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褥期的护理要点

产褥期的护理要点

产褥期的护理要点
摘要】产褥期是产妇生产后母体各个系统逐渐恢复的过程阶段,母体的各个系
统变化很大,从生理上的变化,如子宫内创面恢复,乳腺分泌功能旺盛-泌乳等,到精神上的变化,如角色的变化,初为人母的不适应等,都需要我们妇科护士的
护理及指导。

【关键词】产褥期生理变化护理指导
产褥期的护理对于我们每个妇产科护士是必须掌握的技能,首先我们要了解
何谓产褥期,产褥期是指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房外,从胎盘娩出至恢复或接近正
常未孕状态所需的这一时期,称为产褥期。

通常为6~8周。

妇科教科书明确规定:产褥期是指胎儿、胎盘娩出后的产妇身体、生殖器官和心理方面调适复原的
一段时间,需6~8周,也就是42~56天。

在这段坐月子的6~8周时间内,产
妇应该以休息为主,尤其是产后15天内应以卧床休息为主,调养好身体,促进
全身器官各系统尤其是生殖器官的尽快恢复。

1、产褥期的临床表现
1.1 子宫体肌纤维的缩复和子宫内膜的再生。

1.1.1 子宫肌纤维的缩复:在子宫收缩的过程中,子宫肌细胞数大致不变,但
肌细胞长度和体积缩小,多余的胞浆变性自溶,通过溶酶体的酶系统,最后转化
成氨基酸,由血液和淋巴带至肾脏排出。

随着肌纤维不断缩复,宫体逐渐缩小,
于产后1周子宫缩小至约妊娠12周大小,在耻骨联合上方可扪及,于产后10日-
2周,子宫降至骨盆腔内,腹部检查扪不到宫底,直至产后6周-8周,子宫恢复
到未孕时大小。

由于妊娠期子宫潴留的大部分水分和电解质逐渐消失,子宫重量
也逐渐减少,由分娩时的1000g至产后1周时的500g,产后2周时的300g以及
产后6周~8周时的50g-60g,较非孕期稍大。

1.1.2 子宫内膜的修复:胎盘从蜕膜海绵层分离排出后,胎盘附着面立即缩小
至大小、面积仅为原来一半,导致开放的螺旋动脉和静脉窦压缩变狭窄,在正常
凝血功能影响下,形成血栓,出血逐渐减少直至停止。

其后创面表面坏死脱落,
随恶露自阴道排出。

残存的子宫内膜基底层腺体和间质细胞迅速增生,形成新的
功能层。

整个子宫新生内膜缓慢修复,约于产后第3周,除胎盘附着面以外,宫
腔表面均由新生内膜修复,胎盘附着面全部修复需至产后6周。

如在此期间,胎
盘附着面因复旧不良,出现血栓脱落,可导致晚期产后出血。

1.1.3 子宫颈的恢复:产后当时子宫颈松软,外口如袖管状,紫红色,水肿,
厚约1cm。

次日,宫口张力逐渐恢复,产后2日-3日,宫口仍可容2指而产后1周,宫颈内口关闭,宫颈管形成。

至产后4周时宫颈完全恢复至正常状态。

仅因
宫颈外口于分娩时发生轻度裂伤,又因裂伤多在3点及9点处,使初产妇的宫颈
外口由产前圆形即未产型,变为产后“一”字型横裂即已产型。

1.2 阴道与外阴
1.2.1 阴道分娩结束后,阴道变成为松弛的管道,阴道周围的组织和阴道水肿,粘膜皱摺消失,于产褥期阴道腔逐渐缩小,阴道壁肌张力逐渐恢复,约在产后3
周重新出现皱摺,阴道逐渐缩小,但至产褥期结束,尚不能恢复到未孕时的紧张度。

1.2.2 外阴产后外阴轻度水肿,于产后2日-3日逐渐消退。

处女膜因分娩而成
为残缺不全的痕迹,称处女膜痕,是经产的重要标志。

阴道后连合多有不同程度
的损伤,并使会阴体缩短,大阴唇不再覆盖阴道口,而致阴道口裸露于外阴部。

阴道口周围有海绵体包绕。

由于阴蒂部有丰富的血管网,如发生裂伤,易形成血肿。

会阴中心腱的伸展性极差,也是易发生损伤的部位。

会阴部的裂伤或切开,
由于血液循环丰富,愈合较快,一般于产后3日-5日即可拆线。

1.3 盆底:在分娩过程中,由于胎头长时间的压迫扩张,使盆底肌肉和筋膜因
过度伸展弹性降低,并可有部分肌纤维断裂。

如无严重损伤,产后1周内,水肿
和淤血迅速消失,组织的张力逐渐恢复;如盆底肌肉和筋膜发生严重损伤、撕裂,
而又未能及时修补,可造成盆底松弛,是造成以后阴道前后壁膨出和子宫脱垂的
基本原因。

2、产褥期的护理指导:做为一名妇科护士要协助医生观察子宫的复旧情况、会阴切口或是裂伤的愈合情况、产后恶露变化情况、产后乳汁分泌情况及指导正
确的哺乳
2.1 观察有无尿潴留:产后2小时应鼓励产妇下床排尿,有排尿障碍者,可用热蒸气坐熏或叫流水声诱导。

如产后6—8小时仍不能自行排尿则为产后尿潴留,胀大的膀胱可影响子宫的收缩,必须采取导尿术。

2.2 观察产妇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情况:产后的体温多数都在正常范围内,如出现分娩后两三天体温持续在38℃以上,或感发冷发热,要鉴别是感冒;
产道感染还是乳房胀痛引起。

脉搏出现略缓现象,是由于子宫胎盘循环停止及卧
床休息原因;呼吸减慢,是由于产后腹压降低,膈肌下降,由妊娠期的胸式呼吸
变成胸腹式呼吸所致。

2.3 观察子宫复旧及恶露情况:正常分娩后子宫即收缩到脐平,剖宫产分娩后
子宫一般脐上一指或是平脐,以后每天下降1.5-2厘米,产褥期末可恢复到正常
大小。

这个期间如果子宫复旧不良可能引起晚期产后出血,所以要严密观察产后
子宫复旧情况。

在产褥期从阴道排出的分泌物叫恶露。

产后2—4天几乎都是血性,且量多;5-8天血量减少,成为褐色浆液;15天恶露变为黄白色,产后3周左
右基本消失。

分娩后已经过去好多天,但仍有红色或褐色恶露持续不断,下腹疼痛。

其原因可能是宫内有残留异物。

应及时报告医生,请医生及时处置。

2.4 阴道、骨盆:阴道壁由于胎儿娩出被撑开,且有许多细小伤口,产褥期内
阴道壁肌张力逐渐恢复。

骨盆底肌肉由于扩张而失去弹力,且常有部分肌纤维断裂。

产褥期如能坚持锻炼,可恢复到接近孕前状态。

这期间作为护士要指导产妇
正确的练习方法,提肛肌联系方法,鼓励产妇坚持练习可恢复到生产前状态。

2.5 指导正确的哺乳:产后不久就要指导产妇捏乳头,即会有淡黄粘稠样乳汁
流出,叫初乳。

初乳营养价值高且含很多抗体,是婴儿降生后的第一餐佳肴。


早期往往乳汁分泌不足,多数人需两周左右才能充分满足婴儿的需要量。

故产后
要坚持母乳喂养,即使乳汁不多,也要让婴儿经常吸吮,这样才能刺激乳房分泌
乳汁,同时也有利于子宫的复原。

指导患者用温毛巾擦洗乳头并向外牵拉,尽早
让婴儿吸吮乳头,最好应在产后1小时内给婴儿喂母乳,即使无乳汁,也尽量让
婴儿吸吮,并进行乳房按摩。

2.6 产后饮食护理指导:剖宫产在术后10小时内应禁食水,术后12小时后可以进流食,后逐渐添加如小米粥,鸡蛋羹直至干饭。

正常产饮食上可吃些清淡、
无刺激性食物。

2.7 出院后护理指导:指导患者注意休息每天可用热水擦身或用淋浴清洁身体,注意恶露变化,保持会阴部清洁,继续做乳房按摩和产褥体操。

产褥期内禁止性
生活,产后42天后应注意避孕措施。

产后42天回到医院做产后健康检查,同时
婴儿也要做健康检查,建立预防接种卡,按时接种各种疫苗。

在产褥期如有出血、
发烧、疼痛等异常时,要立就医。

总之,产褥期的护理非常重要,主要注意产后清洁,外阴的清洁是产后清洁
重要的一点,最好一周进行两次,不需每天清洗,会阴要用温水冲洗,从前向后,以免将肛门的细菌带到会阴伤口和阴道内。

产褥期出汗多,应经常洗澡,常换内衣,饭后要刷牙漱口,预防口腔感染和牙周炎;洗头、洗脚用温水也不会落下产
后病。

指甲要常剪,以免划伤婴儿柔嫩的肌肤。

室内温度需把控好要避免空调直吹、过堂风。

产后洗澡需注意,水温应控制在37度左右,避免水温过热,洗澡
的时间尽量短,不要泡澡,洗后要注意及时擦干,特别是冬天更需要特别注意保暖;鼓励母乳喂养,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让年轻爱美的妈妈坚持母乳喂养;产
后进补要适当,产后女性身体一般较为虚弱,需要适当进补,但需注意进补适当、科学、合理。

营养合理、平衡,不要专吃高蛋白、高脂肪饮食。

食谱要广,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及矿物质,也应有适当比例。

为增加乳汁应多吃流食或
半流食;产后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可使乳汁加多。

部分妈妈在产后数天会出现情
绪低落。

原因是体内荷尔蒙浓度的突然变化所致。

通常这种产后的情绪低落在短
期内便会消失,但若情况持续就应及时治疗,避免产后抑郁症发生;产后要注意
卧床休息与适当活动相结合。

分娩次日就可在床上翻身,半坐式与卧式交替休息,以后可在床边及房内走动,并进行产后体操,可保持健康及尽早恢复体型,也可
减少便秘;高龄产妇在产后要注意并发症的出现,这就需要护士的严密观察,因
为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在20岁至35岁。

如果超出35岁,即称为高龄产妇。


龄产妇较适龄产妇在妊娠期间患病的几率大,容易出现妊娠性高血压等疾病,作
为护士对这部分人群要格外的注意,严密观察血压、产后出血量、尿量的变化,
一旦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以免延误病情。

对于产后患者只要注意产后清洁、
把控好室内温度、坚持母乳喂养、产后适当进补、及高龄产妇注意产后并发症的
出现,就能安全度过产褥期。

相关主题