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军新疆大学学报
“从哲学角度研究语言学”包括两方面的意义:
一指研究语言所采取的语言观,即语言研究的哲学基础;
二指语言研究也应该采用哲学思辨形式,富有逻辑和可验证性。
本文重在强调语言研究的哲学基础。
当代语言学各流派大多可归入形式主义(formalism)和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这两大阵营。
这两大派别最外在的差别体现在研究重心、分析方法和表述方式方面。
形式主义重点在对语言的形式结构和特征的刻划上,在取材上注重内省的、理想化的语料,并用概括性极强的抽象的形式化规则表述出来;
后者则主要着眼于语言构造中的功能因素,注重自然、实际的语料,重视语义、语用、话语的分析,并将形式上的规律诉诸非形式化的合乎直觉的外在解释。
究其根本,二者的分歧多出自对语言的本质看法上的不同,或曰语言观上的差异,即到底是把语言看作一种天赋的、自主的形式装置,还是基于人类一般认知能力,负载交际功能的符号系统。
任何语言观都建立在一定的哲学理论基础上。
形式主义的哲学基础:客观主义认知观, 本质在:人类心智是脱离主体的,是超验(transcendental)的,不依赖与认知主体的身体经验以及与现实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仅仅是以映射(mapping)的方式被动的反映现实。
这种认知观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将符号与其意义分割开来,只有这样,才能将思维看作抽象符号的算法操作。
客观主义认知观的背后的形而上学也是客观主义的。
普特南将它称作“形而上学现实主义(metaphysical real-ism)”,他认为:世界是由这样的实体构成的:他们有着固定的特性,特性间存在着在任何时刻都一成不变的关系。
这样的体系与心智无关,即独立于人类的理解之外。
这种状况显然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
客观主义范式本身就是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主流的西方哲学、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近几百年,尤其是本世纪以来西方哲学和科学的发展又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之进一步具体化和精细化。
功能主义,尤其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认知语言学认为:客观主义范式忽略了人类认知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即在形成有意义的概念、进行推理的过程中,人类的生理构造、身体经验以及人类丰富的想象力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人类概念范畴的形成受制于人类感知能力。
语言与人类的认知密不可分。
人类所以能够创造和使用语言,是与其感知、记忆、判断等基本能力分不开的。
人类有一种天生的,区别于其他动物的认知能力。
而认知对象是一个外在的、客观的经验世界。
语言具有丰富的属性,包括物质的、生理心理的、社会文化交际的等等属性。
语言的形成的两方面的决定因素=认知能力和经验世界(认知对象),语言系统就是认知能力和认知对象相互作用的产物[6]。
Lakoff和Johnson提出了一种新的认知理论,称为“经验主义现实论(experientialist realism)”。
他首先是现实主义的,更重要的是其经验性,包括人类基本的感觉——运动经验、情感经验、社会经验,特别包括塑造这些经验并使之成为可能的人类天赋的认知能力。
四、语言学与哲学密不可分
在哲学上,语言学的地位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过,哲学家可以从语言学汲取营养,就像从各种经验各门学科汲取营养。
在语言学上,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关注哲学问题。
一些有真知灼见的学者开始振臂高呼:语言学家必须要懂哲学。
在西方,洪堡特索绪尔乔姆斯基奥斯汀等不但是语言学家,也是哲学家,陈嘉映在《语言哲》中称他们“之为哲学家,殊不亚于一般所称的哲学家”
在国内,以钱冠连《美学语言学》一书为例,能够更好地说明语言学要有新的发展,必须以哲学为基础。
钱冠连把语言学与美学相结合,在探索语言学的新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994年12月5日,钱冠连在中国英汉对比研究会首届学术年会(长沙)的闭幕式上,应与会者要求和大会执行主席杨自俭教授(现任中国英汉对比语言学会会长)之邀,在会上对美学语言学的构思作了介绍,回答了问题。
但作者在网上发表文章《一个新思路:美学语言学》时,恳切地承认:“这些评价,从总体上说明了,美学语言学是可以讨论下去的,是有发展前景的。
但是,目前的讨论和评价,大都是由语言学者作出的,只有少数的哲学家参加。
对于自己的作品,作者往往视若珙璧,但我还是愿意借这个机会坦率地承认,美学语言学的前景的最严重的考验(即它能否成为一个学科)是:哲学家如何说话。
这样说,是从下面这样的意见中得到了启发:有不少语言学者诚恳地表示过,他们想写评论,但对哲学部分不熟悉(尤其是第七章中克罗齐美学与语言学重合论的哲学根源),难于动笔。
恐怕这不仅仅是谦词,还有一定的见地。
那便是:任何封闭的体系,如果要有活力,要能成活,必须将封闭的体系冲开,让体系之外的能量与信息参加进来。
哲学作为语言理论之外的能量与信息,尤其重要。
语言理论体系中的语言学家,对自己的语言理论,总免不了片面性。
纠正这个片面性的人,以哲学家为最理想。
”
潘文国先生在《汉英对比纲要》一书中设专门一章来谈“对比研究的哲学基础”,在“萨皮尔-沃尔夫假说”和洪堡特“每一语言里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基础上,他认为语言是一种世界观。
“承认语言是一种世界观会给语言以本体论的地位、会更加注重从民族和民族文化角度对语言进行研究、会把语言研究的重点放到语义上”。
吴铁平引述西方哲学家和语言学家的话指出,在古希腊语中,philosophy(词源意义…智慧的爱好者‟)原本几乎囊括人类的全部知识,包括我们今天认为应属于早期语言学探索的内容。
现在反过来,在西方,美学乃至文艺理论,有被现代语言学囊括的趋势。
国际上的这种思潮也促使我们对语言和语言学的问题重新思考,使我们的语言研究建立在一个更
高、更坚实的基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