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第二个十年的 文学创作

第五章 第二个十年的 文学创作


三、施蛰存的《梅雨之夕》
1943年的施蛰存 施蛰存 晚年的
《梅雨之夕》摈弃了对小说故事情节 的追求。它仅仅记 叙了一个下班回家 的男子在途中邂逅一位少 女之后的一 段心灵历程。但在新颖而丰富的 心理 分析学理论的指导下,作者以娴熟的文 字表现技巧对人物的心理层层剖析,把 读者 带进了主人公那丰富多彩而又微 妙曲折的内心世界。
P147
二、文学创作的潮流和趋向
(一)各种文明的冲突与渗透形成“左翼”、“京 派”、“海派”之间的对峙和渗透。 (二)文学创作的题材和表现角度空前开拓。 (三)文学样式呈现从抒情向叙事的转型,小说创作 成就丰厚。 (四)文学创作的个人风格、民族风格、时代审美特 征几乎同时形成。
P160-164
三、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3)想入非非
“我”偷偷地“侧眼看她”,突然“得到了一个
新的发现”:原来她就是“我的初恋的那个少女, 同学,邻居” ! 然而,他又由喜而悲:她今年二 十多岁了,一定已成为他人之妻,这是多么令人 悲哀的事啊 ! 进而,又变得忧心忡忡:我也结了 婚,如果她认出了我,问我是否结了婚,我该怎 样回答呢? 这个女子是他的初恋少女么? 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潜意识?
1.“日记体”形式的魅力。
采用日记形式表现主人公对性与爱的所思、所感的心 路历程,就比较充分地显示了日记形式的魅力,既逼 真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也使人从这种逼真的展示中, 受到强烈的感染,也就使小说收到了很好的审美效果。
2.精细而大胆的描写手法。
精细:仔细刻画人物心理的每一次波动; 大胆:不加掩饰地写出人物“自己的情欲,写出自己 怎样玩弄恋爱,怎样卖弄风情”(张天翼语 )。所 以,有人说,丁玲的这篇小说的发表,像在文坛扔了 一颗“炸弹”。

最早发表于1928年2月号 的《小说月报》,是丁玲 继《梦珂》之后的第二篇 小说,引起当时文坛极大 震惊。作家获得更大声誉 的同时,也因莎菲这一人 物形象饱受争议。
(二)艾芜的小说创作
艾芜(1904—
)本名汤道耕,出生于四川新繁县 清流场一个乡村教师家庭里。1921考入成都第一师 范学校,1925夏,艾芜前受“劳工神圣”口号的引 诱,后受包办婚姻的逼迫,踏上了去南洋半工半读 的漂泊之途。五年间,与商队、马队、小贩、轿车 结伴同行,在昆明当过红十字会所的杂役,在滇缅 交界山家店做扫马粪的店伙和家庭教师。流落仰光 街头之初,贫病交加,为万慧法师收留,并在与华 侨报社接触中,开始了初期的小说、散文试笔。
P233-234
张天翼的讽刺艺术
1.善于抓住体现人物性格 的典型细节加以漫画化的 夸张。 2.通过人物举止前后矛盾 予以辛辣的讽刺。 (结合阅读《华威先生》 体会以上特点。)
第二节
新感觉派的小说创作
一、新感觉派的来历 二、新感觉派的艺术特征 三、施蛰存的《梅雨之夕》
一、新感觉派的来历
新感觉派又被称为是30年的 第二代“海派”(第一代海派代 表作家是张资平、叶灵凤)。这 派作家主要集中在中国当时最现 代化的城市上海,也主要集中描 写现代大都市的生活、人心、色 彩。因为受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 而发展起来的,后被称为“新感 觉派”。
日本新感觉派
“我的头脑变成了一泓清澈的水,它一滴一滴溢了 出来,最后什么也没留下。”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
日本新感觉派
“他拾起块石头,向森林里投去。森林从枯叶间抖 下几滴月光,喃喃自语了几句。” ——横光利一《太阳》
二、“新感觉派”的艺术特征
(1)题材上主要表现半殖民地 大都市形形色色的日常现象,侧 重展示都市生活的畸形与病态, 为开拓中国现代的“都市文学” 建树了筚路蓝缕之功。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于1930年 在上海成立。成员有夏衍、鲁迅、田汉、蒋光慈、 郁达夫、柔石等。左联制定了“反封建反资产阶级” 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 理论﹐并以此指导文艺实践﹐批评各种错误文艺观 点。左联成员在创作上取得较大成就﹐体现了鲜明 的时代色彩;左联培养了一支坚强的革命文艺大军, 为建设人民大众的革命文艺作出了卓越贡献。 1936 年左联自行解散。
左联五烈士李求实 胡也频 柔石 殷夫 冯铿
P229-230
《为奴隶的母亲》描写了一个惨不忍睹的典妻故
事。塑造了一个忍辱负重处于奴隶地位的劳动妇女 形象。 这里所描写的典妻行为是重血缘承续的宗法制社 会的丑陋习俗。典妻习俗中的春宝娘在有生之年, 母性的灵魂因为被典当而遭遇无可奈何的分裂。小 说以浓重沉痛的笔墨,写出了在贫困和陋俗的夹攻 下,贞操可以典当,人格可以典当,神圣的母爱感 情也因之被毁灭 的荒谬图景,从而以出色的艺 术表现力升华出一种既是社会 的,又是心灵的双重悲剧境界。
心理过程分析
一个已婚的青年男性与一位娇美的
少女萍水相
逢,他会有什么心理反应 ?
(1)怦然心动 (2)蠢蠢欲动 (3)想入非非 (4)怅然若失
(1)怦然心动
傍晚的上海街头,梅雨蒙 蒙,灯光溶溶,下班后的“我” 虽然手中有伞却并不急着回家。 这时,“一位姑娘”映入了 “我”的眼帘,发现她没有带 任何雨具。 小说是怎样描写男子眼中的 这个姑娘的? 他为什么要给自己不回家找 那么多借口?
《山峡中》的艺术特色
1.独特的取材。
用特异的边地人民传奇生活为题材,开拓了现代文学 反映现实的新领域。《山峡中》描写了不为人们所熟 悉的“山贼”的生活。展示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 一隅的畸形的社会图画。这类题材,在当时是别具一 格的,没有第二个人涉笔过这一领域。
2.特殊的人物形象。
小说中写了一群性格被客观的社会环境扭曲了的人: 魏老头、小黑牛、夜白飞、鬼冬哥、小骡子、野猫子 等。他们的性格复杂既残忍,也善良;既剽悍,又悲 伤,这些人物形象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画廊。
城市与人
在中国古代,城市向来是不够
发达的,一般是政治和军事中 心。 宋代以后,中国的城市才成为 工业和商业的中心。 严格意义上的城市,19世纪末 20世纪初才真正在中国出现。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现代都市文学的发展历程
20世纪20年代末出现在中国的新感觉派是中国 都市文学的开拓者——在快速的节奏中表现碎片 式现代大都市的生活尤其是半殖民地都市的畸形 发展。 茅盾的《子夜》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都市 文学最早的代表——以都市中阶级的对立、人与 人之间的对立、斗争,来展现全景式光怪陆离、 急剧变化和发展的城市社会。 老舍的《骆驼祥子》是另一种城市文学的代表 ——表现特写式老北京市民阶层的现代命运以及 老北京的风俗民情。
第一节
第二个十年的文学创作概况
一、第二个10年文学创作的特征 二、文学创作的潮流和趋向 三、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四、左联作家的创作
一、第二个10年文学创作的特征
(一)相对自由的思想氛围消失,文学主潮空前 政治化。 (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急速推进了马克思 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运用。 (三)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与左翼文学颉颃 互竞,成为30年代文坛并行不悖的两条基本历史 线索。
3.塑造了女性先觉者的生动形象。
莎菲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
的叛逆的绝叫者。” (茅盾语)她是一个脱离了 封建文化母体、独居于公寓的“modern girl”,性 情敏感、寂寞,孤傲、狂狷,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个 人主义者。她热爱又蔑视着灰色的、怯弱的求爱者 ,不管是对苇弟还是凌吉士,都有一种追求又怀疑 、膜拜又践踏的矛盾心理;在莎菲身上,还有着灵 与肉、情与欲的激烈冲突,她是“五四以后解放的 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 莎菲是丁玲塑造的中国20世纪各阶段的妇女先 觉者的系列形象之一,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妇女解放 运动的轨迹。
第五章 第二个十年 的文学创作
知识概要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二个十年的文学创作概况 新感觉派 东北作家群 现代诗派
学习目标 一、了解第二个十年的文学创作概况。 二、掌握新感觉派、东北作家群、现代诗 派的创作特征。 三、掌握施蛰存、萧红、戴望舒等人代表 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内容详解
就在这时,“我偶然向道旁一望”,忽然发现妻
子“倚在一家店里的柜上”,“用忧郁的眼光”看 着“我”和她。 妻子在跟踪他吗 ? 为什么?

弗氏的性心理理论能很好地解释男人想入非非的 两个心理层次:
(4)怅然若失
“我”还在想入非非;……
就在这时,“我”耳 边传来“这样的嘤响”:不必送了,雨已经停了。 “我蓦 然惊觉”,十分懊恼地收拢雨伞,“怨怼” 老天爷“不再下半个小时的雨”。 来到自家门前,“我”依然迷迷糊糊; 叩门,屋 内的人询问“谁”,——这询问声竟是那少女的声 音 ! 走进家门,灯下的妻子又变成了刚才那位在店 铺里用忧郁的眼神看着“我”的女子…… 为什么妻子会变成刚才的那个女子 ?
柔石的小说主要有两类:
1.表现知识分子在特定时代和特定环 境下思想与性格的小说。代表作是《 二月》 主人公肖涧秋“极想有为,怀 着热爱,而有所顾惜,过于矜持,终 于连安住几年之处,也不可得。”他 最后的出走,宣告了人道主义的破产, 也表明了作者探索新路的急迫心情。 2.描写妇女,尤其是劳动妇女不幸遭 遇,其代表作是《为奴隶的母亲》。 (思考:小说是怎样表现典妻陋习给 当事人带来的痛苦的?)
3. 独具神奇意味的 浪漫主义色彩。
小说中对奇特的西南边疆 的风光与充满冒险的人物 活动的描写,使小说具有 浪漫主义的传奇风格,从 而在左翼革命现实主义流 派之内,发展起一种充满 明丽清新的浪漫主义色调 与感情的主观抒情因素很 强的小说。
(三)柔石的小说
左联五烈士李求实 胡也频 柔石 殷夫 冯铿
P150-154
四、左联作家的文学创作 (一)丁玲的小说创作
丁玲是20世纪30年代很有 思想与才华的青年女作家。她 的小说在左联新人的创作中成 绩斐然。作为时代变化的艺术 反映者,丁玲塑造了中国20 世纪各阶段的妇女领先者的系 列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妇 女解放运动的轨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