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哲学问题的思考

关于哲学问题的思考

关于哲学问题的一些思考读《西方哲学史》实在是不好意思,这个文章是在第十周写完的,当时没注意到具体的细节,不知道能不能通过。

听了方老师的课,收获颇丰,方老师总是这样,先给出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貌似不可争辩的一些个结论,然后经过无懈可击的逻辑推导,让我们发觉自己是多么的愚蠢,自己习以为常的理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让我不得不去思考一些以前没有思考过的但又不得不去思考的基础的问题。

下面是我的一点思考,见识浅薄,见笑了。

首先,哲学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一门真正的自由之学,它一切思辨的素材必然来源于生活,哲学必然是关注世界关注人生的,他更多的是生活的一种外延,他也必然有时代发展的印记,这一点从自然哲学到人生哲学的变化便可以体现出来,从哲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与角色中也可以体现出来——为什么在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时代代表理性指引人类前进道路的哲学到中古会变成宗教的仆人?这仅仅是理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吗?仅仅是哲学自己的原因吗?以为每一个思想浪潮的背后多影藏着一个历史的暗流,人类的思想不可能完全的超脱于人类的生活。

是故,当希腊化时代来临,人类每天面临着战争痛苦的时候,传统的哲学便再难成为人们的指路明灯,转而“治愈系”的人生哲学便孕运而生,人们关于幸福成功的定义由积极转变为消极,之后人生哲学也不能是人类摆脱痛苦烦脑,便需要宗教来给人以幸福。

其次,哲学家也是关注生活的,关注人生的,他们所做的不仅仅是就着自己的好奇而去做一些与生活无关的研究与讨论,因为脱离了生活的研究与讨论是无结果的,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我告诉你,克贝,我年轻的时候,曾经热切地希望知道那门称为自然研究的哲学,希望知道事物的原因,知道一件东西为什么存在,为什么产生,为什么消灭。

我认为这是一件很高尚的事业。

······最后才得出结论:我自己是完全没有能力作这种研究的,绝对不行;人唯一能做的便是认识你自己。

”想到哲学与哲学家的意义,不禁想起苏格拉底之洞,一个哲人他具有超人的智慧,他可以发现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世界里永恒不变的实体,他是选择像赫里科特利那样做一个高高在上的人,还是回到洞穴中,告诉其他的人,原来世界是另一番景象,苏格拉底选择了后者并为之付出了生命。

这并不是反对哲学的原动力是好奇,只是说明了哲学是可以有用的,哲学通过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进而改变世界,当自己身边的人,当自己的国家与民族遭与苦难时,哲学家必然是想着去解救他们。

当然,我依旧以为哲学是这样一个东西——“它是为学术而学术,为求知而求知,它不为任何其它利益而找寻智慧;只因人本自由,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不为别人的生存而生存。

”后来想了一下,大概是这样子罢:哲学本身是一门自由的学科,但是哲学家却不大会做到“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不为别人的生存而生存”,习惯才是生活最伟大的导师,当李刚的汽车驶向一个认为虚空是世界本质的人时,他不可能不躲开,习惯使他这样,并不是高深的理论使他这样。

中西之别——欧绪弗洛想指控自己的父亲“不虔敬”,他不知带该怎么做,于是他来问苏格拉底,发生了以下对话苏:“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你现在这样正确地行事;只有拥有极高智慧的人才会这样做。

”······什么是虔敬呢?欧:虔敬是“起诉犯罪的人”,不虔敬就是······苏:我想知道虔敬的“概念”是什么?欧:“凡是另诸神喜悦的就是虔敬的。

”苏:诸神也争吵。

欧:“虔敬就是诸神全都喜爱的,不虔敬······”苏:诸神是因为一个行动虔敬而喜欢,还是因为喜欢才虔敬?欧:虔敬是正义的一部分,“它与对诸神的侍奉有关。

”欧犹豫了,······苏:你不能起诉你年迈的父亲,除非你知道什么是虔敬和不虔敬。

······转自《西方哲学史》如果这是孔子在教育别人呢?他会怎么说呢,大概他只是“你这样不行,这样是不孝。

你不应该这样做。

”大概从中能勉强看出中西思想的一些区别,西方更注重这样一种分析的分门别类的思维方法,他们更加注重寻求事物内在的逻辑,而中国人则习惯于一种联系的变化的宏观的思维方法。

中西思维方式的另一个区别可由这样一句话中窥豹一斑:“智慧生出三种果实:善于思想,善于说话,善于行动”。

如果要我三选一或者三选二的话,我想中国人中的大多数都会毫不犹豫的丢掉善于说话这一条,大概在我们看来说不说话是不重要的,而在西方人看来,语言是思维的基础,是不可丢弃的。

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呢?我个人以为这是对人类文明传递的实质的不同的理解——中国人普遍认为文明的传递更重要的是智慧的传递,而智慧的产生是建立实践与经验的基础上,是不可能通过语言来传递,智慧获取的方式是多行,多思;而西方人则不同,他们觉得文明的传递是知识的传递,获取的方法是思辨,语言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下面不得不想的便是为什么西方会超越东方,成为世界的主流。

先看看西方古代及近代思想史上一些标杆式的思想吧1.泰勒斯,开西哲之源流——第一次提出世界的物质是水,而不将世界的本源归之于神,人类的思维从之前的神的范畴中解脱出来。

2.巴门尼德,存在是世界的本源——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实物世界不能称其为世界的本质。

3.柏拉图,理念世界才是世界的本源——从逻辑上的主从关系来思考世界的本源,而非从时间上的因果关系来看物质与理念。

人们可以感知的世界受理念世界的支配。

4.亚里士多德,追求最为广泛的知识,分门别类的探究世界的奥秘;吾爱吾师,然吾更爱真理——对柏拉图的批判与继承;个人以为,亚里士多德在西方科学及哲学的发展上是做出巨大的贡献的。

首先,追求每一门具体的学科的知识,分门别类的比较研究,而不是一味的强调联系的变化的眼光看问题在亚里士多德这体现的淋漓尽致;另外,观中国古代之圣哲,孔子为圣人,孟子次之,而以后曾子朱陆等则再次,盖是缺乏批判,只停留在对前人的继承上(有点类似于希腊化时期的哲学),而西方则是以另外样式在进行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正是这样一种思辨与批判,使得西哲不断发展。

5.奥古斯丁,从理智到信仰——当人们心灵遭受巨大不幸时,也许需要一个信仰,人心灵的伟大之处便在于能创造出一个并不存东西,并借助这个东西指引我们走出苦难。

6.笛卡尔,近代唯理论乃至是近代哲学的开山怪。

以前总是带着有色的眼镜去看他,尤其是他用他的理论去证明上帝的存在,这在当时的我看来是多么的荒诞与无聊啊,在听了一个老师的一堂课后,重看笛卡尔,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有这样一句话在中国很出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在看来也只是比较普通的一句话罢了,但在当时的“两个凡是”的思想方针之下,他便有了思想解放的价值。

笛卡尔的哲学也是如此,在笛卡尔之前信仰是高于理性的,上帝的存在是不需要证明的,而笛卡尔认为即使是上帝的存在也是需要理性与逻辑的证明,理性从信仰之中独立出来,这意义可决不亚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于是再来看笛卡尔的意义和作用,那便要清楚明了了不少,说一个人是XXXX的祖师爷无非就是以下两点:1.他的思想中有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对前人的批判。

2.他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一个体系。

笛卡尔不经完成了这两点,他还是唯理论的集大成者。

7.休谟——思想史上的飓风,改变人类哲学的航向。

休谟主张大多数人都相信只要一件事物伴随著另一件事物而来,两件事物之间必然存在著一种关联,使得后者伴随前者出现。

休谟在《人类理解论》一书中反驳了这个理论,他指出虽然我们能观察到一件事物随著另一件事物而来,我们并不能观察到任何两件事物之间的关联。

“我们无从得知因果之间的关系,只能得知某些事物总是会连结在一起,而这些事物在过去的经验里又是从不曾分开过的。

我们并不能看透连结这些事物背后的理性为何,我们只能观察到这些事物的本身,并且发现这些事物总是透过一种经常的连结而被我们在想像中归类。

”也因此我们不能说一件事物造就了另一件事物,我们所知道的只是一件事物跟另一件事物可能有所关连。

个人以为,休谟的这个观点表述会比较易懂,我们在看电影时,看到A向B开枪,然后B应声而倒,我们便认为是A开了枪导致了B的死亡,事实上,电影中A的开枪与B的倒地无丝毫的关系,只不过是我们事先就经验预设了A的开枪与B的死亡有必然的联系罢了,并且长时间的经验也应证了我们的观点,但是一旦这电影是由我们伟大的张纪中导演来拍的话,那A开枪后的结果就不是地球人所能想象的了!我们并没有理由相信一件事物的确造成另一件事物,两件事物在未来也不一定会一直“互相连结”。

我们之所以相信因果关系并非因为因果关系是自然的本质,而是因为我们所养成的心理习惯和人性所造成的。

8.康德,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调和者,从新认识认识者与被认识者。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不解释,解释伤内涵。

在古典哲学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相应,康德问道:这种一致如何才成为可能?事物是具体的和物化的,而语言是抽象的,这两种东西怎么会一致?实际上人的感知提供的只是物体的某些特性,如没有这些特性,我们就无法对物体展开想象。

我们将这定为物体的主要特性。

这种主要特性和从属特性的区别让人进一步问:外部世界真实状况究竟是什么?因为如果我对物体的某些特性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说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样才能否认世界只不过是存在于我的头脑当中?因此,语言与事物的一致(即真理)似乎只有在人的头脑中才成为可能。

由此,康德得出: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

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

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

个人对康德,大概只能是给跪了,我一直在想,康德是这样一个过着简单生活的人,他并不经常看戏剧,也不爱鉴赏艺术作品,也不热衷与旅游,但他却写出了极具深度的美学作品。

对这样一个人,表示只能仰望了。

9.黑格尔,古典哲学之集大成者。

《精神现象学》作为人的意识发展诸阶段的缩影,深刻地揭示了人的个体发展及人类社会发展两个方面的历史辩证法。

《逻辑学》集中地体现了黑格尔把宇宙看成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有机整体的合理思想。

在逻辑史上具有革命的意义。

其道德哲学包括了抽象法、道德、伦理3个部分,揭示自由理念的辩证发展过程。

在美学方面“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成为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

黑格尔分别对艺术的性质和特征、艺术发展的历史类型和各门艺术的体系,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有关艺术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开创了艺术社会学的研究,展示了宏伟的历史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