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考试题目及答案(部分)1.空想社会主义历史贡献及评价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先驱。
历史功绩:从莫尔的“乌托邦”一直发展到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学说,空想社会主义日益完善。
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历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马恩称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第一批社会主义者”、“社会主义的鼻祖”、“社会主义创始人”;“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依靠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位思想家而确立起来的。
”1他们的社会历史观中包含了趋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
2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前所未有的揭露和批判。
3他们天才地预测了未来社会的许多特征和原则。
他们当中的有些人(如闵采尔、巴贝夫、欧文),还分别通过试验示范和暴力革命的形式,不倦地实践着他们的理论主张。
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空想,其历史观是一种唯心史观,因而是一种不成熟的理论。
他们不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他们没有真正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现实道路,大多把希望寄托在统治者的“良心发现”或自身“示范带头”上,少数人找到了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但对怎样搞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也还认识不足;他们仅仅把无产阶级当成受苦难的、急待别人去加以解放的阶级,而看不到无产阶级能够自己解放自己。
1他们的学说的理论基础是唯心史观;2他们不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而找不到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3他们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因而找不到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的依靠力量;正如列宁指出的那样:“空想社会主义不能指出真正的出路。
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也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
”空想社会主义的这些历史局限性,从根本上说来,由于当时资本主义制度还不够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还没有充分暴露出来,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还处在自发阶段等原因造成的。
2.为什么说唯物史观与社会主义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两大理论基石唯物史观的创立的重要影响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科学地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真实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可能性,从而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块理论基石。
明确指出了人类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基础,归根到底是物质生产状况。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这一社会发展规律,为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前进的直接动力,从这一观点出发,找到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可靠社会力量。
正确说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科学地回答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的问题,找到了资本主义的掘墓人。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的重大作用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它的创立使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而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二块理论基石。
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雇佣劳动的本质。
从根本上阐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资本主义制度表面现象的缺点。
阐述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真正地位,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3.苏联从军事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为我们提供哪些启示1. “国家社会主义”的模式——“战时共产主义”在内战、粮荒的极端困难形势下,1918年~1921年春,苏维埃俄国被迫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其表现为,以余粮征集制为核心,国家对社会经济生产实行全面垄断,实施供给制。
第一项措施是在农业方面:国家实行对粮食垄断制和余粮征集制。
第二项措施是在工业方面,实行工业国有化和总局管理制。
第三项措施是在商业供应方面,实行国内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
这种政策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存在着明显失误:在理论上,它犯了一个“制定”社会主义的错误,即“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在实践上,在执行过程中也做了一些错事。
一是在国有化方面走得太快;二是过分强调义务劳动,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三是把消灭商品经济的观点讨诸于实践,使经济陷入困境;四是在征收余粮方面,实行了强制性的不等价交换,严重侵犯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 “国家资本主义”的模式——“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深刻教训,使列宁和俄共认识到,必须采取新的途径来建设社会主义。
1921年3月,在列宁的倡议下,俄共(布)十大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一方面是开放市场,允许小生产者自由贸易,另一方面运用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系列原则(实行“租赁制”和“租让制”等)。
这一政策的核心就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实行粮食税的实质就是调整工农之间的关系。
以粮食税为核心的新经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物质利益的要求。
粮食税的总额只有余粮征集总额的一半。
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农民可以自行全权处理,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改革实践。
这场改革,是从暴风骤雨的阶级斗争向井然有序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转变,也是从单一的、传统的模式向多种层次、充満活力的现实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变。
“新经济政策”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且对世界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也为我们提供了以下启示:①要重视市场作用;②要重视各种经济成分的作用;③要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④要改革集权体制,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4.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特点,弊病苏联模式的特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就是各方面权力的高度集中,或称高度集权型模式。
在高度集中的权力控制下,整个苏联社会成为一个“行政性社会”。
1.苏联模式在经济体制方面的特征是高度集中,其表现:1)在所有制结构上,强调公有制的单一性。
2)在经济结构上,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
3)在经济运行方式上,排斥市场的作用和价值规律。
2.苏联模式在政治体制的特征是高度集权,具体表现为:1)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2)党对苏维埃国家实行全面领导;3)实行一党制;4)人治重于法制。
苏联模式的历史贡献第一,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第二,强大的工业体系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三,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初步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第四,积累了计划管理体制的经验和教训。
总之,苏联模式最突出的历史贡献,就在于使得处在资本主义世界包围下的苏联,成功地生存下来,也使得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和优越性,得以初步显现。
这不仅让社会主义具有了现实的号召力,而且构成促进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变革和调整的重要原因之一。
苏联模式的内在缺陷与弊端1. 苏联模式理论上的局限性:理论上的局限性是其实践中局限性的理论前提和基础。
它一方面产生于当时人们认识水平的限制,另一方面则产生于认识方法的片面性。
主要表现为:①急于过渡性;②所有制形式的单一性;③重工轻农性;④产品经济性;⑤阶级斗争认识片面性;⑥以党代政、党政不分性。
2. 苏联模式实践中的缺陷苏联模式理论上的局限性一旦被贯彻于实践当中,就导致这种模式在实践上内在的深刻缺陷。
这些缺陷表现为历时态的双重性:一部分在当时的实践中就完全显现,另一部分则随着时间的进程而愈益显现。
主要表现为:①僵化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体制,制约了生产力的正常发展;②不合理的农村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③高度集权的刚性化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使企业缺乏应有的活力;④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⑤计划机制的弊端,导致经济效益低下;⑥权力高度集中,使计划经济最后成为领导者个人意志经济;⑦阶级斗争扩大化,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后果。
5.苏联解体的原因(含东欧剧变的原因)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第一,戈尔巴乔夫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导致解体的理论诱因。
他提出了社会主义“异化论”;提倡实行“社会主义多元化”;提出了“全面民主化纲领”;提倡实行“人道主义”。
第二, 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新思维”,使国内“改革”变成“改向”,是导致解体的直接原因。
“新思维”的核心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人类的利益高于阶级的利益”。
这是从抽象的人道主义出发,否定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理论,否定共产主义目标,否定社会主义社会,必然导致苏联的解体。
第三, 苏共党已陷入深刻危机和经济长期没搞好,是导致解体的两个深层根源。
主要表现为:1)高度中央集权经济体制,经济陷入困境;2)苏共日益严重脱离群众,失去民心;3)长期以来因循守旧,各方面问题积累甚多;4)放弃党的领导,将社会主义苏联推向绝境。
第四, 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是导致解体的外部原因。
主要表现为:1)利用经济手段,诱压兼施,以改变苏联的政治方向;2)利用各种现代化的传播媒介,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灌输西方价值观;3)打着“人权”旗号,干涉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4)培植亲西方的“民主势力”和“持不同政见者”,以作为“内应力量”。
苏联解体,是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大挫折,这个历史悲剧留下的教训极为深刻。
1)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2)必须改革不合理的政治经济体制;3)必须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4)必须实行正确的对外战略和方针;5)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展反对“左”和右两种错误倾向。
东欧剧变的主要原因东欧包括8个共产党执政的国家。
1989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局相继发生了空前剧裂、带有根本性的变化。
其程度之激烈、速度之快、波及面之广,完全超出了人们的意料。
东欧各国剧变,绝非偶然。
它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里有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更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有外部因素的作用,更有其内在的原因。
各国原因不尽一致,大致有以下几点:1)执政党没有坚持独立自主原则;2)照抄苏联模式积弊甚多;3)体制改革中的严重失误;4)执政党自身建设方面的严重错误;5)受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冲击;6)未能有效抵御西方的“和平演变”。
东欧剧变的深刻教训:1)优势应体现在经济发展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上;2)要选择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3)关键是共产党内部要搞好;4)要解决好民族关系的问题;5)要搞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6.建国后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益的探索从新中国诞生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民主主义社会。
在政治上,几个阶级组成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经济上,以公有制为领导,五种经济成份并存;意识形态上,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