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儒家篇之3二程理本论

1儒家篇之3二程理本论

——《二程遗书》卷十五 格物以致知 格物穷理说的特点 主张以人的理性为基础,在为学阶段不排斥追求客观知识和研究具体事物,表现出明显的合理 主义精神。 但其格物论的发展是指向人文理性而不是科技理性,导致了对科技发展的忽视。 第五节 天人:理欲论 1、人欲与天理的对立
人心,私欲也;道心,正心也。
危言不安,微言精微。 惟其如此,所以要精一。 惟精惟一者,专要精一之也。 精之一之,始能允执厥中。中是极至处。 (《遗书》) 2、灭人欲则天理明
天命之性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体则谓之易,程遗书》卷 1 ) “性即理也。所谓理,性是也。”( 《二程遗书》卷 22 上) ¡°自性而行皆善也,圣人因其善也,则为仁义礼智信以名之。¡±
——《遗书》二十五. “义理与客气常相胜,又看消长分数多少,为君子小人之别。”( 《二程遗书》卷 1 ) “人心惟危,人欲也。道心惟微,天理也。惟精惟一,所以至之。允执厥中,所以行也。”( 《二 程遗书》卷 11 ) 3、气禀善恶无损于天理圆满
二程时期针对经学的文章、训诂学风和佛老之学,更多围绕“经”与“道”的关系,提出“经所以 载道” ,将自己“体贴”出来的“天理”标为“实理”: 理分四种 天道:自然法则 “生生之谓易,是天之所以为道也,天知识以生为道。”(《二程遗书》二上) 物理:事物的具体规律和性质 “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皆有理,顺之则易,逆之则难。” ( 《二程遗书》十一) 义理:社会的道德原则 “为夫妇、为长幼、为朋友,无所为而非道。” (《二程遗书》卷四) 性理:人的道德本质 人禀受的天地之理 天理说提出的方法论依据 程颢认为《周易·系辞》区分形上与形下是哲学的重要方法,他由此区分普遍与特殊、理和物、 道和器。 天理说提出的初衷 “今之为学者歧而为三,能文者谓之文士,谈经者泥为讲师,惟知道者乃儒学也。”( 《二程遗 书》卷 6 )
¡ª¡ª《二程遗书》卷十八 ¡°须是知了方行得。¡-¡-未致知,便欲诚意,是躐等也。学者固当勉强,然不致知,怎生行得? 勉强行者,安能持久?¡±
¡ª¡ª《二程遗书》卷十八
第五节 二程洛学南渡 二程弟子众多,其中有吕大临、谢良佐、游酢、杨时最为杰出,被称为程门四弟子,杨时被称 为南渡洛学大宗。(《宋元学案·龟山学案》) 游酢 (1053--1123) 程门四大高弟之一。字定夫,号广平,建州建阳人。 在二程门人中与谢(上蔡)杨(时)鼎足而三,在当时享有盛名。 道南传承 程门立雪图
“老氏言虚而生气,非也。阴阳开阖,本无先后,不可道今日有阴,明日有阳。如人有形影,盖 形影一时,不可言今日有形,明日有影,有便齐有。”( 《二程遗书》卷 15 ) 物极必反 “屈伸往来只是理,……物极必返,其理须如此,有生便有死,有始便有终。”( 《二程遗书》 卷 15 ) 物理极而必反,故泰极则否,否极则泰。……极而必反,理之常也。然反危为安,易乱为治, 必有阳刚之才而后能也。”(《周易程氏传·否卦》“ ) 物理极而必反也。以近明之,如人适东,东极矣,动则西也,如升高,高极矣,动则下也。既 极,则动而必反也。”(《周易程氏传·睽卦》:“ ) 物极则反,事极则变,困既极矣,理当变也。”(《周易程氏传·困卦》:“ ) “贤智之人,明辨物理,当其方盛,则知咎之将至,故能损抑,不敢至于满极也。”(《周易程氏 传·大有卦》)
“程门立雪”的故事不仅说明杨时的敬师之诚,也与程颐平日的严厉有关。
旧豸山书院遗 址
然由于游酢思想资料的缺乏、后学传承的乏力以及所谓游酢信禅等诸多原因,长期以来被学术 界认为在理论上鲜有贡献而不受重视。 祖望谨案:廌山游文肃公在程门鼎足谢、杨,而遗书独不传,其弟子亦不振。(《宋元学案》 《廌 山学案序录》 ) 杨时 (1053--1135)
穷理的途径 “问:格物是外物,是性分中物?曰:不拘。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 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之间皆是理。”(《二程遗书》卷 19 ) “或问:格物须物物格之,还只格一物而万理皆知?曰:怎生便会该通?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 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卷 18 )
¡°敬只是涵养一事。必有事焉,须当集义。只知用敬,不知集义,却是都无事也。¡-¡-敬只是 持己之道,义便知有是有非。顺理而行,是为义也。若只守一个敬,不知集义,却是都无事也。 ¡± ——《二程遗书》卷十八
1、居敬穷理 主敬自然主静。然敬、静不能混为一谈:
用敬 格物亦须积累涵养。(《遗书》) 《易》所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须是直内,乃是主一之义。……存此涵养,久之自然天理 明。(《遗书》) 入道莫如敬,未有能致知而不在敬者。(《遗书》) 定性 程颢《定性书》指出,“定性”即“定心”。 定性
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遗书》)
问:孀妇于理似不可取(娶),如何?曰:然。凡取,以配身也。若取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 节也。
又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 失节事极大。(《遗书》) 知了方行得
“故人力行,先须要知。非特行难,知亦难也。¡-¡-譬如人欲往京师,必知是出那门,行 那路, 然后可往。如不知,虽有欲往之心,其将何之?¡±
“理”是普遍存在的 理则天下只有一个理,故推至四海而准。须是质诸天地,考诸三王不易之理。(《遗书》) 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伊川易传》)
(天理)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得之者,故大行不加,穷居不损。(《遗书》) 事(用)理(体)一致
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伊川易传》) 至显者莫如事,至微者莫如理,而事理一致,显微一源。古之君子所谓善学者,以其能通于 此而已。(《遗书》) 天理说是对张载气论思想的发展 程颐认为,气的往来运动中,有一种支配它的所以然者——理。他进一步发展张载的观点,认 为《周易》理象相互统一。 “离了阴阳更无道,所以阴阳者是道也。阴阳,气也。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二程 遗书》卷 15 ) “至显者莫如事,至微者莫如理,而事理一致,微显一源,古之君子所以善学者,以其能通于此 而已。”(《二程遗书》卷 25 ) 这与佛学中所讲的现象虚幻不实、本体超越现象而真实存在观点不同。 2、 理气关系:“理生气” 气不具有本原意义,而是构成万物的材料: 凡物之散,其气遂尽,无复归本原之理。天地间如洪炉,虽生物销铄亦尽,况既散之气,岂有 复在?天地造化,又焉用此既散之气?其造化者,自是生气。(《遗书》卷十五) 程颐认为从宏观上说,象张载认为一个事物的气在事物死亡后只会改变形态,不会真正消灭的 看法,与宇宙的发展难以一致。宇宙的“道”就是生生不穷的根源。 “天地之化,自然生生不穷,更何复资于既毙之形、既返之气以为造化?……天之气亦自然生生 不穷。”(《二程遗书》卷 15 ) 变为常道 “凡天地所生之物,虽山岳之坚厚,未有能不变者也,故恒非一定之谓也,一定则不能恒矣,唯 随时变易,乃常道也。”(《周易程氏传·恒卦》) “一阳复于下,乃天地生物之心也。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盖不知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 知道者孰能识之!”(《二程集》第 819 页) 理必有对 “道二,仁与不仁而已,自然理如此,道无无对,有阴则有阳,有善则有恶,有是则有非,无一 亦无三。”( 《二程遗书》卷 15 ) 理必有对待,生生之本也。有上则有下,有此则有彼,有质则有文。一不独立,二则为文,非 知道者,孰能识之!”( 《周易程氏传·贲卦》) “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每中夜以思,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 之也。”( 《二程遗书》卷 11 ) “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阳长则阴消,善增则恶减。斯理也,推之其远乎!”( 《二 程遗书》卷 11 ) 动静相因而成变化 “动静无端,阴阳无始,非知道者,孰能识之!”(《经说》卷 1 )
“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穷理亦多端: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 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 ……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 自有贯通处。”(《二程遗书》卷 18 ) “格物穷理,非是要尽穷天下之物,但于一事上穷尽,其他可以类推。……所以能穷者,只为万 物皆是一理,至如一物一事虽小,皆有是理。”
第三讲 二程理本论 本讲概述 一、二程的学术地位与特征 二、二程的理本论 三、二程的性理论 四、二程的功夫论 五、二程的理欲观 六、洛学南渡
第一节 二程的学术地位与特征 程颢(1032—1085) 伯淳(明道先生)
二程十五六岁时,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认为自己 的学说真正把孟子以后中断了 1400 年的儒学承接了起来。 他们以“理”为最高范畴,强调道德原则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注重内心生活和精神修养。他们 所走的“泛滥出入”,而后“归本六经”的道路,代表了当时理学家思想发展的常规道路。
“定”不是停止内心活动,更不是对外物不作任何反应,而是感情应完全顺应事物的自然状态, 消除个人的私心杂念,“廓然大公”,这样由个人利害而产生的不宁心境都可以免除了。其核心 是超越自我。 同体 程颢提出,先秦儒家讲仁学只注意了博施济众和克己复礼,只是达到了仁的“用”(表现),仁的 “体”(根本)在于 “浑然与万物同体”的精神境界。这种思想与张载相通。 2、格物穷理 “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二程遗书》卷 18 ) 精神修养与格物穷理是人的全面发展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格物即穷理 “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矣。”(《遗书》二十五) 明善在乎格物穷理。(《遗书》) “物我一理,才明彼,即晓此,合内外之道也。语其大,至天地之高厚;语其小,至一物之所以 然,学者皆当理会。……求之性情固是切于身,然一草一木皆有理,须是察。——《二程遗书》 卷十八
“圣人为戒,必于方盛而虑衰,则可以防其满极,而图其永久。”(《周易程氏传·临卦》)
第三节 性理:人性论 理本论是为了论证人伦道德规范的合理性。 性理论则是为了论证人伦道德的天理根据。 1、气禀之性与天命之性(理) 程颐区分了气禀之性与天命之性两种“性” ,认为孟子与荀扬子所用的人性概念不同: 孟子讲的是“极本穷源之性”。天命之性,即性之本,性之理,纯善无恶。 荀子、扬子讲的则是“生之谓性”即受生以后的“气质之性”。只能叫“才” (材,材料,材质), 有善有恶。 气禀之性 性出于天,才出于气。气清则才清,气浊则才浊。譬犹木焉,曲直者性也,可以为栋梁、可以 为榱桷(音摧决,意为椽)者才也。才则有善与不善。性则无不善。(《遗书》卷十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