成分或机制时需要考虑的。
毒性(toxicity)与毒效(Harmful effects)
6、传统中医药理论中关于毒性相关理论的阐 述
二、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1、体内试验 • 主要用于检测一般毒性(急、慢毒) • 可严格控制接触条件,测定多种类型毒性作用 • 多采用哺乳类动物,结果原则上可外推到人 • 影响因素多,难以进行代谢和机制研究 2、体外试验 • 游离器官、细胞、细胞器、生物模拟系统 • 急性毒性作用初筛、机制和代谢深入研究 • 缺乏整体毒物动力学过程,难以研究慢性毒性
CNS或器官
3、可逆或不可逆作用
Reversible effect:指停止接触后可逐渐消失的 毒性作用。
--一般情况下浓度低、时间短
Irreversible effect:指停止接触后其毒性作用继 续存在,甚至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可进 一步发展。
--肝硬化、肿瘤
是否可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损组织的修 复和再生能力。如肝脏与CNS
• 试验中观察到的效应,是否有害,依赖于 该效应的性质。由专家判断。
有机磷农药 抑制胆碱酯酶(效应) 肝重量可逆性增加(适应反应) • 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无绝对分界 • 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有相对性与发展性
(都是中药在机体引起的作用,量变可到质变,技 术的进步可进一步帮助判断)
二、毒效应谱
• 机体接触中药后,取决于中药及其成分的性质和 剂量,可引起多种变化,称为毒效应谱 (spectrum of toxic effects)。
曾有的定义:
• 毒理学研究毒物的性质、效应和检测,治 疗中毒。
• 毒理学是一门毒物对生物机体和生态系统 引起有害作用实际和可能的危险,研究这 种有害作用与暴露的关系,作用机制,中 毒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学科。
• 毒理学是从生物医学角度研究化学物质对 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学科。
毒物效应动力学
致癌性外源化学物,10~20年肿瘤
பைடு நூலகம்
2、局部或全身作用 Local toxic effect:中药在机体暴露部位直接造成的
损害。 腐蚀性酸碱致皮肤损伤
刺激性气体致呼吸道损伤 生半夏损伤粘膜 systemic toxic effect:中药被机体吸收并分布至靶器 官或全身后所产生的损害。 CO中毒、含马兜铃酸中药 有些物质两者兼有:四乙基铅 皮肤
1、机体对中药的负荷增加(量及分布量) 2、意义不明的生理、生化改变 3、亚临床改变 4、临床中毒 损害作用(毒效应) 5、甚至死亡 (三致)
三、中药毒性作用分类
1、速发或迟发性作用 immediate toxic effect:一次接触后短时间内
所引起的即刻毒性作用。 氰化钾 --吸收、分布快,作用直接 --吸收缓慢或在作用前需经代谢转化 delayed toxic effect:一次或多次接触后,经一 定时间间隔才出现的毒性作用。
效应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ffect) :机体中可测 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
3、高危人群:易受中药损害的那部分易感人 群。
• 特点:比正常人:早、重
• 生物学基础:年龄、性别、遗传、营养、 疾病等
(生理调节功能、平衡适应反应以及代偿能力 等与正常人不同,均有所降低)
个体对潜在中药危害的“危险性谱” • 接触有毒中药 • 发生接触特定的时间 • 个体对该中药的易感性
高危人群
1、描述毒理学
• 设计并进行动物毒性试验,为安全性评价 和管理法规制定提供资料。
• 为中药的毒性作用机制提供重要线索
2、机制毒理学
• 研究中药及其成分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的 细胞、生化和分子。
• 机制毒理学研究资料主要用途: ①证实与人类直接相关的实验动物中所观察
到的损害作用
例如,根据对有机磷杀虫剂(OPI) 作用机制和OPI 在不同动物物种体内生物转化差异的了解,预测 OPI对啮齿类动物和昆虫的相对毒性作用。
第二讲、中药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及 其特点
毒理学的定义
• 经典定义:
毒理学(toxicology) 是研究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对 生物体(1iving organisms)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s)的 学科。
• 现代定义: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1iving systems)的损害作 用、生物学机制(biologic mechanisms)、安全性评价 (safety evaluation)与危险性分析(risk analysis)的科学。
4、超敏反应(hyoersensitivity):机体对中 药产生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 Ⅰ~Ⅳ型 致敏原—绿原酸?
5、特异质反应(idosyncaratic reaction): 机体的一种遗传性异常反应。 如体内缺乏NADH高铁血红蛋白还原酶, 对亚硝酸盐异常敏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