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0年代文学小说1

40年代文学小说1

18
二、钱钟书
• (一)钱钟书简介 •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
聚,江苏无锡人。 • 作品主要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1941年)、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1946年)、长篇小说《围城》(1947 年)、诗学著作《谈艺录》(1948年)、 学术著作《宋诗选著》、《管锥篇》等。
• 爵青的《欧阳家底人们》。
• 冯至的历史诗剧:《伍子胥》。
• 师陀的《无望村的馆主》、《果园城记》、《结 婚》等。
• 汪曾祺:继承了沈从文文化小说的路子,《复 仇》、《老鲁》、《鸡鸭名家》
• 骆宾基的《北望园的春天》
• 夏衍的《春寒》
17
• (四)通俗与先锋——都市新小说 • 予且的新市民小说 • 张爱玲(1920-1996):见后。 • 苏青的《结婚十年》、《歧途佳人》 • 梅娘的《蚌》、《鱼》、《蟹》(水族系列) • 徐訏的《鬼恋》、《风萧萧》 • 无名氏的《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等
22
• 5)小说的艺术特点
• 学识与智慧:小说是充满机智和书香的讽刺大文章,被 称为“学人小说”。语言博喻多讽。
• 象征与讽喻:小说的标题就是一个整体象征寓言。 • 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与智慧的讽刺艺术巧妙的结合在一
四十年代文学
1
• 一、战争对文化的制约
• 30年代末期和40年代是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的战 争时期,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的转折时期,文学自 觉的担负起了民族救亡的使命,战争与救亡成为 这个时期文学的特色。战争与救亡影响到作家的 创作心理、创作方式、题材、风格与审美选择, 不同区域的社会状况与政治文化背景直接影响和 制约着文学的发展,决定了文学的潮流与趋向。 本阶段文学的区域化特征很明显,可以分为:国 统区文学(重庆、昆明为中心)、解放区文学 (延安为中心)、沦陷区文学(北京为中心)、 以及上海为中心的孤岛文学。
3)小说的哲理内涵
• 小说揭示了现代与传统中国人的自我围困的主题。这种围困 是广泛的:社会组织与机构(银行、大学、报馆),婚姻情 感生活(方鸿渐与孙柔嘉的爱情、方鸿渐与唐晓芙、苏文纨、 鲍小姐的情感纠葛游戏),文化对人的围困,日常生活对人 的围困。小说借围困的主题,对人生进行了形而上的思 考:——生命如围城,被围困最后又一无所有的荒诞处境。 是对人生虚无、荒诞的揭示。
• 1999年的《十作家批判书》,对《围城》的经典 进行了解构,称其为当代的一部“伪经”, “《围城》里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小说”。余杰 说钱钟书“对人生、对历史、对苦难都有一种冷 漠和游戏的态度”。
20
• (三)《围城》
• 1、故事概述
• 以方鸿渐人生途中留学深造、谈情说爱、谋事求 职和婚姻家庭几方面为主线,在近代中西文化交 汇碰撞和抗战时期国难家愁的时代潮流之中,反 讽的描绘出了现代儒林人物的群像。
10
• (四)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关系的论争
• 一次是延安整风初期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关系问题的论 争以及引发的对王实味等人的政治批判。
• 王实味等人在强调文学的真实性与独立性的前提下,提出政治家 的任务是“偏重改造社会制度”,艺术家的任务“偏重改造人的 灵魂”。王实际味等人的观点符合文艺的规律性认识,但却在特 定的政治时代,文艺论争被政治斗争所取代,王实味后被作为反 党集团分子被处决。
• 沙汀小说中浓烈的川西北地方民俗色彩,描写四川巴蜀文化中 人物的众生像。
• 3、艾芜:《丰饶的原野》、《一个女人的悲剧》、《芭蕉谷》 等。
• 4、钱钟书(1910-1998):见后。
16
• (三)体验与追忆
• 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对现实苦难的关注。
• 路翎:《饥饿的郭素娥》、《蜗牛在荆棘上》、 代表作《财主底儿女们》。主要写流浪者和知识 分子。
19
(二)、冷热钱钟书
• 在90年代,一些新锐学者也对钱钟书提出了质疑。 《当代文坛报》发表了《钱钟书热:世纪末的人 文神话》,说钱钟书不是当代的文化大师,他恰 恰代表了中国文化体系性建构的欠缺。蒋寅在 《请还钱钟书以本来面目》中认为媒体的加入和 钱学者“种种廉价的赞美和庸俗化研究”,使钱 钟书的本来面目模糊不清,主张“解构钱钟书的 神话”,让钱钟书回到“优秀学者”的本位上去。
• 小说在结构上,与西方流浪汉小说如菲尔丁的 《汤姆·琼斯》相近。
• 2、小说的多意性内涵
• 1)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表。
• 写的是抗战中小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表层); 现代人对自己生命处境的哲理性沉思,人类普遍 的生存困境与孤独感受(深层)。
21
2)小说的社会文化内涵
• 小说表现了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化、价值方面的断裂、错位、 颠倒与冲突。表现了在现代化途中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 突、文化价值的混乱以及人彷徨无主的精神磨难的尴尬处境。 表现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失败。表现了知识界的官场化内幕。 形象的表现了20世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土壤中滋 生的知识分子灵魂的空虚和精神的病态。
责为反理性的法西斯文艺理论,有失之偏颇。
9
• (三)关于“民族形式”的论争
•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提出要把“国 际主义的内容和民族形式”结合起来创造“新鲜活泼的,为中 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在毛泽东的号 召和指导下,直接推动了“民族形式”的讨论。
• 在国统区展开了民族形式的讨论,论争的焦点主要是民族形式 的来源问题。一方主要以林冰为代表,重视民间旧形式,在 《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等文章中,提出了创造新民族 形式以及创造新民族形式的主要途径是运用民间形式,偏执处 主要是强调民族形式的同时,排斥了对外国文学以及其他形式 的借鉴,这与文学五四传统和文学发展的实践是不符的。另一 类观点是完全否定民间形式有可以批判继承的合理成份,认为 旧形式都是封建“没落文化”,全盘肯定五四新文学,忽视了 新文学中确实存在与人民大众脱节的弱点。胡风等人综合了以 上两种观点,认为创造新民族形式的必然与必要,同时,也不 应该排斥外来经验,强调了五四新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联系,但 对新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承续关系没有给予充分的阐释和重视。
• 对胡风“主观战斗精神”的置疑,认为创作的最主要因素是作家 的思想认识,胡风认为作家应该表现“到处都是生活”,而批评 者认为生活依照政治标准进行划分,有主流与支流、本质与非本 质、光明与黑暗之别,艺术家应该体现主流、本质和光明的生活 面为主要对象。胡风的理论应该是对文学艺术不成熟但极富价值 的思考,是对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某些局限的一次反思,这对后 来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在理论上具有借鉴意义。
2
• (一)抗战初期的救亡文学(1937.7- 1938.10)
• 高扬英雄主义的文学,五四文学启蒙、个性解放和 社会革命的主题让位于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文学 观念空前统一。
• 1938年3月28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 立,出版会刊《抗战文艺》,将不同政治观点的文 艺家联合在一起,各种观念的文学汇流到救亡的大 时代主题方向上来。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 的口号,许多作家深入到群众在,投笔从戎,用文 学作为时代的号角。爱国主义的主题和共同的思想 追求,英雄主义的调子,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统一、 鲜明而单纯的色彩。体裁出现小型化、轻型化、速 写化、及时化倾向。
• 2、沙汀(1904-1992):原名杨子青,四川安县人。曾经与 艾芜一道受到鲁迅的奖掖。创作受俄国文学的影响,具有强烈 的写实精神、批判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主要作品有:《法律 外的航线》(1932年)、《土饼》(1936年)、《苦难》 (1937年)、《播种者》(1946年),长篇小说《淘金记》 (1943年)、《困兽记》(1945年)、《还乡记》(1948年) (三记),《勘察加小景》(1948年)、中篇小说《奇异的旅 程》(1944年),短篇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等。
11
• (五)对唯政治倾向和非政治倾向的讨 论
• 1945年围绕《清明前后》和《芳草天 涯》而展开的讨论。主要集中于对抗战 文学创作中公式化原因的讨论。王戎等 以“唯政治倾向”否定《清明前后》。 这次争论实际上是对评价文艺价值标准 的讨论,后演化为在国统区展开对《延 讲》精神的领会的讨论,加深了文艺工 作者对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统一性的认 识。
• (二)暴露与讽刺(社会剖析和世情讽 刺)——国统区小说创作
• 战争爆发后,知识分子从救亡的英雄主义激 情中逐渐沉静下来,发现了社会中更多的腐 败、肮脏和丑陋,这是暴露与讽刺的前提。
15
• 1、张天翼:《华威先生》,写了一个挟一党私利和一己私利 的抗战官僚的典型。《谭九先生的工作》、《“新生”》 (《速写三篇》),长篇讽刺童话《金鸭帝国》。情。 Nhomakorabea8
• (二) 对战国策派的批判
• 是抗战时期在西南地区的教授学者组成的 一个综合性社团流派。,在昆明创办《战国 策》刊物而得名。他们的哲学基础是尼采的 唯意志论和超人哲学,历史观标举战国历史 形态,声称的“争于力”的战国时代的重复。 在文学上主张以恐怖、狂欢和虔恪作为创作 的“三道母题”,鼓吹自我,强调心灵,提 倡超阶级的民族主义文学运动。《新华日 报》、《群众》杂志以及解放区的报刊都发 表了对之的批判文章,简单的把战国策派斥
6
二、文艺思潮的论争 (一) 对抗战文艺与“抗战无关论”的论争 (二) 对战国策派的批判 (三)关于“民族形式”的论争 (四)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关系的论
争 (五)对唯政治倾向和非政治倾向的讨论
7
• (一) 对抗战文艺与“抗战无关论”的论争
• 针对抗战初期文艺小型化、群众性、概念化 的特点,梁实秋基于新月时期的文艺思想, 认为文艺的超阶级性和表现普遍的人性,批 判抗战文学中的“抗战八股”,要求文艺游 历抗战、游历政治与宣传。梁实秋“抗战无 关论”得到沈从文是应和,从京派的自由主 义文艺思想出发,在《文学运动的重造》一 文中提出把文学从“商场”和官场解放出来, 建议作家做些与抗战、政治、宣传无关的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