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等名解
经学
经学原本是泛指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但在中国汉代独尊儒术后为特指研究儒家经典,是一 种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仅《四库全书》 经部就收录了经学著作一千七百七十三部、二万零四百二十七卷。经学中蕴藏了丰富而深刻 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
格义
格义是一种类比理解的方法,是个哲学概念。 ‘格’有‘比较’或‘度量’的意思,‘义’ 的含义是‘名称’、‘项目’或‘概念’。 顾名思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 跨文化背景的概念。
狭义格义:特指佛学上的格义:印度佛学出传入我国后我国人民用本土儒家、道家思想来解 释佛学的格义。也指道家思想和儒学之间的格义,如魏晋的新道家何晏、王弼等便用老庄解 释儒学。 广义格义:跨文化背景的概念之间映像式的融会贯通和比较理解的方法。
青铜器(Bronze Ware)是由青铜(红铜与锡的合金)制成的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的青铜 时代。因为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所以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最早的青铜器出现 于 5000 年至 6000 年前的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时期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 的代表。青铜器在 2000 多年前逐渐由铁器所取代。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 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在先秦时期高超的技术与文化。中国青铜器之乡是 陕西省宝鸡市,出土了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盘等五万余件青铜器。中国唯一的青铜器主题 博物馆为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 又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前 2550 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 年),计 3213 卷,约 4000 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1921 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 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 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在商周时期,中国的青铜器形成了独特的造型系列:容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等等。青 铜器上布满了饕餮纹,夔纹或人形与兽面结合的纹饰,形成神灵的图纹,反映了人类从原始 的愚昧状态向文明的一种过渡。
在古人心目(古代文献)中,青铜器有两种基本功能或用途,一是“纳(内)、入”,即盛装 物件;一是“设”即陈设布列。
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或敬祖,是指一种宗教习惯,基于死去的祖先的灵魂仍然存在,仍然会影响到现 世,并且对子孙的生存状态有影响的信仰。一般崇拜的目的是相信去世的祖先会继续保佑自 己的后代。
祖先崇拜之原始本质仍与敬畏上天有关,其宗教意义超过其伦理意义,祖先已被神格偶像化, 却也有人文精神的倾向在其中了。
青铜器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 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 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 到人与自然和谐。
基本特点: ①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老子》、《庄子》注解《易经》。 ②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贵无派把“无”作为世界的根本 和世界统一性的基础;崇有论者裴頠则认为有是自生的,自生之物以有为体。 ③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贵无派把“无”当作“有”的存在根据,提出了“以 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 ;郭象则主张独化说,认为“有”是独自存在的,不需要“无”作 为自己的本体。
经学研究的工作,主要就是注疏经书。所谓「注」,就是对经书字句的意义等加以解释,但 有些注因为太简要或年代久远,因此后人为注再作解释,称作「疏」。除了注疏之外,其他 如「解」、「考证」、「集解」、「正义」等等。
玄学
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 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 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 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 “私人讲学”,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 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
九流十家
九流十家(jiǔ liú shí jiā)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西汉学者刘歆作《七略》, 其中《诸子略》将先秦和汉初诸子学派分为十家,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 杂、农、小说家,并分别指出其学术渊源及主要特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 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 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 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 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 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 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 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 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 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