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镜喻[清]钱大昕五官莫明于目。
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仕其为明也?目能见物,而不能见吾之面,假于镜而见焉。
镜之贵,不知目;镜不求于目,而目转求于镜。
染世未尝以镜之助目,而咎目之失明。
镜何负于目哉?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已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已若。
”左右匿笑,客终不悟。
悲夫!(选自《潜研堂文集》)1.翻译下面的句子。
然世未尝以镜之助目,而咎目之失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文告诉我们做人的什么道理?程氏爱鸟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
武阳君1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
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2可俯而窥也。
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皆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
此无他,不忮3之诚,信于异类也。
有野老言:鸟雀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扰。
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
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
(选自苏轼《东坡杂记》)【注释】 1 .武阳君:苏轼的母亲。
2. 鷇 kou:初生的小鸟。
3. 忮zhi:凶狠。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1)信于异类也()(2)去人太远()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此皆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3:联系上下文,众鸟“皆巢于低枝”的原因是什么?(2分)4:选文最后“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一句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3分)王冕僧寺夜读王冕者,诸暨①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②上。
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亡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田③。
父怒,挞④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⑤映长明灯⑥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⑦。
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⑨。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
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架母车,自被⑩古冠服随车后。
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①诸暨(jì):县名,今属浙江省诸暨市。
②陇:通“垄”,田埂。
③蹊田:践踏田地。
④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⑤执策:“策”通“册”,拿着书。
⑥长明灯:佛像前昼夜不灭的灯。
⑦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狞:凶恶。
⑧韩性:绍兴人,大学者。
⑨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
⑩被:通“披”,穿。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父命牧牛陇上()(2)亡其牛()(3)或牵牛来责蹊田()(4)门人事冕如事性 ( )选文第一段写了王冕哪两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答: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译文:(2)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译文:古镜(宋)沈括[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
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
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
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予观之,理诚如是。
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注释]①鉴:镜子。
②原:推究。
③差:略微。
9.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2分)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收人而今小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B.予观之同予者何人(《爱莲说》)C.又见他家所藏才美不外见(《马说》)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横线以内不许答题12.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分)(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 ”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1分);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
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 (用一个词语概括,1分)(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
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2分)鸣机夜课图记(节选) [清]蒋士铨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①数句。
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②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
既识,即拆去。
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
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记母教铨时,组绣纺③绩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
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
儿怠,则少加夏楚④,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
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
【注释】①四子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②波、磔(zh é):汉字书写笔画。
③组绣纺:即编织结线。
④夏(ji ǎ)楚:用于责打的大条等。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1)母日授四子书数句( ) (2)苦儿幼不能执笔( ) (3)无误,乃已( ) (4)与轧轧相间( )1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抱铨坐膝上教之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邹忌讽齐王纳谏》)B.旋复持儿而泣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C.儿怠,则少加夏楚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D.解衣以胸温儿背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12.翻译下列句子。
(6分) (1)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与朱元思书》) (3)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曹刿论战》)13.蒋母严于教子的做法,与孟子关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观点是相通的,你赞成这样的做法吗?为什么?(3分)治国犹栽树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注】①侍臣:周围的大臣。
②京师: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
③炀帝:指隋代末代皇帝杨广。
④孜孜:勤恳的样子。
⑤稔:r ěn ,丰收。
1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炀帝意犹不足( )(2)遂致灭亡( ) 13. 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竟然能够不兴起徭役,年年庄稼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B. 终于使得徭役不兴起,年年庄稼丰收,百姓安贫乐道。
C. 居然使得徭役不兴起,年年庄稼丰收,百姓安贫乐道。
D. 于是能够不兴起徭役,年年庄稼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14. 唐太宗认为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话回答)(2分) 15. 从文中看,你认为唐太宗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君王。
(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元子①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以悦婴儿,婴儿喜之,母聚孩孺助婴儿之乐。
友人公植者,闻有戏儿之器,请见之。
及见之,趋焚之。
责元子曰:“吾闻古之恶圆之士歌曰:宁方为皂②,不圆③为卿④,宁方为污辱,不圆为显荣。
次山奈何任造圆转之器,恣令悦媚婴儿?少喜之,长必好之。
教儿学图且陷不义,躬自戏圆又失方正。
嗟!嗟!次山入门爱婴儿之乐圆,出门当爱小人之趋圆,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吾岂次山之友也!”横线以内不许答题元子召季川⑤谓曰:“吾自婴儿戏圆,公植尚辱我,言绝忽乎。
吾与汝圆以应物,圆以趋时,非圆不预⑥,非圆不为,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作者:元结选自《唐文粹》,有删改)【注释】①元子:元结,字次山,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
②皂:皂隶,泛指从事低贱行业的人。
③圆:圆滑。
④卿:公卿,泛指高官。
⑤季川:元结的堂弟。
⑥预:参与。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闻有戏儿之器 闻:听说 B .及见之 及:等到 C .趋焚之 趋:追逐 D .长必好之 好:喜欢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悦婴儿A.何以战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C.皆以美于徐公D.以光先帝遗德10.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结家的乳母做了一个能团团旋转的玩具,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个玩具。
B .“恶圆之士”认为,宁可行为方正地做个身份低贱的人,也不愿意圆滑地求得富贵。
C.公植认为元结在家中教孩子学习图画,嬉戏玩耍,会让孩子玩物丧志。
D.元结因孩子“戏圆”之事受到公植的责骂,公植甚至表示要与他断交。
11.请把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每小题3分)(1) 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2) 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食喻国朝尚书刘南垣公①,告老家居。
有直指使②者,以饮食苛求属吏③,郡县患之。
公曰:“此吾门生,当开谕之。
” 俟其来款④之,曰:“老夫欲设席,恐妨公务,特留此一饭。
但老妻他往,无人治具,家常饭,能对食乎?”直指以师命,不敢辞。
自朝过午,饭尚未出,直指饥甚。
比食至,惟脱粟饭、豆腐一器而已。
各食三碗,直指觉过饱。
少顷,佳肴美耘,罗列盈前,不能下箸⑤。
公强之,对曰:“已饱甚,不能也。
”公笑曰:“可见饮馔原无精粗,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 直指谕其训,后不敢以盘飧⑥责人。
【注释】①刘南垣公:指曾任明朝尚书的刘麟。
②直指使:官职名。
③属吏:部下。
④款:款待。
⑤箸:筷子。
⑥飧(s ūn ):本指晚饭,这里指饭食。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 (1)俟其来款之 俟: (2)无人治具 治具: (3)自朝过午 朝: (4)直指谕其训 谕:5.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刘南垣公曾在朝中担任尚书,后告老还乡,当他听说自己的一个学生做官以后常因 饭菜不合口味而责难部下时,他就出面开导,让其知错而改。
B .直指使食甘餍肥、挑剔饮食是因为他没有挨过饿,刘南垣公让他饿了一个上午,才拿出粗食给他吃,他照样吃得很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